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殺手:技術與內容的失衡

雙子殺手:技術與內容的失衡

《雙子殺手》目前的口碑兩級分化嚴重,一方認為技術很厲害,李安在突破現有技術的道路上走了很遠,另一方則認為,這個電影真的不好看,沒有講好一個故事。

所以評價這部電影,要從技術和劇情兩方面來說。

技術

電影是結合表演、視覺與聽覺的藝術,誕生於1888年。初期是黑白無聲電影,逐漸發展成為有聲電影、彩色電影等,

在電影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如影隨形。1922年,出現了第一部3D電影《愛情的力量》,現已找不到原片。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史上第一部3D長片。

到2004年,第一部3D IMAX長片《極地特快》誕生。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上映,是當時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

《阿凡達》是我看的一部3D電影,那時候的3D眼鏡長這樣:

雙子殺手:技術與內容的失衡

除鏡片外,其餘部分是硬卡紙,可以隨便拆卸。

又因為身處四線小城市,那家電影院的屏幕是正方形,對比那一排一排的座位,屏幕小得可憐。至於觀影效果?只有在蒲公英飄的時候,感受到了3D。

從此以後,很多大片3D成為標配,甚至3DIMAX也是標配。

在很多3D IMAX影廳,電影正式放映前,會有一段3D IMAX的廣告,其中有一句“帶給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但它還是讓你察覺到你是在看電影,不是真正的身臨其境。

然而在頂配cinity影廳中,3D+4K+120幀的環境裡,《雙子殺手》真正讓我感受了身臨其境。觀影的過程,就像站在演員旁邊,在看一件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由導演和演員來講述故事。

《雙子殺手》非常清晰,如導演李安所說:極致清晰。

作為觀眾,我可以清晰的看到演員手上的皮膚紋路,臉上的每一個表情,甚至可以看到爆炸產生的火星、玻璃碎裂後的玻璃渣。

雙子殺手:技術與內容的失衡

影片也很流暢。整部電影全是高清的鏡頭,沒有其他電影中的模糊鏡頭,非常暢快,給出的信息量也足夠多。

在這部影片裡,馬路上摩托追趕場景,就很好的驗證了清晰與流暢兩點。

除了3D+4K+120幀的技術,李安還用CG技術“造了一個人”——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

這部電影的就是年老版的威爾·史密斯打年輕版的自己……

劇情

《雙子殺手》屬於科幻+動作+驚險的一部類型片,電影劇本早在1997年就已經成型,打算2002年上映,但因為技術沒成熟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一直沒有開拍,直到李安把它搬上大熒幕。

這部電影的劇情放在當時屬於超前,在現在就有一些落後。

劇情大概是講,特工亨利完成最後一次任務後,準備退休。但一個朋友提醒亨利,自己被效忠的部門背叛。

亨利被人監視追殺,發現一直纏著自己不放的殺手,是年輕版的自己,也就是克隆人小克。

亨利和小克相殺相愛到最後,小克有了一個正式的身份,可以跟普通人正常學習生活。

雙子殺手:技術與內容的失衡

電影中的一些命題,很值得深思,像克隆人的身份與生存問題、克隆人對本人的衝擊、提供DNA的人與克隆人的撫養人哪個是真正的父親等等。

但是,《雙子殺手》對於這些命題的探討只停留在了表面,沒有進行深入挖掘,也無從引發觀眾對劇情的討論。否則,大部分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不會只停留在技術上。

我始終認為,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電影,探討的命題,都是人性。那些悲歡離合、對自我的拷問、對愛情、親情、友情展現,最終的落腳點都是每個人的人性。《雙子殺手》問題就在於,它對人內心的解讀和人性深處的挖掘,基本沒有,這就讓電影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

雙子殺手:技術與內容的失衡

要看特工,有《碟中諜》、《王牌特工》系列,要看動作,有《戰狼》、漫威系列等,為什麼一定要看《雙子殺手》裡的特工?

這兩年,“故事”成為一種主流。到處都有人在說,不會講故事的人會被時代拋棄,也有人兜售著“講故事”的技巧。可能對很多導演來說,用哪種方式,如何講故事,可能更重要一點。很多人的影評,也說明了這一點。

當故事與技術結合時,技術過於強勢,故事不夠新穎深入,就會導致失重。李安需要一個更好的劇本,來匹配3D+4K+120幀的技術。

雙子殺手:技術與內容的失衡

但我不知道李安會不會繼續堅持下去,這兩天看過太多文章,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一點,李安似乎問大家,又像問自己,“全世界只有我在這麼做,我不知道是世界錯了,還是我錯了。”

我希望李安可以堅持下去,看了3D IMAX這麼多年,是時候更新觀影體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