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未來長期處於此溫度範圍內,疫情暴發的風險在增加!

17年前的SARS病毒,出現於冬季,消失於夏季,再也沒有回來。


很多人據此推測甚至期盼:新冠病毒會不會也隨著氣溫的升高而自然消失?


還是別瞎猜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吧。


前幾天,在線預印平臺SSRN發佈了一篇論文,通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氣溫和緯度特徵,預測了新冠肺炎潛在的季節性。


論文作者來自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馬里蘭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跨學科中心等研究機構。目前該論文還未經過正式同行評議。


我們先看看這篇國外論文有哪些研究發現,再邀請國內的權威病毒學專家為大家解答。


格局:沿東西方向分佈,北緯30至50度


“相當多的傳染病在發病率上表現出季節性特徵,包括人類冠狀病毒。” 這篇論文提到,229E、HKU1、NL63和OC43,這些人類冠狀病毒通常引起常見的感冒症狀。其在12月到4月之間表現出強烈的冬季季節性,在溫帶地區的夏季卻難以檢測到。


目前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與氣溫和緯度有哪些關聯?論文作者總結了一些規律。


“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和重要的旅行聯繫,疫情中心的流行病學模型曾預測,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曼谷地區,將繼武漢和中國之後成為疫情重災區。”研究人員寫道。


然而,疫情發展與此前預測並不一致。相反,這篇論文指出,新冠肺炎的社區傳播呈現出沿東西方向分佈的格局。


論文指出,新的疫情中心地區大致都在北緯30至50度範圍內。


韓國、日本、伊朗和意大利北部陸續出現明顯疫情。此後,美國西北部和法國也出現顯著社區傳播。


新冠病毒未來長期處於此溫度範圍內,疫情暴發的風險在增加!

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全球氣溫地圖,單位為攝氏度。黑色圓圈代表出現顯著社區傳播的地區。圖源:美國緬因

氣候:平均氣溫5-11度,相對溼度47-79%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時間,新冠肺炎未能顯著傳播到中國南部的國家。與上述更多溫帶地區相比,東南亞的病例數和報告的死亡人數要少得多。”研究人員指出。


那些出現顯著疫情的地區,在氣候特徵上又有哪些規律?


研究人員發現,在2020年1月的中國武漢,以及2月份受疫情影響的其他地區,具有相似的平均氣溫和相對溼度:平均氣溫在5到11攝氏度之間,相對溼度在47%到79%之間。


“這些地點還表現出一個共同點,即疫情暴發時間與年度溫度週期的最低點重合,因此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溫度相對穩定。”研究人員指出,此外,沒有一個疫區城市的最低氣溫低於0攝氏度。


他們還提出,疫區城市的平均溫度和相對溼度,與已知有利於冠狀病毒存活的實驗室條件相似——溫度為4攝氏度,相對溼度20%-80%。


新冠病毒未來長期處於此溫度範圍內,疫情暴發的風險在增加!

圖片基於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信息2020製作。

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的全球2米氣溫圖,單位為攝氏度。白色圓圈代表出現顯著社區傳播的地區。紅色等值線劃出了氣溫在5到11攝氏度的地區。


未來:北半球升溫,疫區更北部風險增加


研究人員認為,在這種溫度條件下,較長時間段內出現新的疫情暴發,可能表明:長期處於此溫度範圍內,疫情暴發的風險在增加。


而疫區城市的溫度沒有降到0攝氏度以下,說明存在潛在的最低溫度範圍。這樣就避免了可能影響病毒生存能力的凍融循環或其他因素。


所有這些都表明,溫度與2019新冠病毒的環境生存與傳播之間,存在潛在的直接關係。

”研究人員稱。


根據以上發現,論文作者對未來幾周新冠病毒的傳播進行了預測。


他們基於去年3月和4月的氣溫數據預測,疫情社區傳播的風險將影響當前疫區以北的地區。這些地區從東到西可能包括中國東北地區、中亞、東歐、中歐、不列顛群島、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等等。


“未來兩個月,北半球許多地區的氣溫將大幅上升。然而,隨著北部地區快速升溫,這些地區的溫度曲線會快速與當前處於危險中的地區重疊。”論文指出。


新冠病毒未來長期處於此溫度範圍內,疫情暴發的風險在增加!

數據來自worldweatheronline.com。

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出現新冠肺炎社區傳播的城市,以及存在潛在風險城市的平均氣溫和溼度。


結局:可能在夏天消失,也可能捲土重來


論文作者根據其他人類冠狀病毒的季節性特徵預測,今後幾個月內,新冠肺炎病例可能會在北緯30度以上疫區顯著減少。


他們提出了兩種可能:


  • 一種可能是,新冠肺炎在熱帶地區像流感一樣以低水平流行,並在秋末和冬季在溫帶地區再次捲土重來;


  • 另一種可能性是,到了夏季,新冠肺炎無法在熱帶和南半球維持生存並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並沒有考慮氣候異常、人為干預、病毒變異等因素。


“這意味著,儘管目前疫情與緯度和溫度之間的相關性似乎很強,但直接原因尚未得到證實,而且近期的預測是推測性的,必須極其謹慎地加以考慮。”論文作者強調。


新冠病毒未來長期處於此溫度範圍內,疫情暴發的風險在增加!

圖源:美國緬因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的氣候再分析器

2019年3月至4月的全球2米氣溫圖,單位為攝氏度。綠色地帶為短期內可能出現大規模社區傳播的區域。


【中國權威專家觀點】


舒躍龍:夏季可能降低流行強度,不太可能自然消失


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與氣溫之間的關係?新冠病毒真的會在夏天自然消失嗎?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中華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舒躍龍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


“提出病毒會在夏天消失的主要理由,是基於對2003年SARS疫情表面現象的理解,因為2003年SARS就是當年7月份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疫情結束,SARS病毒也沒有再出現。” 舒躍龍說。


舒躍龍強調,但是大家不應該忘記的是,當年發生SARS疫情時,全球特別是中國也採取了強有力的防控措施,才成功防控疫情


“氣溫的上升可能會對病毒在自然條件下的存活有一定影響,比如每年夏季在溫帶地區,流感活動很低就是證明。因此可以推測,夏天氣溫上升可能會降低疫情的流行強度,但是不太可能自然消失。” 舒躍龍說。


舒躍龍認為,新冠病毒的未來命運有幾種可能。


  • 一是病毒只在人群中流行,但是毒力減弱,只引起人群普通感冒症狀,類似於人群中流行的229E和OC43等冠狀病毒。
  • 二是今年冬天捲土重來,致病力和傳播力沒有明顯改變,但隨著人群群體免疫水平的升高,疫情逐步減弱,對人的健康威脅越來越小。
    “更期待今年冬天來臨之前疫苗能夠研發成功,通過接種疫苗降低疾病負擔,甚至控制其流行。” 舒躍龍說。
  • 三是新冠病毒不僅在人群中流行,而且可以跨種傳播到其它動物。因為多種動物都可以表達ACE2受體,包括非人靈長類動物、雪貂、豬和貓等。“不排除病毒傳播到其它動物,從而演化成一種新的人畜共患病,長期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可能。應加強對動物中新冠病毒的監測。” 舒躍龍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