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蘇”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去年清明節,瞻仰了多年來一直想去的三蘇故居——三蘇祠。

從“三蘇”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蘇祠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紗縠行南街,分別距成都、樂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擬重建。三蘇祠周圍紅牆環抱,綠樹縈繞。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錯落有致。進門是兩棵高達十餘米的雄性銀杏樹,象徵蘇軾蘇轍兄弟情深。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等十餘人的塑像,還供奉有眉山始祖蘇味道畫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荔枝樹等蘇家遺蹟;祠內珍藏和陳列有三蘇父子的大量手跡、各種印版和拓版的詩文字畫等文物和文獻。

從“三蘇”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直好奇是什麼樣的環境和教育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佔三席的“三蘇”父子。看了三蘇祠,我認為有這樣三點原因:

一、社會環境:宋代眉山學習風氣濃厚,雕版印刷業十分發達,眉山與浙江杭州、福建建陽並稱全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書籍的大量刊行,推動了眉山的官學、私學教育。眉山文化淵源深厚,以蘇、程、石、史四家為盛,且皆有姻親關係。蘇軾曾說:“獨吾州之士,通經學古,以西漢文辭為宗師”,“其民以詩書為業,以故家文獻為重”。宋仁宗曾贊曰:“天下好學之士皆出眉山。”據統計,兩宋三百年間,眉山出進士885人。

從“三蘇”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良好的家庭氛圍:蘇洵祖上蘇味道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蘇味道的二兒子叫蘇份。蘇味道本是趙州欒城人,他死後,蘇份就在四川眉山縣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蘇洵就是蘇份的第九代子孫。蘇洵妻子是出自程家的眉山大理寺丞程文應(進士)的女兒。蘇老泉自序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蘇洵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態度不很認真,看看與他同輩的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為讀書沒有什麼難。但是到第一次應鄉試舉人,卻不幸落第。這次失敗使他痛自檢討,再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乾淨。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來從頭再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他每日端坐在書齋裡,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併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蘇洵因父喪居家期間,閉戶讀書,以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蘇轍。後來蘇洵到閬州(現在的四川閬中縣)去探望在那兒做官的哥哥蘇渙,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政績很好,頗受感動。不久東下出夔州巫峽,順流而到荊州(現在的湖北襄陽縣)一帶,遊學各地,結交有學問的師友,增加了不少見聞和人生經驗。

從“三蘇”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其間程夫人在家教授蘇軾《範滂傳》。據記載,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你能做範滂那樣的忠臣,我難道不能做範滂母親那樣的良母嗎?)可見程氏不僅有著良好的文化素養,而且心胸寬廣,品格高尚。這些都很好地影響著少年蘇軾、蘇轍。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他在《歷代論引》中說:"予少而力學,先君,予師也;亡兄子瞻,予師友也。”

從“三蘇”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自身具有遠大的抱負並且刻苦努力。蘇軾少年時聽到別人說起朝庭起用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這些當時最為出色的人傑時,他小小的心靈中就有要見到這些人想法(《宋史》:蘇軾自為童子時,士有傳石介《慶曆聖德詩》至蜀中者,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範諸賢以問其師。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後來因范仲淹去世,他沒有見到,其他人都與他在未來的歲月裡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在眉山廣濟鄉有一座山叫“連鰲山”,這座山風景如畫,一條小溪從山間流過,六個山頭像鰲頭伸向溪水,因此稱為連鰲山。據說蘇軾十七歲時與弟弟蘇轍及友人同登此山,蘇軾親筆題寫“連鰲山”三個大字。每個字三米見方,雄勁飛動,大如屋宇。後來因同登之人都相繼科場得中,流傳下“同登連鰲”的佳話。

從“三蘇”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蘇祠前面是廣場,正對面是三蘇紀念館。小廣場周邊的牆上是有關三蘇故事的浮雕,附近商店裡賣著東坡肉、東坡肘子,在眉山,三蘇父子的文化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三蘇”作為成功的家庭教育範例在今天無疑也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