江湖再见——疫情之后再次缅怀大侠

人对深爱的“东西”说一句“再见”,是多难的事情?

春节假期,随着疫情不断发展、控制,以致到现在马上过去,我的心也一样随着每天公布的数字所跳动。

春节假期也随之延长,期间我在头条/西瓜视频开始尝试做了一下直播,也发现有看直播的朋友刚刚从抗疫一线撤下来休息;笔者游戏公会里和现实生活中也有几位医务工作者,他们都在忙碌着,为大家的健康忙碌着。在这里,借着发文对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惧病毒的“逆行者”,才使得疫情渐渐过去。

医者仁心,我不由得想到了金庸老爷子笔下的“侠之大者”。

文学作品外、现实生活中的医者,也许普通,也许平凡,但平凡人做非凡事,面对如此挑战,你们就是“侠之大者”。

翻出金庸老爷子去世时,我写的纪念文章,以此致敬此次抗疫中的医者,以及纪念此次疫情中离开我们的人。

——此为序。


讲不出再见

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转面

要走一刻请不必诸多眷恋

浮沉浪似人潮,哪会没有思念

你我伤心到讲不出再见

——谭咏麟《讲不出再见》

江湖再见——疫情之后再次缅怀大侠

01

一、所有的忧伤,都源于失去


中文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满篇都在写离别,读出来的却是眷恋。这世上的负面情绪,大都来源于失去。

“有一种离别是为了再相遇”,当年在新浪博客大热的时候,在搜狐更博的时候看到的一句很入心的话。现在想想,可以再相遇的离别都会深深印在心上,何况永别。

哈文的一句“永失我爱”,四个字背后该是埋藏着多么深的眷恋。


突然得知金庸先生辞世正是在回家的路上,虽然知道即便是大侠,也绝拗不过自然规律,但总还是希望这次也是众多“被去世”的谣言之一。但短短的时间内,各大平台、媒体、朋友圈的震动告诉我,这次是真的了;不由得心里一紧。恰逢路过一个广场,在广场上舞蹈健身的配乐竟是先生作品改编成电视剧《雪山飞狐》的主题曲《追梦人》。随着歌词“看我看一眼吧,莫让红颜守空枕;青春无悔不死,永远的爱人”,不由得鼻子一酸。


对于我们这种上课看着先生作品幻想行走江湖,还要跟班主任斗智斗勇的80后来说也真是“永失我爱”了。

02

二、武侠,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金庸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讲过,武侠的精神在于“侠”,武功只是侠义精神的载体,“侠”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主持正义。相信只要读过金庸,大多人脑海里都会有一个武侠梦,幻想自己成为快意江湖的侠客。


武侠梦,古已有之。太史公在史记中专门著有《游侠列传》对于”言必信,行必果“不计个人安危解救他人危难的游侠大加赞赏,说这样的行为虽然不符合正式的法纪,但是还是很有可取和赞赏之处。

而法家的韩非子将“侠”与“儒”并列,所谓“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虽然韩非子《五蠹》是在描述法家思想中五种“蛀虫”,从今天的角度看来,将“儒”与“侠”并列还是给侠客了非常高的评价。法家崇尚稳定的社会秩序,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应该是高于一切的。文儒们总是通过笔杆子扰乱法制,武侠们总是依靠暴力来触犯律例,都是讨厌的“蛀虫”。“儒”和“侠”成为了挑战规则的兄弟,难怪自古儒家教育下的书生总是有一个执笔仗剑走天涯的意气。不光是边塞诗人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甚至婉约诗人李商隐也有“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的武侠元素。金庸先生在采访末尾说,只要人和人的关系存在,侠义的精神就永远存在。


正是因为人类是社交动物,人与人之间一定会有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某种意义上正是通过”儒“与”侠“的精神不断推动,从打破旧秩序到稳定新秩序,两者间不断轮回,或进步,或倒退。侠义精神甚至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


感恩金庸先生在上个世纪的写作,让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了金庸的读者,就有了对于武侠的共同想象。

康奈尔大学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了“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以此看来,金庸先生已经在实际上完成了华人世界的统一。武侠文化的力量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曾经一次在培训课上与负责全国销售团队管理的同事讨论,团队管理的手法是儒家还是法家,很令人思考。

03

三、侠之大者


有着共和国第一少将之称的解方将军曾立志学医,后在“大医医国”的感召下弃医从戎;鲁迅先生在看完“日俄战争教育片”后,也弃医从文;大医医国成为民国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


金庸武侠故事中,符合侠之大者的典型人物是郭靖,他和杨过在襄阳的对话中提到行侠仗义、济人困厄是练武之人的本分,但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为民解困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当初在高中课堂之上读到此处,激动之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神雕侠侣》也是因此成为我们几个高中坐在一起的书友最喜欢的金庸武侠小说。更有李姓的一个同学,每次课堂上“无书可读”时都会再拿出《神雕侠侣》,放在堆积成山的教科书后再读一次。本着常在河边走一定会湿鞋的精神,李姓同学的同一部《神雕侠侣》创纪录的被王姓班主任抓到了三次,可谓是贯穿了武侠小说的人物的成长套路——从初出茅庐到锲而不舍再到飞蛾扑火。如此矢志不渝,如今真是难得一见。


年少时读过的书和年少时的家庭教育一样,成为人一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因素,感恩父辈祖辈勤恳的为单位、为祖国奉献的耳濡目染,也感谢金庸先生笔下的“侠之大者”,在三十而立之后还是一定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04

四、我们爱着金庸,也是爱着青春的自己


齐爷、毛毛在我们几个死党的群内感慨,世间再无金大侠;甚至很少发朋友圈的宇哥都在朋友圈写道:

“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

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

崇拜的偶像消失了,童年的坐标没有了。

一个时代过去了,你自己也不见了。

真特么难过。”


我自己的感受也很强烈。最近因为心境调整,也挥手向过去两年的工作和过去近六年的环境告别,在文首提到的忧伤情绪不可避免的也在交杂。全情投入的近六年时光,丰富感情更多的受众是自己。就像我们几个死党在一起看的九把刀的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中说的一样,柯景腾对于沈佳宜的感情,不光是喜欢清纯可人的沈佳宜本身,更是喜欢正在喜欢着沈佳宜的时候自己因此发出的光芒状态。

一个时代是否结束,我不敢定论;一个时代是否开启却是在于我们自身。我们对于前辈怀念和爱戴,就应该让自己喜欢的青春和积极状态持续下去。


我们爱着金庸,更是爱着青春的自己。

05

五、最高明的武功是,时间


借用头条中武侠文化领域创作者——羽菱君的小文,致敬大侠千古,也感慨武侠世界中,最高明的武功是,时间。


现在是2018年10月31日22点35分,七小时前羽菱君写道:

公元2018年10月30日:


这一天,痛比元祐八年雁门关外的全义……

这一天,悲如咸淳九年襄阳城破的殉城……

这一天,没有断肠崖底夫妻重逢时的圆满,也没有归隐江湖时双宿双栖的欣慰……

这一天,只有华山之巅看着故人远去时的无限惆怅,只有小毛驴上走遍故地时无踪无影的空寂与迷茫……

这一天,没有百岁寿辰的团圆大喜……

这一天,只有十年归徒的永久分别……

这一天,没有昆仑谷中练就神功时的喜悦……

这一天,只有武当山上顿失双亲时的悲痛……


空谷幽幽,凝月冥冥,沉沉寂寂,冷冷清清,却如中了情花之毒,一起思念,痛彻心扉……

这痛,是命送降龙掌下的那一痛芳魂……

这痛,是家破曼陀庄中的那一痛痴儿……

这痛,是亲亡少林寺外的那一痛赤子……

这痛,是葬师桃花岛上的那一痛良徒……


所幸,书魂还在

所幸,侠义永存

陈豪

2018年10月31日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