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前言:

新浪網評:黃百鳴是香港電影的活化石。此言不虛,黃百鳴出生於1946年,1966年高中畢業之後,進入澳門綠村廣播電臺做播音員和編輯,1967年進入香港青藝話劇社,做編劇、導演和演員,1970年進入電視臺,開始參演電視劇,1976年開始進入電影界做編劇。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他進入香港電影界時,香港電影也正巧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在警匪片、功夫片和文藝片大放異彩的時候,在許冠文、周星馳揚名內外的時候,黃百鳴的《家有喜事》系列,卻低調地產生了一部又一部,直到如今,依然能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上分一杯羹,可以說黃氏喜劇是被低估的獨具特色的喜劇藝術作品。

他的《家有喜事》系列,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的《八星報喜》,這是他參與的首部和“喜”有關的電影,但這部電影由於年代太過久遠,我們不做多的解釋,最有名的、影響力最大的應該就是1992年他參與制作的電影《家有喜事1992》,這是他首次用“家有喜事”這個名字作為電影名,這部電影取得了當年年度十大賣座電影第二名的好成績,之後,他翻拍了數部同系列作品,包括但不限於1993年《花田喜事》、1997年《家有喜事》、1999年《九星報喜》、2009年《家有喜事》、2010年《花田喜事》、2011年《最強喜事》、2012年《八星報喜》、2013年《百星酒店》、2014年《六福喜事》等。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如今,內地賀歲片如火如荼的發展著,但黃氏喜劇早在最初就是以賀歲片為主題,每部電影都是以祝賀新年做結尾,以團圓美滿為主題,可以說是賀歲片的前驅和榜樣。

今天,我們試著從《家有喜事》系列電影中,分析一下黃百鳴的喜劇魅力。

1 特色:家有喜事系列為什麼受歡迎?

前面提到,《家有喜事1992》在當年取得了十大賣座電影第二名的好成績,就算不看票房,80、90後們也沒有幾個人是不熟悉這部家有喜事的,有人評價:黃百鳴的家有喜事適合3到90歲的人觀看。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那麼,《家有喜事》系列,為什麼那麼受歡迎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1)故事大綱簡單明瞭

當年周星馳拍了一部《大話西遊》上映時被罵成狗,直接導致其公司破產,如今依然有很多人不喜歡這部電影,究其原因,是因為故事大綱凌亂,過於天馬行空。

但黃百鳴的電影我們發現和周星馳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故事大綱很簡單,雖然簡單,但卻很完整。

以1992年《家有喜事》為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常家三兄弟的故事,大哥婚內出軌、二哥女性化、三弟水性楊花,他們各有各的問題,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故事,他們都遇到了改變自己的女人,最終三個人家庭圓滿,故事結束。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1997年《家有喜事》更不用提,和1992年的故事大綱基本一致,同樣的家庭結構,同樣的三兄弟尋找真愛的故事。到了2009年《家有喜事》,導演為了避免觀眾乏味,將家庭結構改變,並加入了其他外來人物,但還是講三對情侶終成眷屬的故事。

2013年《百星酒店》故事大綱改動比較大,故事發生在一座酒店裡,而終成眷屬的結局換成了酒店的員工們通過一番努力,終於打動了評星員,酒店順利從4星升級為5星的故事。

這樣的大綱就像是寫文章時的總分總,讓人看起來感到完整又中心突出,一旦習慣這種講故事的風格,觀眾就容易接受,避免了觀眾由於不熟悉敘事風格而討厭電影的潛在風險,也是保證票房的一種手段。

(2)表現形式舞臺劇化

前言中特別介紹了黃百鳴的個人經歷,那是因為他的個人經歷和電影特色是分不開的。正是由於黃百鳴曾經參與舞臺劇的製作,所以他電影中也總有舞臺劇的表現方式。

例如他擅長把人物情感外化、性格臉譜化以及結合其他表演形式。

首先所謂的人物情感外化,就是用誇張的表情、肢體動作去表現人物的情感,有點像把人物的喜怒哀樂嚼碎了餵給觀眾吃,而不是讓觀眾自己去體會。

最明顯的莫過於《家有喜事2009》版本中,當要表現人物被愛情擊中的感覺時,就讓人物整個人雙腳步伐開始凌亂,然後原地轉圈圈,整個人好像飄飄欲仙一樣,只因之前臺詞中提到,心動的感覺就是好像喝醉了一樣。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這樣的表現形式也正是黃氏喜劇通俗的原因,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通俗是它的使命,而黃百鳴將這種通俗表達到了極致。

另外,他將人物性格臉譜化,這一點在《花田喜事1993》中表現突出,這一版本中吳君如飾演的周家小姐周吉,邋遢、嗜賭,於是她的著裝就十分隨意,而且吃沒有吃相、坐沒有坐相,洗腳水還臭氣熏天。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毛舜筠飾演的母夜叉就臉上長著巴掌大的老鼠斑,穿著一件深色的布衫,走路都帶著一把鋼叉,腿上還全是腿毛,看起來十分凶神惡煞。許冠傑飾演的小霸王周通,為了表現他的霸道,連走路都是橫著走。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如此臉譜化的設定進一步讓觀眾們容易理解劇中的人物性格,也有助於理解劇情。

最後,黃百鳴善用其他表現形式來增加喜劇效果

,比如音樂、舞蹈。

電影《九星報喜1999》,是同系列中運用歌曲元素最多的一部劇,從影片一開始,張國榮飾演的馬麟祥就是唱歌出場,遇到一見鍾情的姑娘紫雲,也是通過唱歌來表達心意,到後來紫雲失戀,也是通過唱歌表達。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這些元素,都是黃百鳴電影舞臺劇化的一種體現,在突出文化特色的同時,又增加了其喜劇效果。

(3)喜劇內核是悲劇:架空現實又呼籲現實

與周星馳的喜劇電影不同,黃氏喜劇總是更加脫離現實。

例如周星馳的《功夫足球》《喜劇之王》等,明顯可以讓人感到這是建立在現實社會中發生的,人物的經歷和故事發展都更加符合現實特色。

但黃氏喜劇則不同,《花田喜事》系列不必多說,故事已經架空現實,發生在一個根本不存在國度,而就算是《家有喜事》,故事也往往顯得更加不現實。

比如《家有喜事1992》,人物設定本身就很虛擬,張國榮飾演的常舒,從頭到尾都像一個女人,張曼玉飾演的何裡玉,是一個活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女人,每次出場必要扮演一個電影中角色,周星馳演的常歡更加誇張,由於腦部有一個裂縫,導致他被砸中就會瘋掉,又被砸中就會正常,在瘋和不瘋之間來回切換。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家有喜事1997》中,鍾麗緹飾演的小萱,出場既是裝瘋賣傻,和周星馳一起互相比看誰更傻。吳鎮宇飾演的老非,一出場就讀了N個學士學位和N個碩士學位,但是卻是個極為害羞的人,不敢走入社會。

雖然劇情架空了現實,可它卻無時無刻都在呼籲現實,陳佩斯在講到喜劇創作時反覆提到這個著名的理念: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有殘缺才有圓滿,家有喜事系列之所以每次結局都是圓滿,是因為他們都有個殘缺的開頭,《家有喜事1997》中,這種殘缺更加明顯,大嫂一出現就是牙齒殘缺不全,而她自身也是一個被丈夫長期冷落的全職主婦,渴望愛情的滋潤,周星馳飾演的三弟,和別人對賭,結果欠下鉅款,被人扒光了衣服拍裸照,接著開車還出了車禍,撞壞了腦子。父親帶著他去和另一個傻女孩相親。這一系列劇情怎麼看都是妥妥的悲劇。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2 笑點:過了二十年,憑什麼黃氏喜劇依然能引人發笑?

前兩天剛剛重溫了《花田喜事》,這部電影拍攝於1993年,如今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可劇中很多情節依然令人捧腹。

做喜劇的人都知道,包袱是容易失去效果的,沈騰就曾經提到,自己演舞臺劇,每天都想著如何有新的包袱,害怕觀眾看膩。那麼黃百鳴如何做到,二十多年前的電影,依然能逗笑我們的呢?

(1)笑點一:醜化,人類本能的笑點

小丑扮醜,於是我們發笑,因為人類的本能就是會對醜的東西發笑,這種笑,是一種嘲笑。在黃百鳴的電影中,他醜化最多的人就是吳君如。

相信所有人都會對《家有喜事1992》中吳君如的扮相記憶猶新,蹲在馬桶上,邊看報紙邊拉屎,嘴邊還有一層淡淡的小絨毛。市井小民的心理,明明是公司老闆的夫人,平時出去也不怎麼會化妝,去高級西餐廳為了省錢吃蛋炒飯。她集中了所有讓人嗤之以鼻的醜化特色,別說是女人,就算是作為男人,也很難令人喜歡。如此醜化,甚至讓黃百鳴出軌都顯得理所當然了。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到了《家有喜事2009》,吳君如依然是被醜化的那一個,大齡剩女,脾氣暴躁,吃東西狼吞虎嚥,吃完還要搭一個響嗝。加上吳君如本身誇張的表情,又是一個令人難以消受的極品。

除了醜化人物,還有令人物出醜,這個出醜則不分男女,醜人出醜理所應當,美女出醜則更加讓人幸災樂禍。

在電影中不乏這樣的美女出醜,在《花田喜事1993》中,關之琳飾演的白雪仙,她爹爹正在和上門提親的縣太爺說自己姑娘很乖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白雪仙就和丫鬟從二樓窗戶翻了進來,被她爹撞了個正著。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2)笑點二:巧合,讓娛樂化到極致

丁鴻元在《喜劇片三議》一文中說:由於喜劇片的特性是笑,在安排情節成可以連續引人發笑的故事,而巧合、誤會,常常能起到這方面的作用,所以,它是喜劇片創作的重要藝術手法。

黃百鳴善用巧合,例如《花田喜事2010》中就充滿了巧合,熊黛林和楊穎原本一個是黃百鳴的女兒,一個是從中原歸國的公主,由於機緣巧合,兩個人都落水,被人撈起來的熊黛林送入宮中,成了公主,而真正的公主卻被黃百鳴撿去當了女兒。

黃百鳴帶著女兒前去尚書大人府上提親,吳君如飾演的正是尚書大人的妹妹,吳君如強烈反對這門婚事,直言黃百鳴是來賣女兒的。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在黃百鳴和吳君如兩個人僵持期間,潘粵明飾演的吳上進回府,這門親事就是給他定的,而他早已經和熊黛林兩情相悅,於是拒絕了這門婚事。

另一邊鄭中基飾演的護花大將軍,為了尋找公主,機緣巧合也來到吳府,認出楊穎就是公主,可是公主卻不認識他。最終經過一番周折,公主的記憶恢復,熊黛林和潘粵明相遇,這才一切真相大白。

《電影藝術詞典》中說:“誤會是電影劇作中以人物之間的相互誤解而造成矛盾衝突的一種手法,它能使故事情節意趣橫生。”而黃百鳴也正是善於運用這種陰差陽錯,令故事更加有趣。

(3)笑點三:無厘頭的荒誕令人拍案

無厘頭,原本是廣東地區的一句俗語,是指一個人說話、做事都令人難以理解,做事行為都沒有什麼目的,顯得粗俗隨意,但其中又有一定道理。

在《家有喜事1997》中,這部電影由於缺少了張國榮、張曼玉、吳君如等人出演,在搞笑方面,幾乎是周星馳一人扛起了整部劇。

和上一部家有喜事一樣,這次他又是因為意外成了傻子,和鍾麗緹兩個人,互相比傻,兩個人在沙灘上比賽,鍾麗緹一連好幾個空翻,周星馳表演劈叉,在我們驚歎他的時候,他起身,身下那雙腿原來是一雙假腿,接著他說,做事情要靠腦子的,不能什麼都靠武力。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4)笑點四:適度的重複和創新

重複不一定會帶來厭倦,也有可能帶來梗。

王海洲主編的《鏡像與文化:港臺電影研究》中談到:喜劇電影以重述的方式幫助人們回憶起就近的或者久遠以前的影像的歷史,以拆解,或者緬懷,或者改寫的方式勾起這個只有本地人,且深植在本地大眾文化土壤中的人才能明白的樂趣,才能理解的隱喻。

黃百鳴的喜劇中有很多重複的情節和臺詞,不但不會讓人覺得煩,反而覺得好笑。

例如黃百鳴追吳君如的車,兩次吳君如都是上車,對司機說不關車門不要走,結果兩次車門都不小心關上,而吳君如兩次都一臉驚訝問司機,你哪位?你帶我去哪裡啊?到了第三次,吳君如直接對司機說,陳師傅啊,好久不見啊。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重複雖然好笑,但是也要適度,《家有喜事1997》就因為和1992版過於相似而被人詬病,為此,黃百鳴選擇創新。

很多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創新,比如之前電影中用過唱歌、跳舞、粵劇,到了《花田喜事2010》,他就和吳君如兩個人來了一段freestyle。

3 缺陷:港式喜劇的出路在何方?

儘管黃百鳴努力創新,但肉眼可見,黃氏喜劇還是慢慢走到了沒落。事實上,從1992年那一版開始,後期作品雖然也有亮點,但總體上都不如最初那一版。

如今,在內地電影產業崛起的現狀之下,香港喜劇電影更是舉步維艱。王晶連續N年被罵拍爛片,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反響平平,黃氏喜劇也不例外。

其實,除了大環境的艱難,黃氏喜劇自身的缺陷也很明顯。

(1)過度生硬、強行圓滿

別看黃百鳴的電影大綱簡單,但是要把一開始的一盤散沙過渡到最終的一團和氣,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過度得不好就讓人覺得彆扭。

在《花田喜事2010》中,古天樂飾演的花田國國王,因為黃百鳴欺騙了自己,原本要把黃百鳴殺頭,但因為自己妹妹的阻止和母親的勸說,上一秒還十分堅定的他突然就說那不斬了。不斬也還說的過去,沒想到他還要賜婚,這個賜婚真的賜得莫名其妙。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電影《百星酒店》中,評星員評論到這個酒店管理層極為苛刻、保潔部門態度很差、服務員服務意識也不強,這種酒店真的不能評為五星級,但由於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團結力量,於是決定給他們五星。如果說這個五星還能讓人勉強接受,那麼居然還給他們超豪華五星級評價。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2)部分笑點低俗化

由於香港的文化環境,沒回歸之前的香港電影尺度是非常大的。有時候為了搞笑,不惜讓笑點低俗化。

在《花田喜事1993》中,張國榮飾演魔術師高柏飛,拉著女扮男裝的關之琳變魔術,利用魔術把關之琳全身上下摸了個遍,發現她是女人之後,變出一大柱香,還對著眾人解釋道,原來這位哥哥喜歡條狀物。臺詞色情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到了《九星報喜》連人物的名字都起得十分色情,三兄弟分別叫馬麟大、馬麟舉和馬麟祥(長),到了影片結尾,更是有句臺詞直言這三兄弟“又大、又長、又舉。”實在少兒不宜。

(3)過於強調色慾和金錢

通俗不等於低俗,但通俗玩不好就成了低俗。

在黃氏喜劇中,總是過於強調色慾和金錢,與內地表達感情含蓄不同,黃氏喜劇表達愛情往往是因為一見鍾情,某種程度上也能說是見色起意。

《花田喜事1993》中,幾乎每個人都是見色起意,包括張國榮和關之琳飾演的這一對金童玉女,竟然是因為對方長得好看,於是千方百計要在一起,兩個人好不容易見了面,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床。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這種對色慾毫不掩飾的追求,完全忽略了愛情、簡化了婚姻,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除此之外,影片中有多處表現出對金錢勢利態度,《花田喜事1993》中勢利眼的吳君如,聽到指腹為婚的丈夫原本家財萬貫,馬上點頭同意,聽到他現在窮困潦倒,立刻死也不同意嫁人。

《花田喜事2010》中熊黛林原本死也不肯承認自己是公主,聽到有用不完的名牌包包立刻點頭同意。

在影片中,並沒有明確去批判這些勢利的角色,反而最後他們都求仁得仁,就算受到了懲罰,但最終依然獲得了圓滿的結局,價值觀導向沒有那麼明確。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除了性和金錢,人們更渴望用更高級的道德觀念、價值追求來包裝自己,比如徐崢電影中,對家庭溫暖的強調,陳思誠電影中,對正義邪惡的探討。

弗萊說,喜劇最終所要實現的社會是觀眾理想中的社會。或許正因如此,黃氏喜劇的結局才總是大團圓結尾,但如今觀眾的口味已經提高,簡單的大團圓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

觀眾們不願被盲目討好,更願意看到誠意,不願意被強行教化,更願意被無形感化,不願意總被劇中人物炫耀,更願意自己的三觀得到認同。

或許只有把握住了這些,才能創作出更好的喜劇作品。但無論如何,黃氏喜劇都是華語喜劇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也絕不能因為一些瑕疵而否認黃百鳴在香港影壇的影響力。

從《家有喜事1992》說開去,試析黃氏喜劇的功與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