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興 :只有真實的生活才可能是穩靠的和快樂的

孫周興 :只有真實的生活才可能是穩靠的和快樂的


▍下文為孫周興教授於2016年,在同濟人文學院的迎新致辭


各位新同學,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今天是一個好日子,原因有幾條:其一,各位是我院建院70週年、復院10週年之際進校的學生,時機特別好,也是我們搬到今天這幢新樓以後迎來的第一批新生。搬入新樓意味著我院的辦學條件改善了,比以前好多了。其二,我院第一次實現了我們設想的招生計劃。今年我們招了96位本科生,101位研究生,其中29位博士生,72位碩士生,基本上實現了我幾年前提出的目標,就是:每年招100名本科生,100名碩士生和博士生。人多總歸是興旺的表現。其三,你們進校才三四天時間,就經歷了兩位校長,原來的校長裴鋼教授剛剛給你們講完話,新校長鍾志華教授就來了。四天兩校長,誰有這麼好的運氣呢?我到同濟工作14年了,也只是經歷了四個校長而已。還有,再過十天八天的,我們學院院長也要換了,本人也要被免掉了,新院長其實已經坐在下面了,是這位年輕有為的葉雋教授。本來我們想在校長更換前把這事辦了,也省得我今天來致詞了,但因為某種外部的技術原因,竟被校長們搶了先。


剛剛我講了今天是個好日子,但我們這個時代卻未必特別讓人放心。我們這個時代差不多是“亂、虛、急”的時代,一個亂哄哄、空洞洞、急吼吼的時代。今年七月我住在德國柏林,22號慕尼黑恐怖襲擊,23號一大早我就收到一位法國老朋友的微信:別在歐洲亂跑了,快點回國賣點小酒自己喝去吧。德國是我一直認為相當安定和安全的國家,但當時一週內發生多起暴力恐怖事件,誰不緊張呀?出門都提心吊膽、東張西望的。其實從去年開始我就感覺不好了,去年二月在從德國到法國的路上,我和太太的錢包全給偷了——你偷就偷,給我們留下一個好嗎?或者,幫幫忙,把證和卡留下好嗎?


中國似乎要好些,但也有一些十分不好的情況。據我所知,今年中國大學新生中,被電信詐騙謀殺的學生不少於三位,這好像是往年不曾有過的。在座各位不錯,沒有上當受騙,當然不用自殺,相信大家也不至於如此脆弱。我自己經常不敢接陌生電話,這幾天有個電話是山東臨沂打來的,老是打,我就是不接,後來心想是革命老區來的電話,不一定是騙子吧?接起來,才知道是給我送快遞的,是印刷廠送來的幾箱新書。快遞公司說:先生幫忙啊,我們的車子繞你們同濟三天了,你就是不接電話。我說我以為你是騙子。——各位看看,這都是什麼狀況?


至於“虛”,我不知道怎麼準確地描述之。總的來說,我們今天的人類生活越來越虛空了,“虛擬與虛無”已經是當下人類生存狀態的基本標識。前兩天女兒問我:啥叫“虛擬時代”呀?我也不知道怎麼確切地跟她說。想了想,最後我說:我們以前沒事幹的時候可以數錢啊,數錢多快樂呀?厚厚一壘,感覺多好,多有質感,但現在我們連這樣的快樂也沒有了——這就是虛擬時代。


還有就是“急”。我想各位都能體會到的。尤其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每個人行色匆匆,弄得都是總理或者老闆似的,急吼吼地說話,急吼吼地辦事。大學應該是最寧靜的場所,現在也成了熱鬧無比的地方。今天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清楚地表明:人類正在加速度地走向一種新狀態,可能是一種非人的狀態。但真要這樣,也不用如此拼命和急色吧?


孫周興 :只有真實的生活才可能是穩靠的和快樂的

孫周興老師在同濟書店與學友們分享《哲學的迷局》


在這樣一個紛亂、虛空和急色的時代裡,人文科學是可以派上用場的。去年的迎新大會我沒有趕上,讓劉日明教授代唸了一下我的迎新祝詞,題目叫《歷史的、批判的與未來的人文科學》。現在網上還可查到的。這是我對人文科學的特性的基本規定。今天我不想重複這種討論,而只想進一步來說說人文科學的好處。我也把它概括為三點:好腦子、好趣味和好表達。以我這種理解,人文科學可以說是“三好學問”。


腦子好不好使,這事情太重要了。據說現在人群中的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是相當高了,而且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就是腦子不好使的人越來越多了,所以我們要在人文學院建設一個心理學系,是專門給人看心病的。當我說人文科學具有歷史感、批判性和未來性時,我是想表明人文科學是一門整體性的學問,把人類的過去、當前和將來都關照到了,把古今中外的文化和思想方式都考慮到了。只有在這樣豐富而多樣的思考基礎上,才可能有好的腦子。腦子不好,是因為偏狹而沒有寬廣的視野、固執而沒有自由的思想、直向而不會轉彎。以前有個搞工程的領導,人蠻好,但到我們院裡,說到哲學和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就指示我們以後要以“汽車社會學”為重點。我當時真想把他趕出去。


其次是好趣味。平常我們像豬一樣活著,平淡而無趣,當然也不錯,也沒什麼問題。技術商業機制的運作更加重了人類日常生活的平均和同質。這時候,強調個體異質性和特殊性的人文科學,卻能為我們的生活增加一點兒亮色和趣味,讓我們感覺到人類文化不一樣的可能性,人類生活中不一樣的意義——這又何樂而不為呢?好趣味難得,越來越難得,幸虧我們還有藝術,還有文學,還有哲學在。


最後是好表達,也就是好好說話和優美寫作的能力,我以為主要也得靠人文科學來培養。在今天這個普遍交往的時代裡,我們經常要感動,也經常需要打動別人。如果一個人既不會感動,也不會打動別人,那麼這個人差不多已經到了自閉和抑鬱的狀態,就有點危險了。但如何感動、被什麼感動,大概是一個趣味問題,而如何打動別人則是一個表達問題。人文科學的學習和訓練,根本上也是一個表達的訓練。


孫周興 :只有真實的生活才可能是穩靠的和快樂的


好了,我已經說太多了。好腦子、好趣味和好表達,是人文科學的意義和好處所在。各位來到人文學院,不論出於什麼動機,都得先來想一想:什麼是人文科學?在今天這樣一個普遍非人文的時代裡為何要學人文學科?以上是我給出的回答,也是我經常願意重複的,可供各位參考。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人文科學有什麼用場,或者無論我們對於人文科學有什麼期待,好的腦子也罷,好的趣味也罷,好的表達也罷,關鍵卻只有一點,就是要追求真實。我這裡故意不說“真理”而說“真實”。“真理”也許太高太大了,因此經常不可接近,也經常走向它的反面。多少虛假和謊言頂著“真理”美名?“真實”卻可以是具體細微的,是時時要在生活的細部來體會和實行的。在今天這個“亂、虛、急”的時代裡,真實尤其難得,也尤其難守。我們常常處於政治和理論的謊言中,我們也常常要面對科技專家們為我們提供的相互矛盾的判斷,今天的專家們一會兒說智能機器人馬上要消滅人類了,一會兒又說人類馬上能克服衰老基因了,就要長生不老了,我們因此經常不明真相,不知所措,倉皇不安,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反思,需要批判,需要重新定位。我想,在這個時代裡,人文科學能夠帶給我們的,正是這樣一種追求真實的精神定力。


追求真實,做一個真實的人,這聽起來容易,其實卻是一個很高的要求了。但不論多難,我們都得為此而努力,因為我想,只有真實的生活才可能是穩靠的生活,也才可能是快樂的生活。


謝謝大家,祝福大家。

2016年9月9日晚記於青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