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自私的基因》: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我是誰?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


有這樣一本書,他在1976年首次出版之後便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的名字充滿噱頭,內容驚世駭俗,一看就會讓你陷入到嚴重的空虛和悲觀的情緒中。但它又確實是20世紀最經典的科普著作之一,生物學最好的入門書本,它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學術界聲名顯赫,是英國皇家科學院的院士,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這本書的鼎鼎大名——《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一切生物包括人類都只是基因的生存工具,任何一個生物都是基因建造和操縱的一臺機器,基因用自己的方式控制這臺機器,讓Ta成為最好的保鏢和打手,並且在他陷入衰老和死亡之前就拋棄Ta,目的就是要讓自己永久的流傳下去,不被自然選擇淘汰,這就是所謂的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自然界就是基因自私性最明顯的體現,一個生物體和另一個生物體的親緣關係越近,他們共有的經驗就越多,為了保證自己的存在和流傳,就會要求生物體做出一定的利他行為。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在兩性生殖的情況下,子女身上有父母雙方各一半的基因,與其說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子女,要求父母保護好子女體內同樣的基因,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愛護實際上是一種親代投資,投資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體內的基因能夠更加廣泛的流傳。


對單個父母來說,Ta一生能夠對子女進行的親代投資總額是有限的,所以在有多個子女的情況下,基因就會操縱父母進行取捨。比如哺乳動物會有斷奶行為,是因為母體要把資源留給未來的子女;再比如父母常常會偏心,因為年幼的孩子比年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親代投資才能存活下去。

《自私的基因》: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總之,生物進行生育和撫養的的行為,歸根結底就是為了保證基因的流傳。這期間又有種種的策略,不能單純的用“親情”兩個字來概括。那我們或許會想,花這麼大力氣交配生孩子,最後孩子體內只有自己一半的基因,這不是費力不討好嗎?還不如“有絲分裂”(是指一種真核細胞分裂產生體細胞的過程)有效率。


那為什麼自然界很多生物都要搞有性生殖呢?作者在書裡解釋了這個問題。其實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就像藍色眼睛和棕色眼睛一樣,是被基因控制的相對應的兩種特性。“負責”有性生殖的基因,成功的讓自己流傳到現在,至於多久誰也說不準,但有性生殖這個事兒其實挺複雜的,因為性配偶之間往往會想盡辦法互相利用。

《自私的基因》: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剛才提到單個父母的期待投資總量是有限的,那麼為了讓自己體內的基因能夠更加廣泛的傳播,Ta就會希望跟儘可能多的異性交配生子,並且想辦法把孩子撫養,讓配偶對孩子進行儘可能多的親代投資,這樣Ta就能把有限的親代投資分配到更多的子女身上,並且利用配偶的投資來保證這些子女的存活。也就是說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雄性和雌性都有濫交的傾向,不過雄性在這方面優勢更大,成功率更高,這是因為在體內受精的情況下,胎兒通常在母體內孕育,由卵子為胎兒提供豐富的營養,所以雌性付出的親代投資從一開始就比他的配偶要多。所以也更容易受到配偶的剝削,甚至被配偶拋棄,為了減輕損失,雌性慢慢的進化出了一種有意思的擇偶策略。


在自然界中,很多雌性生物們在交配之前,會先迫使雄性個體對他們的後代進行昂貴的投資,比如要求進行築巢(買房買車)或者餵食(管吃管喝)的行為,如果雄性不願意,那就堅決不交配。看到這兒,親情、愛情是不是在你心目中都瞬間崩塌了。

《自私的基因》: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其實也沒那麼慘,剛才討論的只是生物界的普遍情況,作者也特意強調了,基因的決定性,僅僅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而我們人類就是這個統計中不按套路出牌的那一部分。人類明明知道一個孩子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還是可能會收養它,人類會追求愛情,而不是隻看重交配和繁衍。在人類社會中,由於家族觀念的影響,父母雙方對子女的親代投資都非常大,並沒有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很多現象表明:

人類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而不是基因。


道金斯認為人類非常特殊,這種特殊性表現在人類雖然也是基因的生存機器,但是卻能通過文化來約束自己自私的本性,作出一些純粹的利他行為,所以文化的傳播就像遺傳一樣,也能導致某種形式的進化。

《自私的基因》: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基於以上的觀點,道金斯提出一種名為彌母{MEME}的新型複製因子正在推動進化的進程,速度快得讓基因都望塵莫及,彌母是文化傳播的基本單位,和基因一樣具有複製、變異、淘汰這三大機制,而且能夠通過非遺傳的方式流傳下去。概念、觀點、儀式、曲調、服裝的樣式、建築的形式,甚至宗教信仰等等都是彌母。


這些彌母就在人類的大腦裡,使人類能夠飛速的進化,而彌母主導的文化進化正在和基因主導的生物學進化一起把人類的命運帶向未知的終點。


在這本書中,道金斯用相對樂觀的口吻作出了總結陳詞:“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彌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因子的暴政”。你又怎麼認為呢?


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這幾個問題。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我是誰?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

《自私的基因》: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寫在最後: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只是一種擬人化的表達。基因並不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行為者。我在本書中自始至終強調不能把基因看作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行為者。但是,盲目的自然選擇好像使它們的行為帶有目的性。因此,用帶有目的性的語言來描繪基因的活動,正如使用速記一樣具有方便之處。我們對基因甚至用了“自私”、“無情”這樣的詞彙,我們清楚的知道,這些說法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