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全球化:變局、挑戰與應對

原標題: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全球化:變局、挑戰與應對

——中改院專家網絡座談會觀點綜述

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使經濟全球化面臨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3月14日,中改院召開“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全球化”專家網絡座談會。座談會就“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疫情衝擊下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疫情衝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選擇”等議題進行討論。現將專家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充分估計疫情大流行對全球經濟的嚴重衝擊

1。疫情重創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疫情持續的時間越長,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和衝擊越大,有可能導致某些產業供應鏈的中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認為,疫情的衝擊,第一波影響是導致作為全球供應鏈中心的中國停工停產,供應鏈斷裂,進而導致生產運行危機和消費拉動危機;第二波是更多的國家出現了疫情,短期影響導致經濟增速下降、市場恐慌加劇、金融風險增大。中長期影響值得進一步觀察研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李鋼指出,2008年以來全球價值鏈已經在縮短,區域價值鏈呈現增強趨勢,疫情進一步加大了這一趨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疫情全球擴散直接衝擊了東亞、歐洲、北美全球三大生產網絡,其負面影響,不可低估。遲福林認為,由於人流受到限制,疫情對旅遊業、餐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衝擊相當嚴重;由於疫情影響導致關鍵零部件等中間產品生產停工,對汽車製造、電氣電子、醫藥等行業的整體需求和供應鏈造成嚴重衝擊。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疫情對產業的衝擊有可能呈現“波浪狀”,一波接一波。疫情第一波衝擊日韓的高技術產業;第二波衝擊是伊朗及中東地區等能源產業;第三波衝擊可能是歐美服務業。如果美國金融出現危機,將對全球金融系統帶來災難性後果。

2。疫情很有可能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原院長、教授賈慶國指出,疫情不僅導致大量經濟活動驟停,而且疫情的不確定性加劇了恐慌。未來一段時間內,多數國家經濟繼續下滑,世界經濟步入衰退的可能性很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李鋼認為,對2020年全年來說,全球經濟陷入持續性衰退是一個大概率事件。OECD的《中期展望報告》將全球經濟增速下調至2.4%,若疫情在亞太、歐洲、北美地區廣泛傳播,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僅為1.5%。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明認為,去年全球經濟增速從前年3.6%降到2.9%。今年全球增速大概率會跌破2.5%,這是全球經濟衰退的分水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疫情中美國經濟呈現出“四跌四升”的特徵:經濟增長下跌、股市債券大幅度下跌、石油黃金白銀比特幣價格同步下跌、美國信用大跌;疫情風險急劇上升、債務風險上升、供應鏈風險急劇上升以及全球脫鉤風險上升。

3。疫情蔓延加大全球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研究員王建指出,這次疫情百年未遇,並且呈現出許多新特點。從經濟層面看,有可能導致以短缺型危機為特點的世界危機新形態。即經濟停擺導致產業鏈斷裂,生產無法繼續,從而出現嚴重供給短缺。加之經濟活動停滯導致收入下降,使強需求抑制和強供給抑制並存。曹遠征認為,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的嚴重程度遠比想象的要大。除了美國股市外,固定收益市場、大宗原材料市場、貴金屬市場、外匯市場全部同向下跌。很可能出現全球金融系統崩潰,這個風險不能不防。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張明指出,未來一段時間的全球經濟金融形勢總體上不容樂觀。一是發達國家的股市調整尚未結束;二是全球經濟可能在今年上半年陷入衰退;三是金融市場上南歐國家國債、新興經濟體兩個潛在風險點可能在未來爆發;四是疫情過後國際經貿衝突可能再次升級;五是各國政府會進一步放鬆國內宏觀政策。總的看,疫情衝擊下應對金融市場動盪的宏觀政策挑戰遠大於2008年。遲福林認為,如果疫情繼續一段時間,如果世界主要大國應對措施不力,如果全球性協調行動遲緩,短期內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就有可能演變成全球經濟危機。

二、充分估計疫情衝擊對經濟全球化的嚴重衝擊

1。疫情對經濟全球化帶來巨大沖擊。張蘊嶺指出,這次疫情擴散,對經濟全球化帶來了重要的影響。第一,很多國家的政策會轉向強調內向性、內向發展、自主發展和有保障的發展等。第二,企業全球化戰略開始調整。例如,縮短國際供應鏈環節、向國內退縮、縮小環節鏈距等。第三,疫情加快全球化結構調整,而且調整的廣度和深度非常大。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認為,這次疫情將對世界各國對全球化的認識以及國際秩序的重新洗牌,都會產生巨大影響。這次疫情更讓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是緊密相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孤島。曹遠征認為,疫情改變了經濟全球化的邏輯。疫情與經濟全球化衝突的核心是:經濟全球化需要互聯互通,但是應對疫情又需要隔斷,這給各國決策造成很大困難。張燕生認為,疫情加劇去全球化、去國際工序分工、去人際交流的衝擊,可能會帶來逆全球化進程,使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本地化、區域化和分散化。李鋼指出,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不僅對貿易、生產、投資、服務的一體化帶來很大沖擊,而且有可能衝擊這些一體化背後的規則一體化。遲福林認為,疫情在全球範圍的擴散,將導致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在合同履約、執行、融資、僱員返崗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一些重大的國際性項目將拖延甚至停滯和取消。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認為,在國際合作議程方面,“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協定”,以及“南海行為準則”等雙多邊經濟及安全合作機制,會因疫情影響而出現變數。

2。疫情蔓延嚴重影響雙邊、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遲福林指出,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使疫情暴發國無暇顧他,由此也使雙邊、多邊的自由貿易安排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受到嚴重影響。在這個背景下,中美第一階段經濟貿易協議、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日韓自貿區談判、RCEP協定簽署,都有可能面臨新的變數。

3。疫情衝擊使大國經貿關係更加複雜。張燕生認為,疫情加速了中美經貿關係、中國和世界的經貿關係最壞場景發生的可能性、複雜性和長期性。中國要高度重視疫情對全球三大生產網絡的重創,對未來中美經貿關係的負面影響,以及對WTO改革可能出現的衝擊。陳文玲指出,在處理大國經貿關係上,中國有三個“不希望”:不希望美國經濟出問題、不希望美國的疫情防不住、不希望疫情之後中美貿易戰升級,科技戰、金融戰繼續打。吳士存認為,這次疫情是繼“9·11恐怖襲擊”和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第三次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挑戰,對全球經濟、世界格局等的影響尚難預料。疫情對短期內中國國際形象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應有清醒估計,外宣理念和路徑也要思考和適當改進。

4。加強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有效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曹遠征指出,全球聯手抗疫,切斷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最好的宏觀經濟政策。要在聯合國安理會和G20峰會緊急議題提出全球抗疫主題,形成機制討論怎麼應對疫情的辦法。要把握疫情對產業的輪動衝擊,精準施策而不是泛泛而論。李鋼建議,對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宏觀調控的協調也很重要。有必要在世界貿易組織層面進行緊急磋商,協調相關的邊境措施的一致性。此外,世界海關組織和世界旅遊組織也要採取相關舉措,以減少減緩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三、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的中國選擇

1。以穩住自己作為承擔大國責任的首要前提。王建認為,對疫情的衝擊,與其想得簡單不如想得複雜,與其想得輕不如想得重。如果整個世界產業鏈斷了,中國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即使是像中國這樣全產業鏈的國家,也要考慮如果世界經濟癱瘓自己能否站的穩。現在第一位是要保民生、保農業。陳文玲認為,要把握好中國五大經濟增長點。一是新消費,二是新基建,三是新服務,四是新制造,五是新價值鏈。賈慶國認為,穩外貿這件事要做,但是不要寄予太高的期待。恢復經濟主要是靠自己,要進一步加大擴大內需的力度,採取必要的措施刺激經濟;對疫情中由於收入中斷導致生活困難的家庭,要給予救濟和補貼。吳士存建議,要儘快實現社會生活正常化,即:“生活正常化,抗疫常態化”。

2。倡議國際社會以積極主動的合作抗擊疫情。賈慶國指出,中國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第一,主動對外分享抗疫經驗和教訓,但切忌把它做成簡單宣傳。第二,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其他國家抗疫活動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對發展中國家要以分享經驗和無償援助為主,對發達國家要以分享經驗和有償供應相關物資為主。曹遠征認為,可以通過WHO向全球總結抗疫經驗,特別是中國經驗。要把疫情中性化,避免政治化。王輝耀建議,第一,由中國倡議在本月內就召開G20首腦會議,一是分享中國抗疫經驗,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二是各國領導人要聯合起來商討能不能為世界提供新的經濟振興方案。第二,世界衛生組織立即召開各國衛生部長會議。第三,中國可以向世界各國出口或者援助抗疫物資,或應邀向各國派出中國專家。

3。 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張蘊嶺指出,疫情暴發前,我們主要捍衛的是全球化的基本體制不變。但是,全球化結構的調整成為必然趨勢。我們要支持和推動這些改革調整,要把國際經濟結構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起來,加快國內經濟調整的步伐。張燕生認為,中國採取的基本對策仍是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第一,加深中國和日本、韓國之間的全方位、高層次、多元化合作。第二,加快推動中歐BIT、FTA、“一帶一路”與歐亞互通戰略對接。第三,加強和美國的合作。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同抗疫不要貿易戰,要掛鉤不要脫鉤。賈慶國建議,利用中日韓共同抗疫的契機,加快中日韓自貿區建設進程。同時,加快推進RCEP的簽署。曹遠征還指出,要以抗疫為中心形成新的機制安排,以區域一體化的實際行動,有效應對全球經濟衰退。

(執筆:胡雷、陳薇、匡賢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