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身在帝都

當我向人介紹北京的時候

總是繞不開一個問題

什麼最能代表

擁有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城

是故宮?

是頤和園?

還是天壇?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答案

在建築學家眼中

最能代表北京城的建築物

不是那些耀眼的皇家建築

而是隱藏在衚衕市井中

至今仍充滿煙火氣的

北京四合院

(鼓樓下的四合院,攝影師@蔣晨明)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這種看似平凡的建築

幾乎貫穿北京城的歷史

融入北京城的血脈

甚至北京城本身

就是無數四合院的超級組合

01

起源

大約6000-7000年前

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

散佈於中華大地

他們擺脫穴居、巢居的生活

開始建造

房屋

最遲至距今約3000年的

西周時期

古人已將多個房屋圍合在一起

形成以庭院為中心的

合院式建築

(陝西岐山縣鳳雛村西周宮室復原,為典型的合院式建築,也是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合院式建築實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合院式建築外觀封閉

內部營造出寧靜、安全的生活環境

且房屋組合靈活

可以營建出豐富的居住空間

之後

合院式建築

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越來越多

從漢代畫像磚

(漢代畫像磚中的合院,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到唐代敦煌壁畫

(合院作為庭院的一種,在下圖的敦煌壁畫上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觀點出自馬炳堅《北京四合院建築》)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再到宋代繪畫

(合院作為庭院的一種,在下圖上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觀點出自馬炳堅《北京四合院建築》)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元明清時期

合院式建築已經遍佈大江南北

從東三省的東北大院

到江浙的“四水歸堂”

從徽州的“馬頭牆式”

到雲南的“一顆印”

越向南,院落越窄小

正所謂“無庭院不成居”

合院式建築

在中華大地的沃土上

紮根延續了數千年

北京四合院

正是其中一支

(庭院空間地域分佈示意,製圖@張靖&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而讓北京四合院脫穎而出的機會

出現於元明兩代

作為大一統王朝

元明兩代定都北京

數以萬計的各地富豪、朝廷大員

皆在北京大修宅院

更有十萬工匠、百萬民夫

來營建皇帝居住的宮城

四合院則成為

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的理想選擇

(元明二代北京發展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我們先從平民說起

02

民宅

三座房屋圍合的民宅

稱為三合院

四座房屋圍合

則稱為四合院

圍合出一個庭院

則稱為一進

圍合出兩個庭院

則稱為兩進

以此類推

(三合院、四合院、兩進四合院和三進四合院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三進四合院為例

大門通常設置於院落一角

(大門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是一座四合院的臉面

是主人身份的象徵

主人往往根據自身的財力和喜好

著重營建

以求匹配自身的社會地位

古代男女婚嫁講求“門當戶對”

也正是這種體現

(大門結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大門右邊有一個非常小的空間

是用於值班、宿衛的門房

左邊的一排房屋

因背對街巷而稱為倒座房

是整個四合院中形制較低的房屋

往往作為客房或由傭人居住

(倒座房及門房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進入大門

便是第一進院

用於接待來客

(第一進院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再向裡走

便需要經過二門

這裡是內外有別的分界線

一般男性客人到此止步

而內宅的女眷也遵循禮教不再外出

所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二門位置,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有的二門兩側

各有一根懸空的短柱

柱子下端雕刻成蓮花花苞形狀

這種二門又稱垂花門

(垂花門結構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二門內側會擺放屏風等遮擋物

客人到來的時候

視線被擋在二門之外

保護主人的隱私

穿過二門

整個四合院的核心

就會出現在眼前

第二進院

(第二進院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第二進院由正房廂房等構成

正房兩邊的小屋為耳房

東西相對的房屋

即東西廂房

廂房多為家中晚輩的居所

耳房格局很小

多用於儲藏室、書房等輔助用房

(正房、耳房、廂房位置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正房

是一座院落中等級最高的建築

前後往往四排柱子

並設置外廊

空間寬敞、光線明亮

一般由長輩居住

體現明確的等級、輩分

(正房結構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正房與廂房之間

還會設置廊道

方便雨雪時行走

(廊道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中間的庭院

一般擺放石桌石凳、養魚種樹

作為全家人的嬉戲之所

民間有云

“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

其樂融融,自成天地

這便是對四合院內院最好的寫照

(四合院內院,攝影師@蔣晨明)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院落到這裡還沒有結束

經過耳房旁邊的一個狹小通道

正房後面還“藏”著一進院落

第三進院

(第三進院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院中的房屋

被稱為後罩房

其私密性最強

往往用作廚房、倉庫

或由家中的女眷居住

(後罩房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至此

一個標準的三進四合院

就此展現在眼前

內外有別、上下有序

廊簷下歲月靜好

窗扇間人世安寧

(三進四合院剖透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03

府邸

與平頭百姓的民宅相比

富戶們的院落

增加到了四進或五進

權貴或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更是擁有七進或九進的四合院

這樣的大四合院

習慣上被稱作

“大宅門”

(五進四合院,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明清官僚

例如於謙、楊繼盛、祖大壽、洪承疇

和珅、紀曉嵐、張之洞、李鴻章

兆惠、桂公、榮祿······

都曾擁有類似的四合院

(李蓮英故居,攝影師@張自榮)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而皇室王族

則會誇張地擁有十三進院

真可謂“庭院深深深幾許”

此外

他們還將四合院平行排列

擴展為多跨四合院

向西稱為“西跨院”

向東稱為“東跨院”

(東、西跨院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橫跨後的四合院

再配合園林建造

可以創造出無與倫比的建築組合

南鑼鼓巷的文煜宅第

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下圖為清代光緒年間大學士文煜的宅第當中的可園,可園為其宅第中的一部分,原繪者為馬炳堅,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更具代表性的是

三跨十三進院的恭王府

佔地6.2萬㎡

橫跨南北兩個街區

(恭王府平面佈局,製圖@張靖&李張子薇/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屋內

雕樑畫棟

(恭王府錫晉齋,俗稱楠木殿,恭王府原來是和珅的府邸,和珅治罪裡有一條就是這個房子用了金絲楠木,攝影師@劉劍偉)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院中

勝似江南

(恭王府湖心亭,圖片源自@VCG)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此外還有

濤貝勒府、永璂貝勒府、順承郡王府

端郡王府、孚郡王府、循郡王府

寧郡王府、克勤郡王府、肅親王府

淳親王府、莊親王府、儀親王府

禮親王府、慶親王府、鄭親王府

定親王府等等

大型四合院王府遍佈北京城

(北京現存王府地圖,製圖@陳思琦&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當然

最頂級的四合院屬於皇帝的居所

紫禁城

紫禁城可以看做一個

超級多跨四合院

灰牆灰瓦升級為

朱漆琉璃頂

大門、二門升級為

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等

(航拍故宮,大清門已拆除,圖片源自@VCG,標註@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其中

午門從一個門洞

升級為三個龐然巨門

外加兩個隱藏的掖門

中間是皇帝的御道

西側門走宗室王公

東側門走文武官員

秩序井然

(雪中的午門,攝影師@宋達)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穿過午門、太和門等重重門禁

是3萬㎡的超大中心“庭院”

太和殿廣場

(太和殿廣場,圖片源自@VCG)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廣場正對的便是“正房”

太和殿

一座十一開間金頂紅牆的宮殿

坐落在三層漢白玉須彌座的臺階之上

(故宮三大殿,從左至右依次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圖片源自@VCG)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穿過三大殿之後的乾清門

才進入內廷

內廷中

又包含著眾多大大小小的四合院

包括

乾清宮、養心殿、毓慶宮

長春宮、鹹福宮、永壽宮

儲秀宮、太極殿、翊坤宮

鍾粹宮、景陽宮、承乾宮

永和宮、景仁宮、延禧宮

等等

整個紫禁城

就是這些大小四合院的組合

皇帝、妃嬪、奴僕

無數生生死死、悲歡離合

都在這一個又一個院落中上演

(故宮衛星圖,圖片源自@Esri)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04

北京城

平民、富室、權貴、皇帝

芸芸眾生的四合院

組成了中華帝國的都城

北京城

根據《乾隆京城全圖》

清代乾隆時期的北京城

共有大小四合院26000多所

棋盤式佈局的街道

將這些四合院劃分成不同的區塊

最小的道路單元

沿用元大都時期的稱謂

衚衕

(北京四合院與衚衕,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衚衕名稱各異

基本可以反映居住人群的特徵

以平民為主的衚衕取名

牛蹄子衚衕、雞爪衚衕

母豬衚衕、屎殼郎衚衕、嘎嘎衚衕

燒餅衚衕、張禿子衚衕

等等

以富戶為主的衚衕取名

養廉衚衕、松鶴衚衕

庫司衚衕、永昌衚衕

壽逾百衚衕、百花深處衚衕

等等

以官員為主的衚衕取名

把臺大人衚衕、參政衚衕

濟州衛衚衕、無量大人衚衕

石大人衚衕、三寶老監衚衕

等等

(白塔寺周圍的衚衕,攝影師@紀一凡)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衚衕之上

則用街坊劃分

更高一層的片區

德勝門大街、鼓樓大街、安定門大街

東直門大街、朝陽門大街、東長安街

西長安街、阜成門大街、西直門大街

等九條主要的大街

將各個片區連接在一起

(街坊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街坊之上

內城又按八旗劃分居住區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

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分列八旗,拱衛皇居”

外城則是漢人的居處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八旗分佈,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至此

一個以紫禁城為核心

等級森嚴、佈局有序的

北京城

終於誕生

一個由模塊化四合院組成的

簡單而偉大的古都

(1966年9月21日北京衛星圖,圖片源自美國國家檔案局,標註@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05

滾滾紅塵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

1840年

鴉片戰爭爆發

中國進入最為動盪的一百年

時事動盪之中

四合院的主人頻繁更換

來到北京的各界名人

幾乎都有四合院的居住經歷

包括南來北往的

毛澤東、康有為、孫中山、宋慶齡

梁啟超、段祺瑞、蔡鍔、劉少奇、齊白石

吳佩孚、袁世凱、蔡元培、張自忠

魯迅、田漢、葉聖陶、林徽因、梁思成

以及漂洋過海的

胡適、莊士敦、顧維鈞、李大釗

梁敦彥、司徒雷登等等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各國駐華使節覲見合影 ,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婉容、譚嗣同、老舍、梅蘭芳

程硯秋、郝壽臣、餘叔巖等等

在這裡出生

郭沫若、葉聖陶、朱啟鈐、馬寅初

周作人、李宗仁、林白水、王懿榮

何思源、茅盾、荀惠生等等

在這裡過世

民國總統、末代皇后

愛國志士、一方軍閥

都在這裡匯聚

(左為莊士敦、中為婉容、右為婉容的家庭教師伊莎貝,攝於紫禁城,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彷徨》

《阿Q正傳》

《朝花夕拾》

一個又一個偉大的作品

在這裡誕生

與此同時

西風東漸

西洋建築元素也出現在四合院中

(西洋門,位於東棉花衚衕,圖片源自@VCG)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新中國成立後

飽經風霜的四合院

又迎來了人口膨脹

再加上唐山大地震的影響

自建房大量湧現

四合院變成了大雜院

(大雜院形成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昔日庭院深深

富麗堂皇的大型四合院

被拆分得七零八落

被增建得擁擠不堪

(雜院內部,攝影師@蔣晨明)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改革開放後

四合院幾乎成為了危舊房的代名詞

在大拆大建的浪潮下

一些四合院的毀滅

成為必然

(下圖為北京胡同的消失速度,由於四合院消失速度過快,數量過多難以統計,而衚衕作為四合院聚集的街道,其消失過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衚衕的消失過程,因而代之以衚衕的消失速度。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1998年9月18日

曾經的粵東新館

北京市西城區南橫西街11號、13號

被拆成一片殘牆和瓦礫

康有為曾在這裡聲淚俱下

“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

孫中山曾在這裡喊出

“推翻封建,建立共和”

然而這一切都在推土機的轟鳴中

湮沒無聞了

(下圖為柺棒衚衕拆遷現場,粵東新館拆遷較早,難以找到其影像資料,代之以柺棒衚衕的拆遷現場,異曲同工,攝影師@蔣晨明)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還有美術館后街22號院

一個難得一見的明朝兩進四合院

吳良鏞、羅哲文、鄭孝燮、梁從誡等7位學者

曾聯名保它

卻還是被推土機剷平

我們拆除的不止是建築

還是自己的文化自信

也喪失了北京城的歷史記憶

(四合院被拆除,攝影師@蔣晨明)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幸運的是

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文化的斷層

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

一些有重大歷史意義和保護價值的四合院

人們選擇小修小補、修舊如故

有保護價值的四合院

人們將其翻修改造

沒有保護價值的自建房和抗震棚

人們將其拆除

(改造中的四合院,拍攝於2017年7月17日九灣衚衕,攝影師@葉家騏)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與此同時

新建築也在逐步落成

它們充分考慮已有建築的存在

古今建築遙相呼應

為北京中軸線賦予了起伏的韻律

(照片中復建的永定門城樓與現代的奧運塔和諧共存,攝影師@盛躍)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四合院已經沉澱為北京的底色

城市不論如何日新月異

四合院都會穩臥中央

構成這個城市的底色

這就是

北京四合院

它從數千年的華建築文明中走來

一步步升級成偌大的北京城

滲透到北京的骨髓

(紫禁城體仁閣和中國尊,攝影師@柳葉氘)

代表北京的“情滿四合院”


創作團隊

撰稿:李張子薇

設計:張靖

地圖:陳思琦

審校:擼書貓、陳穎

封面:製圖@張靖、攝影師@柳葉氘

【參考文獻】

[1] 馬炳堅.北京四合院建築[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

[2] 潘谷西.中國建築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3] 翁立.北京的四合院與衚衕[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3

[4] 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5] 段柄仁.北京四合院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6] 陳義風.當代北京四合院史話[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7] 郭虓.氣候對中國傳統民居庭院空間的影響[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2

[8] 蔡豐年.北京舊城衚衕與四合院類型學研究[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08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