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冬: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影視行業的危與機

周小冬: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影視行業的危與機

【 周小冬 ZHOU XIAODONG】
工人,社會人、音樂人、多行業職業經理人、商人、電影人的多重人生歷練,使思想更成熟,理解更深刻,尤其在當下作為一位先鋒電影製片人,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有著獨立的思考及前瞻的預判!
Zhou xiaodong, a worker, a social person, a musician, a multi-industry professional manager, a businessman, and a filmmaker, has experienced multiple life experiences, which has made his thoughts more mature and his understanding more profound. Especially at present, as a pioneer film producer, zhou xiaodong has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forward-looking predi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s!
電影焦點人物— THE SCAM OF THE MOVIE PROFITEER

周小冬: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影視行業的危與機

2019年,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這句話,在坊間流傳,但細細剖析,不乏邏輯。
任何事物都脫離不開週期輪迴,經濟同樣如此。尤其是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進入了資本驅動的物質財富大創造時代,有消費就有生產,有生產,資本就投入活躍。同樣,消費萎縮就會形成生產及資本低迷,引起衰退。
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會帶來財富增量的機會,引領當下的經濟繁榮。世事終有盡頭,當產能過剩、消費萎縮時,在沒有新的技術來創造新的增量財富,世界將進入你死我活的存量時代。
翻開歷史,第一次科技革命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斷檔期,從1825年由工業革命美國英國引發的近20年的歐州經濟危機(當時歐州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戰場)。當第二次科技革命到來,世界又更大範圍的欣欣向榮,持續了近五六十年,繼而又到了斷檔期,直接導致了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並引發了二次世界大戰,從而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同樣,當下正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紅利的消退期,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新能源、5G、區塊鏈、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核聚變等核心技術都還只停留在單點的技術突破,大規模的市場應用還遙遙無期,所以當下不太平是常態。


自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以來,尤其是布魯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美元如脫韁的野馬,帶領世界脫離實體資本進入到金融資本空轉造富的虛擬資本主義道路上來,配合著經濟狂人凱恩斯的貨幣、財政逆週期刺激干預的經濟理論,世界延緩了第三次世界大的經濟危機的到來(2000年的網絡泡沫破滅及2008年的次貸危機己呈現,但通過印鈔及經濟刺激來飲鴆止渴),以求撐到第四次科技革命來稀釋財富。
但最近美聯儲猛掉頭降息、擴表;很多經濟體進入負利率及美國長短期利率收益倒掛等先行指標己透露,經濟己強弩之末,山雨欲來風滿樓!

周小冬: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影視行業的危與機

即然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切皆有輪迴,這一輪大的泡沫出清已成定局,那如何順勢規避風險,最大限度保全家底並逆市飛揚那就要真的需要有宏觀而智慧的頭腦了。
經濟危機,即然有危就有機。以往經驗來看,在經濟危機時反而有一些逆週期行業蓬勃發展,如教育、文娛、高科技、健康、民生行業等等,但這些行業不是保險箱,只是順應了經濟蕭條時的消費及投資心理,也必須得有更強的謀劃及運營能力。
如教育行業,經濟低迷了,焦慮多了,迷茫的時間也多了,人們需要解惑及用知識來化解焦慮,但危機時國家會相對加大經濟管制,尤其教育,醫療,食品等等基礎民生,對於剛性民生需求管控加強,所以學生市場化教育可能會抑制,但成人再教育會增大需求,但性價比及便捷性更優才會有競爭力;高科技行業,上面講過,世界需要第四次科技革命所創造的增量財富來拯救,所以高科技行業肩負著歷史使命,各國舉全國之力來突圍,永遠是資本的香饃饃,但創新風險投入巨大,一般投資人涉足較難;健康行業與教育行業同樣受國家調控影響,基礎保障剛性市場化需求會受管控,但性價比優及便捷性的養生產業會加大需求;民生行業,除了基礎的食品行業受國家管控之外,其它民生行業會迎來消費降級的結構重構,高端需求會抑制,中低端需求會加大,拼多多企業己提前享受了這個紅利,但這個行業競爭最激烈,必須得有規模化或靈活的商業模式,極致壓縮成本或天然低成本運作;文娛行業是典型逆週期行業,它最得益於國家管控及蕭條需求,因為危機中國民的焦慮情緒無處釋放,國家也希望加大提供精神慰籍衍生品。


另外,這次危機會導致國與國之間摩擦加大,尤其中美之間,這樣反倒會加強文娛行業的貿易保護。隨著經濟蕭條時期,大眾的精神慰籍需求也會增加,但文娛範圍較大,下面我著重聊聊中國電影行業在這次調整中的危和機。

周小冬: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影視行業的危與機

電影作為便捷且價格低廉的精神消費產品,在經濟大危機中反而會有逆市發展。電影有著重振文化精神的功能,歷史上美國多次發生的經濟危機,恰恰都是美國電影的繁榮期,電影票房成了經濟反指標。


正如學者王家新所言:“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的調整蕭條時期,人們的物質消費會抑制,而精神消費會膨脹。”人們需要通過娛樂來緩解精神壓力,需要通過對現實的反思與生活方式的反思來調整心態。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巨大的精神慰藉作用,人們需要告訴自己生活還是美好的,越是經濟蕭條的年代,人們越有閒暇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在1929年大蕭條後好萊塢迎來大發展,韓國電影工業在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後噴薄發展,這其中確實不乏國家層面的調控,但也是順應了危機時需求的市場滿足。
然而,最近中國電影市場確是一片蕭瑟,電影人絲毫沒感受到逆週期行業帶來的紅利,很多電影公司紛紛倒閉,僅存活的也舉步維艱,究其原因,一是前幾年資本狂歡帶來的泡沫需要出清;二是絕大多數電影人還沒調整過來逆經濟週期的行業定位及經營策略。
首先,中國影視行業的歷史雖與世界同步,但受國情影響,真正市場化是從2002年為元年,國家充許民營資本進入電影行業,進而在2008年大舉發展建設院線才真正把電影市場激活。
然而,2008年後世界迎來了印錢大狂歡,中國因為外儲結匯印鈔的機制再加上四萬億的刺激,流動性氾濫,再加上中國電影行業的價值窪地效應,從2010年後資本快速進入,併為之瘋狂。但中國電影行業的容量有限,直接導致行業各種生產要素(演員、IP、薪酬、宣傳成本等)飛漲且人心浮躁,所以這兩年潮退之後,把資本虛構出來的進行出清是正常的,並且更有利於行業的發展。

暫時的陣痛是會有的,也讓中國電影人冷靜一下,少一些虛浮的東西,踏踏實實的做電影!
另外,經濟危機時會改變社會各方面的意識形態,所以電影人也要主動適應這一變化,如在作品創作上,要揣摩當下觀眾的情緒訴求。
縱觀電影史,無論被當年的羅斯福總統贊為“微笑天使”的秀蘭・鄧波兒的影片,還是卓別林的小人物喜劇影片,甚至大多數迪斯尼的動畫電影,都是“治癒影片”。電影的造夢和療傷功能在經濟危機中更加出彩,所以,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深入的調研市場、互動市場,推動真正以製片人為中心以銷定產的工業流程上來,可查閱本人以往的文章《周小冬:中國影視行業精英們,以產定銷你夠格嗎》、《周小冬:電影觀眾的消費需求你真懂嗎》等等,因為這次危機會讓資本回歸理性,迴歸實體,更注重投資回報及風險,讓電影人真正理解到院線電影的超快消費品屬性而尊重市場,不是由著性子以產定銷的自嗨。

周小冬: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影視行業的危與機

總之,在這次經濟調整週期中,中國電影行業機遠遠大於危。
一是政策方面,國家會加大文化產業投入,未來GDP佔比將超5%,成為支柱產業。目前,世界各國文化產業總值佔GDP總量的比重不等,美國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歐洲平均在10%~15%之間,韓國高於15%,而我國卻不到2.43%,所以增長空間巨大。
二是這次經濟危機是技術斷檔引起的需求及產能過剩後的存量市場廝殺,會導致國家之間的摩擦加劇,所以電影市場的開放可能會抑制,這樣對本土的電影重大利好。
三是從以往的危機顯現,人們需要打發和慰籍的時間多了,觀影的需求增加,市場會增長。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中國電影現狀最大的癥結在於電影的超快消費品的屬性,所要求的從業者需要具備以銷定產的市場運營能力與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滯後性導致的先行精英固化的市場理念斷層的衝突,直白講,大多數從業者連電影的產品真正屬性及觀眾需求都沒搞懂,一味的追求技術、流量、IP等玩藝,即術的層面。有道無術,術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所以,表為高級,實則裝X,一直在以產定銷的初級市場化階段拼殺,還不如近鄰東亞等國的表現,儘管可以摔包袱給國家審查制度,但終歸浮淺。所以,乘著這次大的經濟調整,倒逼市場和資本,讓中國電影工業快速良性發展反倒是次良機!

周小冬: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影視行業的危與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