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醫藥外貿進入收穫期 進出口增幅均超20%

“近幾年,我國醫藥企業深耕‘一帶一路’新興市場成果顯著,進入收穫期。”3月12日,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茂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醫藥企業出口“一帶一路”地區和國家市場223.06億美元,增長21.63%,高出全球平均增幅7%,佔全球出口額的29.1%。

在王茂春看來,“一帶一路” 倡議的實施,為推動我國醫藥產業國際化水平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截至2020年1月底,中國已同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包括東軟醫療、科倫藥業等在內的多家企業都在積極佈局“一帶一路”市場。比如,東軟醫療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的達50餘個,比例超過80%;康弘藥業設立“一帶一路項目辦公室”,專注於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市場。

“‘一帶一路’的建設在促進醫藥貿易多元化的同時,對推動全球醫藥產業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收穫紅利。多元化的經貿合作將促進內外聯動,深化國際產能合作。”王茂春分析。

“一带一路”医药外贸进入收获期 进出口增幅均超20%
“一带一路”医药外贸进入收获期 进出口增幅均超20%

進出口增幅均超過20%

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額1456.91億美元,同比增長26.85%。其中,出口738.3億美元,增長14.6%;進口718.61億美元,增長42.5%;對外貿易順差19.7億美元,下降85.92%。

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市場進出口表現活躍。

2019年,中國醫藥保健品出口“一帶一路”地區和國家市場223.06億美元,增長21.63%。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俄羅斯為前五大出口國,合計佔比54.18%。

從出口產品看,西藥類出口149.57億美元,佔比最高,為66.89%,其中,原料藥出口128.76億美元,西成藥10.05億美元,生化藥10.7億美元;醫療器械類產品出口63.2億美元,其中,診斷治療設備31.78億美元,佔比50.3%;中藥類出口10.83億美元,其中,植物提取物6.61億美元,佔比61.03%。

3月13日,科睿唯安生命科學與製藥事業部解決方案顧問曾亞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和人口增速明顯,對更好醫療的需求日益強烈,而本國製藥工業基礎相對薄弱。

“這幾個條件都是一個外需型良好醫藥市場的必備條件。這些市場的高速發展為外國醫藥企業特別是為供應鏈完善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很多商業機會。” 曾亞莉指出。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醫藥出口增長的同時,進口也有較大比例增長。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自“一帶一路”地區和國家進口65.14億美元,增長26.09%。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以色列、泰國為前五大進口國,合計佔比72.66%。

對此,王茂春分析,進口增長尤其是醫療器械的大幅增長主要系國內需求旺盛,貿易規模迅速擴大,而且隨著我國一系列藥械審評新政及優先審評等各項政策落地,進口藥獲批速度明顯加快等促進了進口需求增長。

另據IQVIA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醫藥市場規模達1370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約1700億美元,未來五年將繼續保持高於全球平均增速穩定增長。中國醫藥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為國外藥企進入或深耕中國市場增添了巨大動力,同時中國市場開放度逐步提高,政策環境不斷改善,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及鼓勵創新藥、罕見藥物進口的系列政策也提高了外企進入中國的信心。

“一帶一路”成醫藥外貿新增長點

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醫藥進出口增幅均超過20%,遠遠高於國內醫藥行業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1-12月,我國醫藥行業營業收入達到23908.6億元,同比增長7.4%,行業實現利潤總額達到3119.5億元,同比增長5.9%。

對此現象,在王茂春看來,這意味著我國醫藥企業深耕“一帶一路”新興市場成果顯著,正在進入收穫期。

在王茂春看來,雖然各國法規體系不盡相同,但“一帶一路”龐大的人口基礎、巨大的市場容量、自貿協定的不斷升級,都為醫療衛生合作夯實了基礎。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東盟、非洲的“健康衛生”領域合作方興未艾,體現了高層對加強“一帶一路”健康衛生合作的高度重視,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著力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合作,拓展亞洲、非洲、拉美等市場。未來,“一帶一路”市場將成為我國醫藥外貿新的增長點。

王茂春認為, “一帶一路”的建設在促進醫藥貿易多元化的同時,對推動全球醫藥產業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收穫紅利。多元化的經貿合作將促進內外聯動,深化國際產能合作。

在曾亞莉看來,“一帶一路”沿線作為全球矚目的新興市場,是全球各大製藥企業都想進入的市場。其中一些有製藥工業的新興市場國家,比如俄羅斯、巴西等政府大力支持本地化。製藥工業基礎薄弱或者無基礎的國家,主要還是依靠進口為主。

“在現階段,‘一帶一路’國家市場將還是以仿製藥為主,歐美大型仿製藥企業、印度、中國、以色列和本地生產商將逐鹿市場。同時,隨著我國藥物創新產出的進一步積累,更具性價比的中國創新藥和生物類似藥未來也有機會拓展‘一帶一路’的市場,並且已經看到了國內企業正通過多種方式積極開展實踐。” 曾亞莉分析。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在國家相關政策大力支持下,國內多家藥企都在積極佈局。比如,早在2015年,威高集團就在非洲大陸進行戰略佈局,目前已在東非肯尼亞、北非埃及、西非尼日利亞和南非建立了威高非洲的營銷網絡。而科倫藥業更是從2003年就開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輸液產品,其哈薩克斯坦工廠於2014年7月1日正式投產。

普華永道認為,在新加坡、波蘭、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市場佈局有利於中國藥企的發展。普華永道尤其建議中國企業進入哈薩克斯坦藥品行業,因為哈薩克斯坦國內製藥業在生產合格的仿製藥方面較為落後,更不用說生物類似藥,該國嚴重依賴進口藥品,哈薩克斯坦地方政府正在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吸引外國公司投資該國製藥業。

而對於在哈薩克斯坦進行技術轉移和投資的原因,科倫藥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帶一路”沿線擁有較多的發展中國家,醫療條件普遍較為落後。通過在這些國家開展貿易和投資活動,可以與之共享國內醫藥先進技術和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能發展壯大。

不過,上述負責人坦言,社會文化方面的差異給項目的溝通和推進增加了難度,發展中國家內生經濟不夠強、匯率波動大也是主要風險因素。

在曾亞莉看來,拓展“一帶一路”市場可以幫助國內製藥企業解決部分過剩產能,做大規模,逐步成長為全球性的大型製藥企業。這也符合製藥企業從本地、區域、全球供應的拓展軌跡。

“藥企開拓這些市場挑戰非常大。” 曾亞莉分析,“畢竟這些國家在經濟水平、生活習慣、政治體制、法規監管一致性、信息透明度、藥品生產製造(CMC)要求、商業違約風險、市場規範程度等有諸多差異。”

中國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鄒曉兵分析稱,國際市場對醫療器械產品質量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相關法規和要求日益趨嚴和趨同。比如,歐洲委員會於2013年發佈醫療器械領域的審核和評估建議,對製造商及其供應商飛行檢查,即在不預先告知企業的情況下對企業進行審核,以確認企業持續性合規。伊朗、斯里蘭卡、埃及、巴西等國要求在發達國家裝機量達一定數量以上或得到美國FDA認證才可以啟動註冊程序。

為此,曾亞莉建議,為了進一步夯實和鞏固“一帶一路”前期發展成果,我國藥企需提前做好應對多國法規事務、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準備工作,保證藥品供應鏈的安全性與合規性,避免地域差異所帶來的潛在法規與商業風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