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宜祈福,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驚蟄,宜祈福,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①今日10時57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②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③此時氣溫日漸回暖、萬物生機盎然,春回大地,花開的季節到了;③驚蟄時節,氣溫變化幅度較大,乍暖還寒,注意保暖。

驚蟄,宜祈福,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農曆驚蟄節氣自帶音效,一聲雷鳴是“起床號”,叫醒蟄伏的生靈;也是“集結號”,催促著人們春耕的節奏。仲春時節,花朵盡情綻放,人間熱火朝天,這是不負韶華的最美圖景。

驚蟄,宜祈福,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預示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冬天從這裡奪去的,春天會交還給你。疫情形勢向好,但並未結束,還需繼續“蟄伏”!等疫情結束,再共赴春的約會!

驚蟄,宜祈福,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微雨新卉,杏花綻蕾,幾聲春雷乍響,伴著流水鶯啼,協奏一曲自然旋律,喚醒遠山空靈。桃花嫣然,紛揚成雨,蝶舞殷勤,黃鸝囀啼。二月蘭嫋嫋正當季,青石小徑輕輕語,也嘆世事浮沉、離人思緒。候新雷一聲,返照荊楚盎然春意。

驚蟄,宜祈福,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關於驚蟄是這樣解釋的:“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陶淵明也曾在詩中寫道:“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這兩種說法是一樣的,就是說昆蟲是聽到春雷之後被驚醒,然後破土而出。

驚蟄,宜祈福,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這正如唐末隱士羅隱所言: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所以《周易》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而“驚蟄”這兩個字,還包含更深層的涵義——當“蟄”則伏,當“驚”便起,學會順時而動、應勢而為。這正是人生的兩大修行,也是驚蟄節氣帶給我們的至深人生啟示。

驚蟄,宜祈福,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古語言: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春雷響,萬物生。讓我們一起期待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新高考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