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誘惑下的民企沉浮錄:從高槓杆到瘦身自救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紅霞 武漢報道

急匆匆地趕來,又匆匆地離開採訪地點,一身疲憊的陳義龍仍在為拯救凱迪生態而奔波。

陳義龍是陽光凱迪新能源控股集團董事長,也是該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凱迪生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迪生態”,000939.SZ)新任董事長。在凱迪生態債務違約、涉嫌信披違規等負面等風波後,回到凱迪生態“救火”。

作為全國生物質發龍頭企業,凱迪生態的資產規模一度超過400億元,年銷售額超過50億。但2018年5月“11凱迪MTN1”未能兌付讓凱迪生態捲入違約旋渦。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凱迪生態有息負債餘額 234.58億元(本金),已逾期利息5.92億元,燃料欠款約20億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凱迪生態逾期債務共計 39.63億元,逾期債務佔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 37.28%。

“凱迪生態剛簽了首批資產出售協議。”9月27日下午,陳義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若一切順利,凱迪生態在年底前將回籠70多億元的現金,再通過股權折現、債轉股和債務展期等方式,化解公司負債140億元-150億元,降低公司的負債率。藉此,救活凱迪生態,恢復正常的經營能力。”

9月28日晚間,陽光凱迪披露了出售資產的相關公告,祭出凱迪生態“瘦身自救”的最新進展。然而,這一切實現的前提是,全國10多個省市的司法解凍能按期完成。“目前,政府部門已在協調。”陳義龍如此表示。

但司法解凍的不確定性,給這系列的拯救計劃增添了未知數。在凱迪生態身上,還面臨著深交所針對公司2017年年報的問詢函無法回覆的尷尬,而新接盤者中戰華信身上的神秘面紗未完全揭開。凱迪生態的未來之路,還在等待時間的驗證。

在陳義龍看來,引發這場危機的原因包括企業管理層管理不善帶來的企業發展過快、債務期限錯配等。

“部分債務的利率太高,大部分融資年化利率高達10%以上,甚至有高利貸,由此推高企業融資成本、壓垮企業。而在宏觀層面,過去幾年中國金融市場的融資寬鬆環境,也給了從業人員諸多誘惑。”他說。

瘦身自救

以陳義龍為代表的新管理團隊入主後,他們引入接盤方中戰華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文中簡稱“中戰華信”),凱迪生態加速“自救”。

經過幾番周折後,公司決定“瘦身自救”。“我們將非核心資產出售,以換取大額現金流,用於償還部分債務的同時預留部分流動資金。”陳義龍說。

根據9月28日的公告,凱迪生態將採用分拆資產出售的方式,其中,東北地區6個在建及新建成生物質發電廠將出售給山東水發眾興熱電有限公司;旗下的楊河煤業有限公司和約1000萬畝林地將分別出售給中戰華信旗下兩家基金公司。

“煤業公司和林地均有一定程度的溢價,目前合同已簽訂完畢。”陳義龍說,另還有一塊資產出售合同也即將簽署,若全部執行完畢,將可回籠70多億元資金。資金支付時間表方面,前者預計在11月份到賬,中戰華信的資金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到賬50%,剩餘部分將在2019年3月底之前支付完畢。

首批資產處置資金到位後,將優先償還農民欠款和員工工資。“剩餘部分債務還將通過折現、債轉股和債務展期等方式化解。”陳義龍說,藉此希望能將公司負債控制在100億元以內。其中,折現部分按照報價孰低優先折現,待完成這部分後予以確定債轉股方案,而選擇展期的部分也將與債權人分別確定展期時長。

凱迪生態的部分在建工程也將繼續出售。“目前已有17家機構或企業前來盡調,若成功售出還可有20億元左右的回款。”陳義龍說。

目前,凱迪生態已有10多家電廠恢復生產。此外,還有央企將託管的12家電廠。陳義龍說,目前雙方已經簽訂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內容,託管方將為每家電廠注入2000萬元啟動資金,“多方力量結合起來,若實施順利,企業能恢復正常運營。”

但這些資產仍然存在瑕疵,目前均處於凍結狀態,這一自救計劃的關鍵環節是,需先將這些資產解凍。“目前的計劃是將全國範圍內的資產集中到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後統一處理。”陳義龍如此表示。

但也有債權人質疑,司法程序的履行或履行的時間差上是否能匹配自救計劃實施的時間表。

在最新召開的董事會上,公司首批資產出售的議案以6票同意、2票棄權的結果獲通過。公司獨立董事沈烈表示因議案收閱倉促,難以弄清,再加上本人因病住院,故發表棄權意見;董事王博釗也因本次出售資產事宜涉及金額較大,且對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影響較大,對相關材料審議時間較短,暫無法發表意見,投棄權票。

除債務外,外界對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的質疑、深交所針對公司2017年年報問詢函仍未回覆等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而中戰華信與陳義龍本人的關係是否影響這次重組也有待進一步觀察。

針對這些問題,陳義龍自己則回應稱,大股東並未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而中戰華信很看好凱迪生態。

高槓杆苦果

頂峰時期的凱迪生態身上擁有諸多光環:國內生物質發電龍頭企業、清潔能源領軍企業、全國市場規模最大和技術最領先的生物質發電企業……然而,這一切在2018年戛然而止。

從今年年初至今,因為公司2017年年報遲遲無法披露、連續的債務違約、全國範圍內拖欠原料款、欠發員工工資、涉嫌信披違規、涉嫌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等,這個“行業標杆”企業已被ST。

談及這些“變故”,陳義龍表示十分驚詫,在他看來,生物質發電是一個朝陽產業,也受國家大力支持,“行業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主要還是企業內部的原因。”

陳義龍說,2013年自己從上市公司退出,不再參與其管理。此後的幾年裡,陽光凱迪集團隨著國家戰略進行技術創新,負責生物質方面的研發和技術轉化。上市公司則負責企業運營,但此後幾年上市公司的管理已然失控。

凱迪生態年報顯示,2015年年底,凱迪生態已投產發電廠30個。截至2016年年底,運營生物質電廠為38家。截至2017年年底,凱迪生態已投產生物質發電廠44個,但在佈局方面,公司已簽署的生物質發電合作框架協議多達304個,已立項生物質發電項目分佈在全國二十二個省、自治區。陳義龍說,這種發展的速度過快。

“在2014年到2016年2年間,凱迪生態通過融資新增200多億債務,但電廠僅新增10多個,按照每個電廠3億元的投資額計算,並不需要這麼多資金。”陳義龍透露。

陳義龍介紹,凱迪生態槓桿放得過大,債務期限錯配,短債長投,讓公司財務結構惡化,入不敷出。

“在所有債務中,利息相對較低的銀行借款佔比僅佔20%左右,其他的信託、ABS等渠道相對高息債務佔比高達80%左右。”陳義龍說,“公司平均負債年化利率高達10%-12%,資金週轉率則只有1.5年,短債長投的局面下,企業的危機接踵而來。”

(編輯:楊志錦,如有意見或建議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