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祕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劉亦菲又上熱搜了。有網友稱,華裔影后奧卡菲娜在形象、氣質、演技等方面,比劉亦菲更適合演《花木蘭》。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3月27日,真人版《花木蘭》即將在北美和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同步上映,由劉亦菲飾演女主角花木蘭。近日,劉亦菲憑藉在電影宣傳活動和各大時尚雜誌的高調亮相,和此前預告片中的驚豔表現,成為當下的話題人物。

事實上,敲定劉亦菲出演《花木蘭》,是迪士尼在經歷了為期一年的搜尋、面試了近1000位試鏡演員之後的慎重決定。

根據多家外媒報道,劉亦菲除了進行文戲試鏡以外,還進行了90分鐘的體能訓練,包括俯臥撐、引體向上、器械等。《花木蘭》導演也證實,劉亦菲在嚴重的時差下試鏡依舊錶現得很好,尤其是非常出色地完成了體能訓練,“當她試鏡結束後,我就知道我找到了我的戰士”。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圖源:微博@娛聞蜀黍

如此漫長而艱難的選角過程,在影視行業中非常常見。原因很簡單:一個好演員可以還原一個鮮活的角色,甚至成就一部好作品;同理,糟糕的選角很可能會毀掉整個團隊的心血。一個叫做“選角導演”的群體,需要對這個結果負一定的責任。

選角工作室CD Home創始人、選角導演魏偉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選角不是可以被標準化衡量的固定流程,而是一種具有自主性的藝術創作過程。然而,無數的現實因素,正在成為選角藝術的枷鎖。

不僅要考慮角色的外形、性格、戲份,還要考慮演員的檔期、片酬、咖位……選演員到底有多難?

演員臉重要嗎

不難發現,在近年來取得良好口碑的影視作品裡,至少會有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扮演這個角色的演員也會聲名鵲起。例如《都挺好》裡的“蘇大強”,《想見你》裡的“李子維”,《復仇者聯盟》裡的“鋼鐵俠”,《小丑》裡的“亞瑟·弗蘭克”等。

這也說明,演員和角色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關係。在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選角是確定劇本後的又一重要環節。

魏偉形容自己是一個“特別不願意給演員設置條條框框”的選角導演,他接觸過的所有演員,也都不希望觀眾或者導演把自己固定成某一種形象,而是希望去嘗試更多的類型。

在嘗試過程中,演員的實踐經驗和業務能力都會得到提升,他會找到自己駕馭得非常輕鬆的一類角色,但是在其他類型上也不會遜色。

以鞏俐為例,她既可以在《滿城盡帶黃金甲》裡演王后,也可以在《藝伎回憶錄》裡演頭牌;既可以在《秋菊打官司》裡演一位農村婦女,也可以在《歸來》裡演一位失憶的知識分子,還可以在《奪冠》(原《中國女排》)裡把郎平演得惟妙惟肖。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圖源:豆瓣《奪冠》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演員的標準開始多元化。這種“演員要靠作品積累成長”的邏輯,在當今已經不完全適用,最典型的例外就是網劇。

作為一種新形態,網劇在影視行業裡佔據了越來越大的份量,也催生了新的選角標準。“一開始有網劇這個概念的時候,網絡平臺給我們提出的一個要求:有網感。”魏偉說,當時很多資深選角導演,都無法理解網感到底是什麼意思。

來自愛優騰的網劇項目負責人汪穎(化名)開玩笑說:“這是一個所有做網劇的人都在問自己的問題。”在她的理解中,網絡的核心用戶大多為15歲到35歲左右的青年男女,這個圈層裡的人所喜歡的東西就可以理解為“網感”,容易預測且相對固定。

為了滿足這一群體的觀影喜好,互聯網影視公司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運營體系。“以當下年輕人的喜好來說,青春和懸疑兩種類型比較受歡迎,青春劇裡的甜寵和耽美又比較出彩。那麼如果是一個沒有作品積累的年輕演員,選擇這些類型就是一條捷徑。

”汪穎說。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親愛的,熱愛的》中李現扮演的韓商言,以及《陳情令》中肖戰扮演的魏無羨。“這是兩個非常討好的角色,如果其他演員來演大概率也會火,並且不排除比他們(指李現和肖戰)更火的可能性。”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圖源:豆瓣《親愛的,熱愛的》

同時,隨著文娛行業進一步細分,演員和其他類型的藝人之間也存在新的區分標籤。例如,電影演員就有“演員臉”之譽,和“愛豆臉”區分開來,前者需要“高級”,後者需要“精緻”。

在魏偉看來,這並不是一條鐵律。影視作品需要大量不同的面孔來呈現不同角色,同時也要滿足所有觀眾的不同審美,所以並不存在純粹的“演員臉”的概念。不過,演員的長相特點也會成為選角導演的一個參考因素:“有些人長得很兇狠,有些人長得妖媚,我們也會考慮到演員的外形條件,讓他更貼合劇中的角色。”

汪穎則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來說,如果演員的臉長得太精緻,肯定會對他的戲路有所限制。演員如果想要可塑性特別強,首先就不能長得特別有型。”

唯一能肯定的是,在當今的影視規則之下,演員的選擇越來越多,走紅的路徑也越來越短。如何將演員和角色對上號,得靠選角團隊的功力。

百裡挑一的選角工作

“選角導演”一詞和國外的“Casting Director”完全對應。在這個稱呼出現之前,國內影視行業一般都用“副導演”或者“演員統籌”來指代這個職務。

魏偉說,這兩個稱呼都不能完全概括選角導演的工作:前者過於籠統,後者則有一定的誤導性。據他介紹,選角其實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事情,

除了負責前期演員的選擇、聯絡工作,開拍之後還要全程跟組,負責演員的統籌、溝通工作。

以選角工作室CD Home為例,一個選角團隊由一位導演帶兩個助手組成,同一時間只能負責一個項目的任務。導演郭東嶽在參與《都挺好》選角的時候,從2017年的5月份進入這個項目,一直到2018年的1月份項目開始,大半年的時間裡只負責了這一部戲的工作。

目前CD Home一共有20個這樣的選角團隊,每個團隊一年最多接一到兩個項目,整個工作室一年負責的項目大約在30到40個之間。創辦至今,CD Home參與了《地久天長》《飛馳人生》《芳華》等電影的選角工作,也承接了《九州縹緲錄》《大江大河》《偽裝者》《都挺好》《知否知否》等多個劇集項目。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圖源:豆瓣《大江大河》

和電視劇相比,電影的角色較少,並且會給選角團隊非常充足的時間去尋找演員,保證選角結果和導演的要求達成高度一致;而電視劇的角色眾多,無論是對製作團隊來說,還是選角團隊來說,工作強度和密度都要大得多。

一般來說,製片方在將項目交給選角團隊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心儀的演員候選,選角導演只需要負責溝通和聯絡;在少數情況下,則由選角團隊來選擇合適的演員,梳理出每位演員擔任的番位和大致的戲份,以此和演員、經紀公司溝通。

當然,並不是每一次交流都是順利的,戲份、片酬、角色、進組時間、拍戲週期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演員和經紀公司的決策。

“如果我們有強烈的合作意願,演員也有迴旋的餘地,我們也會利用我們所掌握的劇本內容和團隊情況——比如說製作公司、導演、攝影、美術,或者和他合作的其他演員——綜合來和他聊。當然,如果對方非常明確表示拒絕,我們也不會窮追猛打。”

據汪穎介紹,互聯網影視公司平時還會通過技術手段來進行前期的演員篩選。她所在的公司有自己的藝人儲備和演員庫系統,“比如說我們有一部懸疑劇,主角是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性格上比較冷酷和利落,系統就可以根據我們輸入的這些信息,匹配年齡符合、性格相近,並且出演過懸疑劇的演員,供我們參考。”

“這種手段應該在互聯網影視公司比較常見,傳統制片行業主要還是憑藉選角團隊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汪穎補充說。

CD Home規定,選角導演在進入項目之前至少要把劇本研讀三遍,對故事和角色有深入的理解,根據自己的判斷為製片方確定演員名單。同時,很多選角導演就是表演專業出身的,像魏偉本人還多次參演過電視劇,可以從理論知識和自身經驗出發,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選角任務。

如果沒有明確的選擇目標,選角團隊還會將項目通知給廣大的經紀人和演員群體,鼓勵他們主動投遞簡歷和資料,再從中進行挑選。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圖源:微博@CDHOME_STUDIO

就大部分選角導演而言,在行業裡浸淫多年,對行業信息和知名演員的基本情況都掌握得比較清楚。“所以這些資料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要給導演看,尤其一些年紀比較大的導演,可能不太會關注年輕人的動態,直接給他們展示照片和視頻會更清晰一些。”

魏偉透露,一個項目最多時候收到的資料可以堆滿整個資料室。在這成百上千份的簡歷當中,只有寥寥幾位能脫穎而出。

“劇組臨時換人是很常見的”

張藝謀曾經和高曉松談到自己選演員的邏輯。

他認為,在選定之前,一定是角色大於演員,你要拿著模子去套、去篩;但是在選定之後,則是演員大於角色,演員是一個鮮活的獨立的人,是他本身的優點和缺點在定義你讓他出演的角色

背後的含義是,演員應該源於角色,又高於角色。

一般來說,試鏡是檢驗演員是否能“高於角色”的重要手段,好萊塢經常會發布新片的試鏡通知,網絡上也會流出國外演員的試鏡視頻。但是在國內,試鏡的步驟並不那麼透明,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被簡化和省略。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網曝《上氣》試鏡邀請 圖源:新浪娛樂

據魏偉介紹,如果是年輕演員,無法找到可以有效證明演技的視頻資料,就會通過試鏡來考核他的演技。但如果是已經非常知名的演員,有大量的視頻資料供導演參考,試鏡這個步驟就會被略過。

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在很多情況下,演員的演技的確沒有那麼重要,這個現象在網劇領域尤為突出。汪穎告訴刺蝟公社,年輕演員在入組以後會有一個集訓期,集中拔高演技,“只要不是演得特別差,演技都不會成為一個網劇演員入選角色的阻礙。”

主要原因在於,網劇是一個“演員吃角色紅利,而不是角色吃演員紅利”的領域,尤其是偏向於低齡女性受眾的劇,角色人設的加成遠超過演員演技的作用。

汪穎解釋道,在傳統影視領域,不論是熒屏(電視劇),還是銀幕(電影),釋出方式都是一部接一部的,觀眾無法選擇自己看哪一種類型的內容,演員也無法決定露出自己的哪一種角色。到了互聯網影視時代,同一時間可以有多部作品同時上映,讓觀眾有空間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類型,從而讓該類型的演員有更高的曝光度。

《下一站是幸福》中宋威龍扮演的“小奶狗”元宋,《延禧攻略》中吳謹言飾演的“黑蓮花”魏瓔珞,《鎮魂》中朱一龍飾演的“美強慘”沈巍,以及早年間《太子妃升職記》中“男兒心女兒身”的張芃芃,都算是靠討好的人設火起來的角色。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圖源:豆瓣《下一站是幸福》

這種重角色、輕演技的做法,其實是有風險的。年輕演員到了劇組後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這個適應過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長,甚至一直無法適應。導演在和演員溝通無法解決之後,就會交由選角團隊來處理。“出現過很多次這樣的情況,劇組臨時換人也是很常見的事情。”

一旦進行到這一步,就要面臨已完成拍攝的鏡頭全部作廢的結果。對選角團隊來說,這是“重大事故”。“誰都不想不希望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如果發生了,我們只能這樣處理,也是一種及時止損。”

這也證明了演員的重要性。劇本是“一劇之本”,導演是“一劇之魂”,而演員是直接和觀眾進行對話、將編劇和導演的工作呈現出來的關鍵。

然而,和演員接觸最多的選角導演,卻無法得到對等的待遇。魏偉坦言,在大多數情況下,選角導演只起到中間溝通的作用。“如果比作一家公司的話,導演就是最大的領導,而我們只是一個幫忙解決問題和溝通和的部門,而不是一個決策部門。”

事實上,選角導演可以做的遠超於此。好萊塢老牌選角導演瑪麗昂·多爾蒂(Marion Dougherty)就曾說過:“選角導演需要創造力,他對演員的選擇與把握,實際上是參與了這部電影的藝術風格。”

“內地選角行業至少落後好萊塢50年”

曾有媒體估計,內地選角行業至少落後好萊塢50年。資料顯示,早在1968年,經典影片《龍鳳鬥智》就在片頭字幕中加上了“選角導演”一職,但是在內地,直到2017年才在電視劇《白鹿原》裡第一次露出了選角負責人的名字(不以“選角導演”稱呼)。

1982年,好萊塢成立“選角導演協會”,到2017年,協會註冊在案的選角導演大約有700人左右。1985年起,協會開始每年為選角業內的傑出成就頒發Artios Award獎。1989年開始,艾美獎也開始為選角設立獎項,《絕命毒師》《行屍走肉》的選角導演Sharon Bialy就曾獲得多項提名。

2011年,HBO推出了一部紀錄片《選角大師(Casting By)》,專門記錄了好萊塢選角行業的發展歷程和選角導演為電影工業作出的貢獻。2016年,資深選角導演林·斯塔馬斯特(Lynn Stalmaster)和成龍一起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曾參與過《根》《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超人》等多部經典老片的選角。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演員筆記圖源:豆瓣《選角大師》

在好萊塢這樣一個高度成熟的工業體系中,任何一個細分工種都會被看到。為電影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就能獲得相應的榮耀。

反觀中國,國內選角行業還停留在好萊塢上個世紀60年代的狀態,選角導演的主觀能動性很低,相關的專業教學、組織協會、榮譽獎項等軟性設施都還未向好萊塢看齊,魏偉很清楚這並不是單方面就能解決的問題。

他坦言,選角導演投入的主要是時間成本和個人精力,因此在整個項目的主創體系裡面,選角團隊的位置比較底層,收取的酬勞也比較低。潛規則、灰色收入、剋扣薪酬等實際存在的問題,也給選角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另外,和劇組裡的其他工種相比,例如導演、攝影、美術、化妝等,選角導演是一個工作門檻相對較低的工作,沒有對口專業,只能通過大量的實踐來積累經驗。同時,選角又是一個考驗識人、辨人和用人能力的工作,尤其需要從業者對錶演有深刻的理解。“首先還是要提高我們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如果我們自己不夠強大,還能希望別人給予你什麼?”

為了讓“選角”這一工作更加專業和系統,2014年,魏偉和業內的幾位選角導演共同成立了CD Home選角工作室,為的就是整合人才和人脈資源。

據魏偉介紹,CD Home從成立至今基本處於飽和狀態,2019年有一些細微的收緊。部分團隊偶爾能有休息的時間,這放在前幾年是不可能出現的。對於這樣一個處於起步階段的產業來說,這其實是大浪淘沙的過程,只有專業、系統的精品團隊能留下。

目前在市場上,除了CD Home,浩瀚星盤、牧星人工作室、螢火蟲casting工作室等都以選角為主要業務,同時參與藝人經紀、影視投資,在業內積累了一定的知名度。整體的選角需求依然非常旺盛:“對我們來說,感受到了一點寒意,但是並沒有那麼嚴寒。”

同時,魏偉也可以感受到,隨著國內影視工業的發展,“選角導演”這個詞正在被普遍接受。比如CD Home旗下的導演畢英傑,去年就以“選角導演”的身份出現在了《九州縹緲錄》片頭的製作團隊名單裡。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九州縹緲錄》片頭截圖

名稱的變化,其實也暗含了工作內容的變化。

“選角導演可以是一個藝術創作的環節,而不僅僅是統籌安排的過程。”魏偉希望,選角導演能慢慢從一個被動的角色,轉變成為一個主動的角色。雖然近幾年選角導演的話語權正在慢慢變大,但還是遠遠達不到“自主創造”的地步。

“其實還是行業素質的問題,這還是一個挺艱難的過程,”魏偉嘆聲說。

選角導演太難了

魏偉從2008年開始加入著名導演孔笙(曾執導《闖關東》《父母愛情》《琅琊榜》《歡樂頌》等作品)的選角團隊,開啟了自己的選角生涯。

2014年,魏偉參與了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的選角工作。《北平無戰事》由孔笙執導,劇本由著名編劇劉和平(編劇作品:《雍正王朝》《李衛當官》《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花了五年時間創作,集結了劉燁、陳寶國、焦晃、倪大紅、王慶祥、程煜、廖凡等多位優秀演員。

魏偉坦言,在接這個項目之前他的壓力很大,面對一群“老戲骨”,他很苦惱要如何平衡所有人的關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之後發現,當這樣的資深演員碰到了《北平無戰事》這樣的劇本,碰到了孔笙導演這樣的導演,碰到了正午陽光這樣的製作團隊的時候,他們每個人都非常投入,只想著如何把作品呈現好,不計回報,反而讓我的工作變得格外輕鬆。”

「轉」劉亦菲不適合演《花木蘭》?揭秘影視選角背後的規則

圖源:豆瓣《北平無戰事》

對選角導演來說,由於更多起到的是溝通、協調的作用,團隊的配合至關重要。能和這樣一個自驅力、自制力都很強的團隊合作,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運氣。

現在的選角導演所起到的依舊是輔助性作用,工作卻越來越難做。根據“毒眸”報道,前幾年行業浮躁的時候,演員經常“哪裡給的錢多就去哪裡,有時合同馬上就簽了都能反悔”,同時“從主角到配角都在軋戲(藝人在同一時間參演超過一部戲)”,給選角導演的統籌協調工作添了很大的麻煩。

在片場之外,也有很多的糟心事。例如,對於常見的“撕番位”的事情,魏偉就覺得大可不必。在業內人士看來,一個角色在戲中的位置,完全可以通過臺詞數量和戲份的重要程度來體現,但是演員和粉絲卻經常為了“番位”大打出手。

“番位只是這個項目在前期給演員的一個名分,但是它到底會給演員帶來什麼,還是要看演員如何去詮釋這個角色,以及這個項目最後呈現的效果。”比如《琅琊榜》的男主角毋庸置疑是胡歌,但是這部劇同樣成就了吳磊、王鷗、劉敏濤、劉奕君等一眾配角演員。

在如今的行業規則之下,影視作品的成功是沒有固定公式的。編劇的劇本,導演的水平,都會影響到“選角”的最後結果,這些卻不是選角導演可以控制的。汪穎也提到,即便選角團隊做了很多工作,最後拍板的還是導演和製片方。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話語權分配不均、職責不清晰的情況下,很多選角團隊很難正常真正參與到選角的過程中去。資本、演員、片方等多股力量的作用,都有可能將“選角”這個前期步驟的作用磨滅掉。

“一個項目最後的成功,收視率高,口碑好,所有在戲裡面參與的演員都會受益。”像《北平無戰事》那樣,導演、編劇、演員以及所有主創人員,都互相信任、彼此負責、共同努力,“選角”的效果才會體現出來。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劇本、服裝、道具、音樂……只有所有組成要素都在為作品本身服務時,作品才能呈現出最好的面貌。

雖然選角導演的作用還沒有被完全認識和發揮出來,但是任何作品的成功,都離不開他們的貢獻。2019年,CD Home旗下導演馮雷參與了電影《地久天長》的選角工作。電影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主競賽單元的金熊獎,男、女主演王景春和詠梅分別憑藉該片獲得了最佳男、女演員銀熊獎,並且在第32屆金雞獎上再次獲得最佳男、女主角獎。

魏偉透露,柏林電影節獲獎之後,王小帥導演拉上了馮雷導演和主創團隊,在他家裡開了慶功會,喝了很多酒。CD Home所有成員也在工作群裡向馮導表達了祝賀,所有人都與有榮焉。

這是演員的成就,編劇的成就,導演的成就,電影的成就,也是選角導演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