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在國際上到底能達到什麼水平?

“龍芯”系列是我國最早研製的高性能通用處理器,於2001年在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發,然而2003年“漢芯”remark事件對只有一字之差的龍芯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使很多人對龍芯到現在還不信任。

然而,在當今的國際貿易環境下,能夠為“中國芯”扛大旗的並不是如日中天的海思ARM處理器,也不是阿里掃地僧的RISC-V處理器,而是一南一北的兩家國有芯片公司:申威和龍芯。在我國只有這兩家公司的芯片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不會受到美國技術封鎖的威脅,而這兩家公司在芯片的底層技術上同樣具有相當的實力,包括指令集和微架構都具有自己的研發能力。《 》

龍芯在國際上到底能達到什麼水平?

不過,兩家公司的芯片都不在X86架構體系內,我們光聽到它們發佈各種產品,卻不能直觀體驗到它們產品的性能,它們到底在國際上屬於什麼水平呢?

申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其服務器用芯片可以媲美英特爾,實際上還是稍有誇張的,但是在超算上申威已經為我們掃清了障礙,完全不懼美國的禁運。《 》

龍芯則與申威不一樣,最初的龍芯1號和2號是面向工控、行業應用和終端應用的小CPU,到了龍芯3號才是面向桌面和服務器的大CPU。儘管龍芯3號已經應用於網絡安全、辦公,但是它主要用在政府、能源、金融、交通、教育、裝備等行業,一般人很少了解到龍芯的性能到底達到了什麼水平。《 》

龍芯在國際上到底能達到什麼水平?

有人評估,如果英特爾是一幢100層的大樓,龍芯就是70層那麼高的樓房!憑心而論,龍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英特爾創立於1968年,AMD創立於1969年,到現在都已經是上50的人了,而龍芯從2001年開始研發,2010年中科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資才正式成立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滿滿計算也才19歲。畢竟芯片這種高科技產品的研發是需要時間積累的,而只要這塊地和技術都具有自主的控制權,加上聰明和勤奮,這塊地上的樹遲早能夠開花結果的。

說了情懷,還是得用產品實力來說話!

龍芯最新通用處理器3A4000/3B4000於2019年12月24日發佈,採用28納米工藝,主頻1.8G-2.0GHz,定點和浮點單核測試分值均超過20分,芯片中的所有功能模塊,包括CPU核心等在內的所有源代碼均自主設計,沒有任何第三方IP技術。

官方表示3A4000性能與AMD相同工藝製程的“挖掘機”相當,而AMD的工程車系列以2011年發佈的推土機”(Bulldozer)架構為基礎,衍生出了打樁機(Piledriver)、壓路機(Steamroller)、挖掘機(Excavator)。AMD28納米的挖掘機有Athlon X4 845,主頻最高達到3.5GHz,而這款CPU與英特爾第四代i5 4440處理器相當。這兩款CPU都有一些年頭了,因而總體來說,龍芯與AMD和英特爾還有相當的差距。

龍芯在國際上到底能達到什麼水平?

不過,龍芯3A4000很快會被最新14nm的5000和6000系列替代,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量產,而採用12nm的產品也在研發當中,相信在摩爾定律接近失效的今天,差距會越來越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