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提速 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發展迎新機遇

近期,中央政治局密集召開會議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尤其是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時指出,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與傳統基建不同,包括工業互聯網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突破了“鐵公機”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基建模式,賦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內涵,體現當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與內在需求。


數據要素參與價值創造與分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首先,促進數據要素參與價值創造是貫徹落實黨中央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這是黨中央首次提出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數字經濟“紅利”大規模釋放的時代。而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就提出,要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數字經濟。要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工業互聯網數據之所以能夠創造價值,是因為它具備提高工業體系中原有要素的價值轉化效率、促進生產效率提升的能力。全面提升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參與價值創造和分配的能力,加速流程再造、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生產效率,能夠極大地激發生產力乘數效應,形成新的生產關係,培育新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

其次,促進數據要素參與價值創造和分配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目前,實體經濟之所以利潤薄、效率低,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製造業傳統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土地、能源原材料、物流等)供應增長受限導致了成本居高不下,同時,整體營商環境等外部交易成本較高也導致了傳統動能減弱。通過加大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參與價值創造和分配的力度,聚焦工業互聯網數據標識解析、數據資源管理、數據可信交易、數據安全防護等技術能力提升,可有效促進跨行業、跨地域、跨時空的數據資源匯聚,從而加速工業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和售後服務等全流程的智能化轉型,進一步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大中小企業的開放融通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再次,促進數據要素參與價值創造和分配是推動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延伸的強大動力。我國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並存的問題亟待解決,構建數據作為重要權屬要素參與價值創造和分配的流通體系,聚焦數據權屬價值判斷和數據交易監管,推動建立數據確權法律法規、數據交易規則、政府監管機制,促進數據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通過跨設備、跨系統、跨企業、跨區域、跨產業的全面互聯互通,實現工業生產的資源優化、協同製造和服務延伸,催生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新業態,從而推動工業生產、製造、服務體系的要素升級、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拓展,構築面向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以數據中心為抓手深掘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價值要著重關注五大維度


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管理、服務和安全體系,工業互聯網大數據資源存在孤立、分散、封閉等問題,數據價值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數據主權和數據安全面臨重大威脅。當前,我國正在推進以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數據中心建設,通過這一舉措對工業互聯網大數據資源進行匯聚整合,可有效提升我國工業互聯網大數據資源的管理、服務和安全水平,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助力製造業轉型升級,顯著提升數據驅動的政府治理能力和數據賦能實體經濟的能力。在此過程中,要從五大維度深掘工業互聯網數據價值:

一是頂層設計,要加強數據流通規劃,構建數據開放共享機制。突出數據開放和共享的頂層設計,推動制定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開放共享的政策性文件。加快推進基於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的數據應用,建立工業互聯網賦能效果評價體系、數據應用能力成熟度評估體系。加強數據標準化頂層設計和推廣,聚焦數據集成、互聯互通等關鍵瓶頸問題,優先制定參考模型、元數據、數據採集、數據接口、數據交易、數據標識解析體系、數據質量評價等基礎共性標準,鼓勵部分重點行業和地方開展標準規範試點示範。建立健全數據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引導培育數據交易市場,探索成立國家級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交易中心。

二是立法監管,要加強數據法律制度研究,營造數據交易良好環境。依託《網絡安全法》,全面推進《數據安全法》發佈,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數據權屬確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數據交易建立制度性根基。加強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研究,兼顧效率與公平,推動建立以最優化社會為目標的要素分配方式,實現政府、企業、個人三方的激勵相容。確立完善的數據交易監管制度,制定有效的監管措施,執行嚴格的准入條件,保障數據交易合法合規。構建數據安全防護機制,明確相關主體的數據安全保護責任和具體要求,形成數據全生命週期的安全防護體系。

三是技術創新,要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確保數據價值有效釋放。聚焦核心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自主可控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軟件和重點領域、重點業務環節應用軟件,突破工業機理模型建模技術、數據價值挖掘技術、數據標識解析技術等高新工業軟件核心技術。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數據確權、確責和交易中的應用,推動數據資產的有序流通、可信交易、合法變現。加強工業互聯網數據接入安全、平臺安全、數據應用安全技術研究,確保數據採集、傳輸、存儲、處理、應用等各環節的數據安全,為數據價值的有效釋放提供保障。

四是融通應用,要開展數據應用試點示範,加速應用模式迭代創新。鼓勵有基礎、有需求、有動力的企業深度開展數據應用試點,打造一批基於人工智能、區塊鏈的數據應用案例和業務解決方案,培育和構建數據創新和價值挖掘的應用生態體系,加強試點示範引路,為加快以數據價值挖掘為基礎的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全新迭代模式營造良好氛圍。逐步打破試點各自邊界,建立企業、個人、服務互聯互通的融通發展方式,加強涵蓋大數據技術、應用、資本、人才等要素的數據應用創新生態體系建設。舉辦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創新大賽,發掘專業技術人才,構建數據創新及產業化應用平臺,促進賽事成果轉化和政產學研用金緊密結合。

五是對外開放,要提升國際合作交流水平,共建合作共贏發展模式。積極拓展與國際組織、標準機構和跨國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多方合作,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研究制定數據跨國界確權、採集、標準、交易等合作機制和法律規則。以工業設備遠程運維保障為切入口,加強對境外合作園區工業互聯網數據的掌控,打造數據要素驅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全球價值鏈。打造國際合作示範項目,推進數據技術、標準、園區、人才培養等領域合作的試點示範,培育支持若干個具有示範性、引領性和標誌性的合作項目。充分利用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投資機構資源,推進各國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產業在基礎支撐、數據服務和融合應用方面的協作,實現互聯互通、共享共贏。


審校:馬春明 鄧晶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