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麗褒曼:我同等愛著兩個男人,怎樣讓結局依然美好

閒來無事,重溫了《卡薩布蘭卡》,這部經久不衰的反戰浪漫愛情電影,算是對疫情進入尾聲,春天即將來臨的致敬吧!

1942年的法屬摩洛哥小鎮卡薩布蘭卡,人們千里迢迢而來,試圖從這裡逃離戰火歐洲,前往自由的美洲。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幸運搞到離境簽證。在無盡的等待中,警察、黑社會、小偷、商人、勒索者、各種機會主義者都試圖在難民身上撈到最後一把。

男主角瑞克在此經營著一家酒吧,他外表玩世不恭,冷漠中立,不為任何人冒險。這裡是三教九流的聚集地,地下交易和賭場也在暗中進行。

一天,女主角伊爾莎挽著丈夫的手款款走來,酒吧鋼琴師山姆看見她,臉色顯得驚詫而又複雜。伊爾莎認出了山姆,請他演奏 “時光流逝”這首曲子,起初山姆找各種可笑的理由推託,但經不起伊爾莎溫柔地堅持,伴著她輕輕的哼唱,久違的旋律響起。柔光燈下,特寫鏡頭緩緩推向伊爾莎美麗精緻的面龐,淚水一點一點噙出,眼神滿含惆悵與溫情,似乎看到舊日那美好時光。

瑞克從內屋出來,聽到熟悉的旋律,怒聲制止山姆: “我告訴過你不要再彈……”山姆向老闆使了個眼色,瑞克的視線遇上伊爾莎柔弱迷離的雙眸,一時僵住。史上最無聲的緊張時刻來到,故事在怨恨、遺憾和對真愛的記憶中上演。


英格麗褒曼:我同等愛著兩個男人,怎樣讓結局依然美好



--01--

沒有人像《卡薩布蘭卡》這樣講述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之間的三角戀情,卻讓它毫無道德違和感,還將愛情昇華到至純至高的境界:女人因責任止步愛情,而一個男人,可以為愛情犧牲到怎樣的程度。

《卡薩布蘭卡》在1944年第16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獎項。2007年,美國好萊塢編劇協會評選了史上“101部最偉大的電影劇本”,《卡薩布蘭卡》排名第一。

卡薩布蘭卡如今已成為浪漫的代名詞,但影片並未著墨於瑞克和伊爾莎這對情侶的你儂我儂,影片中對他們愛情的甜美呈現,只有短短10分鐘的閃回鏡頭,伊爾莎憂傷地在瑞克耳邊呢喃:“吻我,就當這是最後一次”,觀眾被帶入雨中的巴黎月臺,雨水一點點模糊了伊爾莎的訣別字條,清風冷雨中只留下男人孤寂的身影。


英格麗褒曼:我同等愛著兩個男人,怎樣讓結局依然美好

瑞克認為自己被拋棄,變得憤世嫉俗,不再相信愛情。而伊爾莎決意此生與瑞克再不相見。

命運卻讓他們在卡薩布蘭卡重逢,此時伊爾莎的身邊還有她的丈夫—反法西斯領導人維克多。他們也在尋求離境簽證,而簽證就在瑞克手上。

瑞克在和伊爾莎一頓怨懟後,獨自坐在黑暗的酒吧求醉,感慨

“全世界有那麼多的城鎮,那麼多的酒吧,她偏偏走進了我這家”。


英格麗褒曼:我同等愛著兩個男人,怎樣讓結局依然美好



--02--

作為反戰愛情片,相比於同為經典《魂斷藍橋》,《卡薩布蘭卡》同樣是通過小人物的愛情悲劇控訴戰爭的可惡。

在巴黎,兩人分別前的最後時光,伊爾莎說:

“是炮火嗎,還是我的心跳”

“瑞克,我非常討厭這場戰爭”


英格麗褒曼:我同等愛著兩個男人,怎樣讓結局依然美好

但《卡薩布蘭卡》並沒有止步於此,這是故事設計更為高級的地方。影片的懸念讓觀眾沉浸其中,甚至女主角伊爾莎也不知道瑞克的最後決擇。瑞克的臨別表白樸素得讓人心碎:

我要去的地方你不能去,我要做的事你無法參與,我不擅長裝偉大,不過很容易就能明白,在這個瘋狂的世界中,三個小人物就別斤斤計較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的。銘記於心,親愛的。


英格麗褒曼:我同等愛著兩個男人,怎樣讓結局依然美好

如果觀眾仔細回味其中的細節,當瑞克在酒吧確認維克多對伊爾莎的愛後,他就已決心捨命成全。機場千鈞一髮之際,瑞克開槍打死了阻礙飛機起飛的德國軍官,目送心愛的女人與她的丈夫離去。


英格麗褒曼:我同等愛著兩個男人,怎樣讓結局依然美好

本以為瑞克會被摩洛哥警官雷諾逮捕,雷諾卻意外倒戈,兩人肩並肩走向一段美好的反法西斯互助友誼。

片中雷諾曾三次下咒般說到:

我懷疑在那憤世嫉俗的外表下,你的內心是個性情中人。


英格麗褒曼:我同等愛著兩個男人,怎樣讓結局依然美好

誰能說雷諾對瑞克的姑息只是收受賄賂的功效,而不是英雄間的惺惺相惜?這世上最懂瑞克的,原來是這個外表墮落,見風使舵的雷諾警官。亂世之下,求生本能掩蓋了真人性,此時,發光的時刻到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卡薩布蘭卡》呈現了一個讓觀眾釋懷的幸福結局, 走出了反戰愛情片的悲劇套路:人物不再拘泥於宿命論的自怨自艾,或是對有情人無法成為眷侶的悲憫,轉向更高尚的生命追求。



--03--

導演邁克爾·科提茲對片中配角的打造也頗見功力。來自匈牙利的新婚夫婦、被瑞克冷淡而投向德國軍官懷抱的法國女友、黑幫胖老大、酒吧女歌手……追蹤鏡頭在不同的角色之間隨意穿梭,寥寥幾筆,就讓他們在摩洛哥的所有計劃清晰可見,又有始有終作出了交待。也讓他們的人性立體而真實,充滿生命的張力。

當維克多要求酒吧樂隊當著囂張的德國軍官演奏《馬賽曲》時,樂隊看了一眼瑞克,昔日中立的瑞克深深點頭,那一刻,情敵結為同盟,人群高唱馬賽曲,喊出法國萬歲,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屬,這也是整個電影的道德設定。


英格麗褒曼:我同等愛著兩個男人,怎樣讓結局依然美好

專業影評網站爛蕃茄和Megacritics均對此片給出滿分。除了劇本、導演、主演、配角、音樂、剪輯均可圈可點外,瑞克的風衣,伊爾莎的呢帽和套裝,還有曳地絲綢睡衣,時隔78年,依舊優雅時尚。

它就像一張鍾愛的音樂專輯,看得越多,越被它吸引;越瞭解它,就越愛不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