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礎知識》綜合整理十一

1、教師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

2、教育學科知識包括在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中。

3、學生年齡特徵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徵。

4、課的類型一般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5、教師各課三方面工作:鑽研教材、瞭解學生、設計教法。

6、教育過程以認識為基礎,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

7、知識能力誰為主兩種教育論:形成教育論(能力為主)、實質教育論(知識為主)、

8、《學記》中:“學而等”體現循序漸進原則。《學記》中:“不陵節而施”體現循序漸進原則。

9、新型的師生關係——平等、理解、雙向。建立的途徑——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10、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11、1939年,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明確提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

12、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權、班級授課權、分組教學和道爾頓制等。

13、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範不可兼得的情境或問題叫作:道德兩難。

14、班級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常規管理、民主管理、平等管理、和目標管理。

15、古希臘提出問答法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蘇格拉倫。

16、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是班組組織的領導者,又是班組人際關係的:藝術家。

17、發展個性是教育的理想,進行個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質和真諦。

18、教學過程中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材。

19、彼得羅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編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將學習分為兩大類:(反射學習、認知學習)。

20、我國學者將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學習、心智技能的學習和社會生產規範的學習)。

21、新課程從“文本課程”走向“體驗課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與互惠性。

22、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改變過去的那種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

23、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最早探討教育學問題的是前蘇聯克魯普斯卡婭《國民教育與民主制度》,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

24、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認為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屬,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質、性格集體主義思想,“差生”發展。

25、教學方法是師生共同活動方式。

26、新中國第一次學制改革是在1951年。

27、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造成人的片面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分工。

28、最早提出美育一詞的是席勒。

29、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過教育組成部分是在1912年。

30、《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比西方最早的古羅馬的昆體良《論演說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學相長”“及時而教”不陵節而施,“長善而救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禁於未發。

31、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專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大教學論》。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2、、杜威《民本主義與教育》提出:以兒童為中心、做中學。“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長”。

33、新課程的內容選擇:淡化“雙基”,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改變目前課程內容繁、難、多、舊的現象。新課程改革方案明確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低年級綜合,高年級分科)、均衡性(多種類型的課程和多種與現實社會生活及學生自身生活密切聯繫的科目)、選擇性(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三個原則。

34、新課程的結構有了調整:(1)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高中課程設置應體現層次性、多樣性、選擇性。(2)逐步走向課程綜合化。一是學科領域的綜合化;二是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適當減少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佔的比重,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並行的類型結構。

35、新課程的教學策略:(1)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突出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2)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3)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4)實現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合理應用。

36、加涅的學習分類:(1)智慧技能;(2)認知策略;(3)言語信息;(4)動作技能;(5)態度。

37、奧蘇貝爾的學習分類,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可將學習區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的關係,可將學習區分為(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

38、奧蘇貝爾將有意義學習分為:(代表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

39、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0、新課程從“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41、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42、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