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元青花瓷器为何能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这件元青花瓷器为何能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景德镇窑烧造。瓷质,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

这件元青花瓷器为何能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今天跟大家介绍的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它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观音山沐英墓,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青花三绝”之一(另外两件为鬼谷子下山图罐和三顾茅庐纹罐)。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这件元青花瓷器为何能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萧何追韩信

《萧何追韩信》讲述的是秦朝末年,刘邦起义灭秦,萧何器重韩信之才,三荐于刘邦,刘邦不肯重用。韩信愤而出走,萧何闻听韩信离去,深恐失去人才,不顾道路艰难,戴月追赶,劝韩信回转,再向刘邦推荐,韩信才得登台拜帅的故事。



这件元青花瓷器为何能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局部)

“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梅瓶是明代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能“享用”这种随葬品。



这件元青花瓷器为何能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此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而口径仅为5.5厘米。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独特。


这样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几件而已,系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号称十亿元不卖。所以近年来只要市场上一旦出现这样的梅瓶都是深受广大收藏家的关注和追捧的,而且价值都是不菲的。

这件元青花瓷器为何能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鬼谷子下山图罐

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国内只有100余件,价值难以估量。2005年,“鬼谷下山图”瓷罐拍出了1568.8万英镑(大约相当于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瓷胎质地、青花发色,都更胜一筹,且所绘人物情节逼真传神,无疑是国宝级文物。



这件元青花瓷器为何能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青花三顾茅庐纹罐

此幅作品画工技术一流,景物布局安排合理,图案密而不乱,画幅饱满。青花发色呈典型苏料特征,颈部折枝花,溜肩绘画石榴折纸花,腹部纹饰为三顾茅庐人物故事,下腹部为卷草文,近足部为变体莲瓣纹,釉色光洁,胎骨坚硬。局部出现铁锈斑,手摸有凹凸感,从器物制作来看,胎质应属麻仓土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白而含青、有空隙力、有缩釉点、胎体厚重、修胎整洁、接口明显,黏接处采用泥条衔接。肉眼观看和手摸都有明显感觉,罐内出现一线红,底为宽足、浅足,应属成形后挖底工艺。此件青花三顾茅庐人物故事大罐见证了元代青花瓷的巅峰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