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區大黃集鎮的“志願軍”老人

(侯豔偉 於東學 張靜冬)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大黃集鎮一帶的群眾,對“志願軍”這個名詞特別敏感,多少年來,凡觸及到“志願軍”這個字眼,人們總會想到於寨村的於鎖柱這個人。平時若是在路上或在集市上遇到這個人,總是有人會說這老頭叫“志願軍”。

牡丹區大黃集鎮的“志願軍”老人

那麼多人把這老頭叫“志願軍”是否妥當?姑且不論,不過由此能看出,好像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既便眾人如此冠名,那理由是相當充分的。

刻在心裡的“三八線”

於鎖柱今年87歲,1949年他16歲時自家鄉參軍入伍到四川,在原部隊服役兩年後,1951年2月隨部隊到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攻打朝鮮元山戰役時先後兩次負傷,被美軍飛機炮彈炸傷頭部和腿部,致顱骨額骨折腦損傷和右小腿梁骨折。

抗美援朝戰爭中,於鎖柱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0三五二部隊一支隊步兵連班長。在朝鮮戰場上,他置生死於不顧,與戰士們一起炸碉堡、炸橋樑英勇作戰。由於美國飛機長時間轟炸,志願軍戰士食品和飲水供應不上,很多時候只能用紅羅卜充食和補水,一個蘋果要徹成粉皮厚的片分給幾個傷口,普通戰士很少攤上。若蘋果有好幾個,人人可分得一片,粉皮厚的蘋果片含在嘴裡不敢嚼碎,只是壓在牙縫間,反覆體會其中滋味,萬不得以才慢慢往肚裡嚥下。

牡丹區大黃集鎮的“志願軍”老人

“三八線”是朝鮮與韓國的分界線,這是個缺水的分水嶺。於鎖柱和他的戰友在三八線戰場怕暴露目標,伏臥於草叢中一天一夜絲紋不動,隱隱約約聞到周圍的一股股刺鼻的“化屍”味。於鎖柱說:“我快死了,沒想到能活下來”。看到草葉上的露珠,覺得還能挪動一下身子,蠕動著翹幹皮浸血的嘴唇舔吮草葉上的露水,被敵機彈片擊中右腿膝蓋骨。

在朝鮮的幾年間,戰鬥不斷,戰場也換了好幾個地方。在元山戰鬥中於鎖柱被美軍飛機彈片擊中頭部,他回憶說當時只感到額頭上一涼,由於怕被敵人發現目標,不敢動彈,只是用手掌與手脖處強摁著頭上流血的地方,仰躺在草叢中。血,從頭上流到耳窩裡,又從耳窩流到過了腮幫子到地上。待敵機過去,他的手被風乾的血沾在了前額上與皮成一體。敵機過後,醫療隊把於鎖柱送往陸軍醫院四所治療。用因表現頑強,於鎖柱榮立二等戰功,二級軍殘。

牡丹區大黃集鎮的“志願軍”老人

65年思念的“金達萊”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美、蘇都有兵力滯留於三八線,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委要求,志願軍有必要保留一部分兵力在朝鮮鞏固勝利成果。於鎖柱踴躍報名繼續留在朝鮮達5年之久。

或許人們對經典老電影《英雄兒女》還有一小點印象,那些被藝術化的朝鮮“金大爺”“阿瑪尼”“小胖子”“戰地黃花”等人,都與於鎖柱和他的戰友建立了深厚友誼。在朝鮮戰爭的日子裡,他團結戰友視朝鮮人民為兄妹,深受朝鮮人民的敬仰,與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抗美援朝戰爭持續了3年,可是於鎖柱和他的戰友們卻在朝鮮駐紮堅守了5年。

牡丹區大黃集鎮的“志願軍”老人

5年裡,他們克服了“水土不服”的生活環境,適應了三八線、上甘嶺、元山等朝鮮多個地區的水和土。那一叢叢粉豔豔的金達萊佈滿山上山下,那一片片被山水滋潤的蘋果園掛滿了紅嘟嘟的金蘋果。在異國他鄉,於鎖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志願軍全部撤軍回國,他軍用挎包裡被親人們塞滿了金蘋果,按當時軍紀,他一個也沒帶回他中國。

於鎖柱和戰友們列隊回國之際,朝夕相處5年的朝鮮大地金達萊漫天遍野,“金大爺”和“阿瑪尼”帶著一大群“戰地黃花”姑娘身著盛裝,短衣長裙白布帶打著蝴蝶結,腰挎金鼓相送的場景,深深的鉻在了最可愛的人心中。姐妹們離別時相送的相片除了自然的風化,不許它受損一絲,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珍藏了65年。

牡丹區大黃集鎮的“志願軍”老人

71年保持“上風頭”

於鎖柱退役後,不失軍人本色。回到地方,他積極參與家鄉建設,第二年,他就被推選為當時的黃集公社於寨村大隊長(今村主任)。擔任大隊長20多年間,他保持著一個軍人的作風,默默無聞的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和一個軍人的初心,贏得了群眾擁護。1980年被推選為於寨村黨支部書記。

在任村黨支部書記的10多年間,他連年在全(社)鄉第一個完成交售愛國糧的工作任務,當時他在當地幹部群眾中落了個“上風頭”的雅號。他要求各家各戶在麥場揚場時,把上風頭的飽滿麥粒單獨涼曬,秕麥留下自己吃,飽麥子交公糧。他帶領的村14年不間斷榮獲黨委“一等獎”。1993年,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出,培養了村新的接班人。

在支書的位置上退下來後,兒女們勸他或在家“溜溜鳥”“逛逛集”或與在城裡的孩子住一起,可是於鎖柱說他享不了那清福,他“心靜”不下來。村裡的那些大事小情他仍然掛在心上。

牡丹區大黃集鎮的“志願軍”老人

前些年人們窮困時雜事也多,左右鄰居發生誤會、小夫妻伴嘴、前院建房時屋簷“滴水”空間小、東院牆根有點朝外、隔牆的戶陽窟窿眼(牆根下的水道出口)留的太寬、這家耩麥子沒留邊壟、那人拉莊稼時軋毀了別人的地頭子等等。這些不是事的事有時竟能惹出了事,惹出的事上不了法律,也報不了公安,有關部門問不了,村幹部也不好插言。每當這樣的事發生,有很多人會找於鎖柱出來“評理”,其實他根本就不用“評理”,只要往前一站,當事人會面紅耳赤說,沒事。有事沒事都被於鎖柱看在眼裡,他會根據情況做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直至雙方心服口服。

牡丹區大黃集鎮的“志願軍”老人

近幾年人們脫貧了,於鎖柱還是不“心靜”。他對村裡工作看在眼裡掛在心上,村裡環境衛生哪裡不整潔,他會找到附近的住戶說,別管是誰弄的,這裡離你家最近,數你方便,你要多招呼才是呀。因於鎖柱在村裡德高望重,村裡喜憂大典的事總會有人請他過去,近幾年開展移風易俗,他這身份派上了用場,誰家過高標準大操大辦,他會在不知不覺中做點建議。因順應了形勢,也迎合了當下人的心理,他的建議真管用。

牡丹區大黃集鎮的“志願軍”老人

2020年春節,他在村裡的老年人中第一個戴上了口罩,很多老年人認為年齡大了不習慣。村幹部也難以做工作,只好說,咱村沒誰比“老志願軍”年齡大,都看看人家老志願軍。抗擊新型冠狀疫情以來“老志願軍”戴口罩的形象影響了一個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