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導:讀王安憶的《夕照》,筆下萬物皆可有聲有色,有形有味

王安憶曾經說過:我覺得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是很貪婪的,似乎張開了所有的感官,每一個毛孔都在不斷吸收經驗,像海綿吸水一樣,把自己注得非常飽滿。這個時候寫作就是把吸入的東西慢慢地釋放出來,讓它流淌出來……

讀王安憶的《夕陽》時,我是仔細地一個字一個字讀的,邊讀邊把文字在頭腦裡回原成圖像,影像,那些熟悉的畫面和我們的現實生活可以一一照應,竟然是如此熟悉,如此親切。我彷彿沐浴在“夕陽的光”裡,用眼睛去尋覓,用耳朵去傾聽,用鼻子去微嗅,我也是“張開了所有的感官”“把自己注得非常飽滿”。我想任何物體,無論是靜物還是動物,都可以用“五覺法”,把本來或靜止的,或動態的,或無色的,或有色的,或無味的,或有味的,或可以觸摸的,或只能遠觀的,或來無影,去無蹤的,都可以寫出它的外形,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軟硬,質感等。

我們要相信,如王安憶筆下的夕照,面對任何事物,是風,是雨,是雷,是電,是光,是一粒微塵,是滄海,是一粟等,我們都可以停下腳步,以一種虔誠的心境睜開眼細看,用耳朵去聆聽,用鼻子去微嗅,用我們的手去觸摸,用我們的幸運去遇見。沒有一種遇見不是緣分,只有尊重,只有平等,只有虔誠,才能發現我們所要表達的核心事物,是和我們的感官默契地呼應,和它周邊的事物和平又愉悅地相處。

來,我們一起分析王安憶的《夕照》,一起學大家寫作文。


作文指導:讀王安憶的《夕照》,筆下萬物皆可有聲有色,有形有味

(1)運用”五覺法,“夕陽”有形有色,有聲有味。

看一看,這夕照的光。“最細的光粒子,分佈在空氣裡。”,夕照是薄薄的,公平的,細緻的,明快的,活潑的,柔和的,清晰的。看那最犄角的旮旯裡,都是光,公平;外牆在光裡顯出毛茸茸的粗糙感,細緻;玻璃上的光,明快;照在正有人推拉的窗上,活潑;瓦頂上的雜草絲絲可見,清晰。寫到清晰,重點寫老人佈滿褶皺的臉,就如這”夕陽紅“的老人,她臉上的褶子是清晰可見的,甚至有”返老回童“的幾分嬌嫩。舉目所見,皆是光照。到黃昏時,”沒有影,而是光“,”光“太薄了,以至於沒有了自己的顏色,此時,夕照裡”物體“呈現的顏色就是”夕陽“的顏色。

聽一聽,夕照裡的聲音。”聲音可以傳得老遠。是清脆又渾厚的,是清晰可辨且輕盈和悅的,是細小稠密卻又清清楚楚的,是一種柔軟的悅耳。晾竿碰撞的清脆聲,拍打曬暄的棉被”嘭嘭“聲音,鴿子飽食的咕咕聲,歸家的鞋跟敲擊水泥地面的聲音,放學的孩子,在樓頂的空地傷做遊戲的聲音,自行車騎過的“吱啦吱啦”聲,還有臺上蹦跳的麻雀子聲音。

嗅一嗅,不經意的氣息,是熟悉的生命的氣息,是生存的氣息。是被褥的塵味,是清洗衣服的肥皂味,是竹竿的青澀味,是隔宿的溽溼氣,是單調的建築物的氣息和吃喝拉撒人間濁氣的和諧存在,是由燥熱轉為清淨利落的陰涼氣。在這舒爽中,直至光,聲,氣息,全換了顏色,暮色降臨了。

跟隨作家的描繪,我們長長的吁了一口氣,暮色四合處,夕陽退場了。恰到好處的結尾句:暮色降臨,光,聲,氣息,就全換了顏色。在這種張馳有致的節奏裡,我們的心也靜下來了。


作文指導:讀王安憶的《夕照》,筆下萬物皆可有聲有色,有形有味

(2)運用“側面描寫”,所有事物的形狀,聲音,顏色,氣息等,都是相通的。

這篇作品把靜止的夕陽,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有味,如果不運用側面描寫,是達不到這種寫作效果的。什麼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就是在文學作品中,通過對周圍人物和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沒有側面描寫,夕陽就是單一的夕陽,如果運用了側面描寫,夕陽就是”夕照“了。夕陽裡分佈的人,事,物,把他們在夕陽下”陳列“出來,寫出他們的形狀,聲音,顏色,氣息等,就是夕陽的”樣子“。”聲東擊西“”旁敲側擊“式的側面描寫,使”夕陽“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在街頭巷尾,在院落,在屋頂,在小孩,也在考人身上。當確定了一個描述對象的時候,“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這顆石子掉到了我們的筆下,當下時,“千層浪”的樣子就是“石子”的樣子。當夕陽照在大地上的時候,大地上所有事物的樣子就是夕陽的樣子,所有的形狀,聲音,顏色,氣息,都是相通的,都是統一的,這就是文學的神奇性,這也是側面描寫的“魔幻性”。如果把鏡頭對準天邊的“夕陽”,就寫上萬字,也覺無味,甚至無聊,唯有側面描寫,才能起到正面描寫無法替代或者很難達到的藝術效果。

今天和同學們學習王安憶的《夕照》,學五覺法,學側面描寫。也許,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面對生活,面對自然,我們要“張開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發現。這樣,我們的文字也會漸漸的“飽滿”起來。


作文指導:讀王安憶的《夕照》,筆下萬物皆可有聲有色,有形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