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許多軍迷都會問,為啥德軍在二戰期間沒有裝備美蘇那樣的12.7毫米重機槍,一種都用7.92毫米的MG34/42?這個問題首先是一種結束之後協約國方面規定的《凡爾賽條約》不允許德國再次擁有重機槍,因為一戰期間的德軍MG08馬克沁給協約國造成的心理陰影太大了!所以,希特勒上臺之後繞開《條約》研製既可以當輕機槍又可以當重機槍使用的MG32的通用機槍。

但,二戰期間德軍裝備不只有MG34/42這兩款通用機槍,也確實有過10毫米以上的重機槍,只是數量太少不起眼罷了,第一型重機槍就是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在武器庫當中要發現了ZB60大口徑機槍,口徑達到了15毫米,幾乎是德軍通用機槍7.92毫米的2倍,口徑大了之後子彈的威力、射程自然而然的就會增加了很多,不過它的射速與MG34/42相比顯得太慢了,只有460發/分鐘,但大威力子彈彌補了射速低的問題,ZB60機槍與當時的美軍M2和蘇軍“德什卡”12.7毫米重機槍相比,只是口徑大一點而已,並沒有什麼性能優勢,與大名鼎鼎的ZB26輕機槍相比更是名不見經傳。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ZB60槍太重、機械結構複雜,太重不能隨營連分隊徒步行軍,機動性就很差!而機械複雜導致了戰場勤務保障用時太多,零件損耗也大、製造用時更多...這些問題在它製造的時候捷克人就意識到了,所以它的產量很低,被德軍繳獲之後被用於關卡、哨所、據點...等相對固定的陣地使用。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除了ZB60之外,還有德國自己生產MG151(上,口徑15毫米)和MG17重機槍(下,7.92毫米),兩型都是航空機槍,由於MG34/42與美蘇軍隊的12.7毫米重機槍在威力和射程上有不小差距,德軍在沒有研製相同口徑與之對抗的情況下,將航空機槍改造成了陸軍使用的大口徑機槍,雖然MG151重機槍在口徑上超過了美蘇重機槍,但它也和ZB60一樣,槍太重了,並且受子彈大的影響供彈具內裝彈數量也少,非常不利於火力持續性!所以它也只是很少數量裝備德軍,沒起到與美蘇大口徑對抗的目的。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既然是沒有大口徑機槍與美蘇抗衡,德軍就等著捱打嗎?德軍才不會那麼的傻,他們有更大的20毫米口徑機關炮,主要型號有兩種,一個就是圖片上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與瑞士蘇羅通公司共同研製的ST–5型20毫米高炮,這炮通常以三聯裝的形式部署在較固定的陣地上實施防空任務,但它的下面有輪胎可以由車輛拖曳,ST–5單管理論射速達到了500發/分鐘,加上三管可同時發射,火力密度在當時非常高,它配備了防空用的曳光彈、曳光燃燒彈,穿甲彈和穿甲燃燒彈,最大射高3200米、最大平射距離2000,不但可以打擊低空來襲的各種飛機,還能平時消滅輕型裝甲車輛。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南斯拉夫電影《橋》當中最後炸橋的那一段,游擊隊長“老虎”就使用三聯蘇羅通對德軍進行猛烈掃射。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打擊效果還是很明顯,德軍車輛和人員都受了不小的損失。

抗戰前我國從德國進口了約200門該型號的高炮,抗戰期間也確實用穿甲彈打擊過日寇的94式和95式兩型小坦克,德軍裝備該炮的數量不少,一般團級防空連都有十幾門蘇羅通,除防空之外,必要的時候可以平射打擊較為堅固的工事和車輛,但該炮機動能力不好,大多數時間都是固定停放用於防空,並不當做主要火力支援武器。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這個動圖看官們一定很熟悉,是《拯救大兵瑞恩》最後的橋段,“找人小隊”和101師的約一個排的兵力與德軍機械化營對抗,在炸停一輛虎式坦克後,再打算消滅裡面的坦克乘組,誰料想遇到了德軍FLAK–38式20毫米高炮的平射打擊 頓時血肉橫飛...也正是由於它的出現消滅了一大半的美軍,也讓美軍陣地土崩誤解。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FLAK–30/38是德軍二戰期間輕型野戰防空武器,仍然是營團級裝備,整體性能與ST–5相當,這炮有單管型、雙管型和四管型,炮和底架之間是分開的,戰時可以分開這樣射擊會更加的穩定,雙管以上型可以安裝在半履帶車上當自行高炮使用。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炮架分離狀態,FLAK38高炮在二戰期間是性能較好的武器,和瑞士厄利空高炮一樣被廣泛的使用,對地射擊時最大射程為2000米,也配備了:對空曳光彈,曳光燃燒彈和穿甲彈、穿甲燃燒彈。對於野戰防禦工事和輕型車輛打擊能力要超過美蘇的12.7毫米口徑重機槍,二戰當中“東西兩線”都出現過它平射打擊地面目標的場面,它與克虜伯88毫米高炮搭檔,形成了對空/對地打擊的利器。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電影《華沙起義》當中建築物的牆體被很輕易的擊穿了,而且把躲在牆後的小姑娘炸飛,可見在一般野戰和城市攻堅戰中它的打擊能力還是很強悍的,可問題是包括ST–5在內的德軍20毫米高炮,都是防空武器,通常都裝備在營團級作戰單位,往下的連排級作戰單位沒法配置這種武器,因為它們太重了機動能力太差,而德軍在二戰期間車輛的保有量僅是美軍的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更沒那麼多類似“威利斯吉普”的輕型車輛,靠人或者馬匹拖拽也是不現實的...所以,連隊只好使用最大有效射程在800米MG34/42,好在這兩型槍性能優越,部分彌補了與美蘇大口徑機槍對抗當中的劣勢。

總得來說,納粹德國陸軍在二戰火力打擊層次不夠細化,在800米距離內有通用機槍、步槍、衝鋒槍,構成了相對完善的火力組織和打擊層次,但是到了800米之外顯然是力所不及,而美蘇軍隊對德軍裝備情況也是瞭如指掌的,也經常使用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在1000米外壓制德軍通用機槍火力,消滅了德軍的MG34/42機槍後,德軍防禦陣地就會輕易被攻克了。

二戰期間德軍沒有重機槍咋辦?拿炮來硬頂,怒懟!

德軍對M2重機槍的可靠性能和威力,機動型也是讚賞有加的,有機會繳獲後也是為我所用,多了一件射程在800~1500米的武器當然有利於進攻和防禦。

還是戰史專家研究出來的結果說的好,德國這種資源貧乏的國家根本沒有資格發動世界大戰,雖然為了戰爭的需要絞盡腦汁的研製出來幾型劃時代意義的裝備,但是產能低,裝備數量不足,也是不可能打贏世界大戰這樣的純消耗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