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徽商後裔可安好?歙縣坤沙太原王氏親友在相問。
漢口王慎記中藥店和王端甫,王子良父子
我坤沙王氏二房端甫公,是著名藥商。於清光緒年間到湖北漢口經營藥材,打出“王慎記”金字招牌。與五房執中公、宗親王宗澤的祖父以及王點文四人合股經營中藥材店“王慎記”,從1895年到1935年,經過四十年的苦心經營,至抗戰前夕,發展到擁有金條500條的資產規模,成為當時武漢鉅商。
端甫公子子良公,孫伯銘公。兩代人繼承父、祖遺志,把“王慎記”的招牌託得更高,打得更響。其管理之嚴密,經營之誠信,在武漢三鎮赫赫有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五房王執中的長孫富仂公與子良公協商,抽出部分股金到宣城開辦紙廠,遭日寇飛機狂轟亂炸,毀於一旦。伯銘公及其子聖功公定居武漢漢正街,蔚成一族。
王子良,字允孝,在潛口鎮開頤和堂中藥店,在徽州很有名氣。抗戰期間,與許承堯力阻唐式遵炸潛口巽峰塔,1947年積極參與歙縣旅滬同鄉會消滅歙縣惡性瘧疾的運動,因“熱心公益,素負聲望”被聘為該會駐歙四鄉董事之一,承接在西鄉分發施送該會在滬所購西藥瘧疾丸和痧藥水等工作,為治療歙縣四鄉人民的病痛,抑制暴瘧流行,保證鄉民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貢獻。
武漢親友照片
以上照片為我們王氏五房王鶴鴒長子武漢王子藩先生的妻子張彩雲女士,女兒麗華,及外孫和外孫女的照片。攝於上世紀80年代末,照片裡的小朋友和我同齡,同為我們歙縣坤沙太原王氏後裔,和我同輩,都是聖字輩。
王子藩,妻張彩雲(2017年過輩),育有兩女一子。長女君,外孫鄒飛;次女麗華,外孫女菁瑤;子裕華,孫亞奔,重孫屹然,均定居湖北省武漢市。他們一大家子住在漢正街,有從事服裝行業者,全家都還平安。
武漢還有五房王鶴鴒次子王昌錦的後代。王昌錦,妻金美貞,育有二子一女。長子衍廣(原在歙縣城裡一中藥店工作,退休後回老家病故),育有三女一子,孫健(在歙縣堨田開中藥店),三個女兒現還居住在徽州,其中一女嫁在坤沙村裡;次子廷玉,孫銘(現居於湖北省宜昌市);女冬青,育有一子一女,外孫鄺偉,外孫女女鄺莉(現居於湖北省武漢市)。
而伯父王伯銘和我同輩堂兄王聖功家的王慎記老藥店原在漢正街,未知住址有沒有變化,這次也沒有聯繫上。我在這裡遙願湖北親友健康平安!
在武漢,我還有一位浙籍王姓,學巴基斯坦語,畢業於北京傳媒大學的朋友,他家裡是在武漢開茶葉店的。
漢口和重慶大美綢緞莊與楊家華、王雨亭朝奉
民國時,我祖父王雨亭先生(1909-1985.6)年輕時一直在武漢漢正街一徽州綢緞莊工作,漢口中山公園裡也拍有相片留下。我有幸把祖父這兩張珍貴遺照交付《徽州老照片》一書刊載。
下圖是我祖父王雨亭先生(左)和他老闆—大美綢緞莊的休寧人楊家華先生在漢口中華電光照相館的合影。此照片已收入《徽州老照片》一書。
下圖為上世紀三十年代,我祖父雨亭公(左)年輕時在武漢漢口中山公園與朋友遊園的合影,不知同行是何人。此照片也收入了《徽州老照片》。
坤沙太原王氏四房宗字輩雨亭公,也就是我祖父,十五歲在村中長輩帶領下遠赴漢口大美綢緞莊當學徒,後做到朝奉(經理),負責採購進口絲綢和布料以及銷售。負責採購進口絲綢和布料以及銷售。大美綢緞莊由雨亭好友兼同學休寧人楊家華籌建,總店在武漢,設重慶分店。祖父做事很認真,所以很得老闆信任,祖父曾攜帶金條坐著飛機從重慶飛到漢口去進貨,這是父親每每在我們子孫輩面前提及的光榮事哦。我覺得一面是嚴厲一面是孩子氣的祖父很勇敢啊。
妻子江美娟(1911-1967),歙縣東關濟陽江氏第36世江心田的女兒,家住歙城鎮漁梁街漁梁小學後門。太外公和太爺爺經商認識,太外婆和太奶奶兩人就為我祖父母指腹為婚。祖母十八歲從漁梁嫁到坤沙,姑婆王鳳嫁到漁梁巴家。二十七歲得長子衍夔,五年後得次子衍啟(又名南熙)。大美綢緞莊在日寇轟炸武漢後,武漢總店與重慶分店合併,整體搬遷至重慶。
抗戰結束後,雨亭公原在重慶店裡工作,1948年回鄉代楊老闆接他兒子和女兒去重慶團聚,並攜妻赴重慶治病,父親衍夔隨行,那年十歲,之前在家還上了幾年私塾,他弟弟才五歲,就留在家中跟著外公。
我家這個太外公原在漁梁街開碗店,人稱“盧大碗”,現在在杭州都有店面。他因吸食鴉片煙導致家道中落,太外婆無奈下賣掉漁梁街祖宅以抵開支,大表姑婆江仲秋本已訂好親事,即嫁與本里黃氏(後赴臺工作),因病未曾出嫁就病逝在親戚家裡,太外婆也去世了,太外公一人住到坤沙我家祖屋,帶二外孫。
此次進川的行程路線是坐汽車到上海,再購船票坐大輪船順長江而上去重慶。父親至今還記得在船上和楊家倆孩子一路打打鬧鬧的開心勁,這也是他第一次出遠門,也是奶奶的第一次出遠門和家人團聚。
美娟祖母因長期在家操持家務,不幸患上氣喘病和婦女病,本想去治療,卻沒想到被未經皮試的盤尼西林(青黴素針)給害苦了,一針打下去,第二天就爬不起床了。父親到現在還記得,當時祖母連著換了好幾家醫院才治好,如中央醫院等。在父親的記憶裡,重慶醫院的臺階是很高的,不知他們走了多少次。祖母吃了很多維他命藥才治癒後,與家人渡過愉快的三年,還添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弟。下圖為1948年夏,父親(左),在重慶臨家門華一村住所後山和父親同事的孩子朋友劉文江(右)、劉文炎(中)一起照相,他們還有個姐姐叫劉文昌。父親至今還記得大美綢緞莊邊解放牌附近的熱鬧,他坐在二樓看大街,還學打腰鼓,很開心,還在那裡上學、交朋友。
全國很快解放。大美綢緞莊在公私合營後解散,夥計們都拿到了銀元形式的一筆遣散費。那時祖父已準備好了過年的東西,祖母也已買了縫紉機準備去學做裁縫,打算定居,因為若留在當地,政府是可以安排工作的。祖母一是考慮到家裡的親人無依無靠,再是非常想念歙縣老家的老父和二兒子,還有葉落歸根之心,二是戶口問題無法解決,最後還是決定放棄一切,回到歙縣西鄉的家,真的很佩服祖母的一片深情和意志篤定。春節前船票非常吃緊,祖父排隊一買到票,一家人丟了一屋傢俱就走,小叔叔的尿布還掛在家門口晾衣架上,就匆匆辭別多年的同事和朋友離開重慶,祖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帶著父親和小叔叔還有同事的女兒到照相館合影留念。祖母想到銀元不便攜帶,就熬了一大罐豬油再把遣散費全部裝在油罐裡避免沿途可能發生的盜竊,帶回家做日後的生活費。
父親最美好的記憶是臨別時鄰居大媽送的重慶風乾肉,坐在輪船上玩,餓了就撕肉條吃,甭提有多美味了。他們坐船順江而下到了漢口漢正街,借住在父親族兄王伯銘、侄王聖功家的“王慎記”大藥店裡。本打算留在武漢謀生,祖母準備學做裁縫的活來養家,誰知一打聽沒法直接在漢口安家落戶,因為戶口在安徽歙縣,必須要回老家打戶口證明才能到漢口定居。車上還巧遇到了我娃娃親的祖父和祖母。祖父母覺得路又這麼遠,帶著個才一歲的孩子不能瞎折騰,就決定回歙縣老家。真的很佩服祖母的一片深情和意志篤定。
歙縣老家生活
1950年春節,一家人回到坤沙老家與岳父江心田(1892-1952年正月初八)和次子衍啟團聚,也正好趕上土改和土地確權。太外公江心田1952年正月初八日因胃癌病逝於坤沙吉慶堂王家大屋。全家苦於不會農活,轉回漁梁租住。雨亭公在歙縣人民醫院食堂參加工作,直到退休,60歲退休前才轉正。三子後均招工就業,工作兢兢業業,屢受好評,現均已安然退休,開枝散葉,家族人丁興旺。
老房子是爺爺、父親、大叔叔的出生地和成長地,父親10歲以後就再也沒有回家長住過。因為他跟著奶奶去探訪四川重慶爺爺工作的綢緞莊去了。5年後,他們和祖父一起帶著在重慶出生的小叔叔回到歙縣,和太外公,還有一直在家裡跟著他的大叔叔在西鄉老家團聚。可是不久,父親的外公就過世了,葬在我們老家,聽說土改時墓被生產隊給平掉了,現在更找不到了。
祖父他們在鄉下找不到活計幹,後來就舉家搬來了縣城郊的漁梁鎮,祖母在族人幫助下幫祖父在縣人民醫院食堂找到了做飯的工作,從此開始在縣城租房子住的生活。那時的日子真是窮啊,祖父年輕時常年獨自在外做夥計,閒散慣了,不好管家裡事,祖母一人操碎心。有次到了過年,祖母只好到人家去借一隻雞來殺了過年。父親連小學都上不全,最後讀到四年級就輟學了,先是幫著母親在漁梁壩擺攤賣粽和油餅,祖母茶季還去漁梁茶廠採茶葉,後來很早就走上社會幫祖母掙錢養家了,還好兩個叔叔都先後讀到了初、高中畢業。這種情狀會讓誰能想起祖母少女時期曾是漁梁鎮上富戶家的女兒呢?出嫁時一房紅木傢俱嫁到坤沙王家。很不幸,父親和前妻的孩子幾個月就夭折了,次年就是1967年,祖母就因病過世了。
可是,對於母親、姐姐和我來說,那房子就像是一個存在於空氣裡的東西,看不見但是感覺得到,母親也從來沒有機會跟著父親回老家去看過,似乎是父親工作繁忙的原因吧。我和姐姐都在城裡出生、城裡長大,對這麼一個老房子的印象就很模糊。只是經常會聽父親說起老家的房子,祖父祖母的過去和他的童年等等。
很可惜,1985年夏天,祖父就因病過世了,那時我才8歲。小時和他的交流很少,只記得他的威嚴和有趣。但是他遺留下的多張早年武漢和重慶生活和歷史照片成為我對大都市的想象之憑據,也啟迪我走上歷史研究之路。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照片不僅構成我們太原王氏家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祖父和他的同僚及族人的個人史是徽商當年在漢口披荊斬棘,努力拼搏的一個縮影,這些照片更是武漢徽商奮鬥史的證物。
閱讀更多 王紅春文獻整理工作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