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戈壁灘上築起綠色生態屏障

走進金塔縣沙漠森林公園,一條條整齊的林帶,一片片蔥鬱的沙棗樹,一眼望不到邊的紅柳……每到金秋十月,這裡的生態美景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觀光。但很少有人知道,眼前這個生機盎然的公園曾是一望無垠的沙海,是植被稀少的荒漠戈壁,是鳥獸罕至的不毛之地,是對金塔縣城生態環境形成最大威脅的白水泉沙漠前沿。

上世紀50年代起,金塔人民年復一年,一棵一棵栽下了這片令遊客沉醉的胡楊林。這也是金塔縣造林綠化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

記憶中的風沙之殤

“小時候,家裡都是木質門窗,窗戶是用紙糊的。一刮‘黑西風’誰都不敢出門。”金塔縣中東鎮上三分村70歲老人呂鳳斌對沙害有著切身感受。“黑西風”在他這一輩人記憶裡是非常恐怖的,以前“黑西風”一刮幾天,風停後,門都打不開,院子裡的沙要用架子車往外拉,莊稼、牲畜就更不用說了,死的死、丟的丟。

呂鳳斌說,他所居住的村莊緊鄰巴丹吉林沙漠,地埂及周邊全是沙梁,一場風颳過,所有農作物都被沙掩埋。正是因為沙害,這個地方多年來只能種植小麥,不敢嘗試任何經濟作物。“1953年我還小,卻一直記得一個場景,大人們每天都用筐將黏土和泥巴抬上沙梁去壓沙。”呂鳳斌說,這裡生活的人一輩輩與風沙抗爭。1964年,十來歲的呂鳳斌便隨村裡人一起壓沙、植樹,一干就是半個世紀。

為了加大防沙治沙力度,金塔縣林業局統一規劃,在上三分村周邊沙漠外圍建設了以沙棗為主的防風固沙林,前沿建設了以新疆楊、紅柳等為主的水灌阻沙林帶,中部發展以枸杞為主的經濟林。經過多年治理,上三分村1組以西,成片的紅柳、楊樹茁壯成長,阻斷了風沙對村莊的侵害。

“為了鎖住‘黃龍’,我們幾代人付出了難以相像的艱辛,看著以前的沙梁變成綠洲,比什麼都高興。有了這些樹,雖然風還在刮,但沙被固定住了。”呂鳳斌說。

眾志成城“鎖黃龍”

金塔縣位於巴丹吉林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之間,乾旱缺水,風大沙多,生態環境脆弱,以白水泉、明沙窩、東沙窩、巴丹吉林沙漠前端為主的四大沙系呈大三角合圍之勢圍困金塔綠洲,是全省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問題嚴重地區。

“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地無百步平,風吹石子跑”曾是上世紀50年代金塔縣的真實寫照。對金塔人來說,綠色意味著希望。為了守住這份綠色希望,60年來,一代又一代金塔人採取植樹造林、生物治沙、人工壓沙等方式,大力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完成人工造林28萬畝、人工及生物治沙65萬畝、封育保護90萬畝,林地面積達14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17%,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面積連續20年實現了“雙縮減”。荒漠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昔日戈壁灘變成了綠洲。

“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科學造林、外治風沙、內建林網’的方針,大力開展植綠固沙行動,實行全民義務植樹壓沙制度,春秋兩季全民參與義務植樹和風沙口治理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自覺行動。如今,已建成防風護田林帶90多條,建設農田林網4000多公里,全縣18個危害嚴重的風沙口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金塔縣林業局局長雍克明說。

築牢酒嘉後花園生態屏障

金塔縣沙棗園子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天然荒漠生態系統以及棲息的野生動物資源。據瞭解,該自然保護區前身為金塔縣沙棗園子天然植被封育區,成立於“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後期,1985年設立管護站。通過長達30多年的封育管護和人工造林治沙,在金塔綠洲西南形成了一道重要的綠色屏障,對抑制來自馬鬃山的風沙侵襲,減緩金塔綠洲沙漠化,抵禦沙塵暴、乾熱風等災害性天氣,改善荒漠綠洲生態環境,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馬鬃山刮來的風在金塔縣境內會遇到金塔縣沙棗園子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攔截,這個16.34萬公頃的天然荒漠生態系統,是酒嘉城市帶的天然屏障。”金塔縣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站站長王強政說。為築牢這片生態屏障,金塔縣採取綜合施策、分類治理等有效措施,在保護區邊界區域架設圍欄、標示牌及視頻監控塔,實施遠程防火視頻監控。同時,加大對保護區的巡查力度,建立了半月一次的巡護制度,發現問題及時處置,有效防止破壞行為的發生。

近年來,金塔縣按照“南護水庫、西北防沙、東治黑河、中保農田”的總體佈局,結合縣域生態實際,確定了綠洲外圍封灘育林育草、綠洲內部植樹造林、風沙沿線重點治理的思路,採取城區以道路綠化、公園綠化為重點,因地制宜、見空插綠,不斷增加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提升城市品位;鄉鎮以風沙口治理為重點,圍繞農田林網、綠色通道建設和村莊綠化,大力發展以葡萄、香梨、枸杞、桃、杏等為主的特色林果,實現了城鄉綠化並重並進,梯次推進。同時,緊緊圍繞“打造戈壁明珠城、建設酒嘉後花園”這一重大生態任務,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重點風沙口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初步構建了防風林網圍田、綠色通道縱橫、特色林果鑲嵌、花卉藥草遍佈的生態建設格局。

(王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