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雨果說:對於愛情,年是什麼?既是分鐘,又是世紀。說它是分鐘是因為在愛情的甜蜜之中,它像閃電一般瞬息即逝;說它是世紀,是因為它在我們身上建築生命之後的幸福的永生。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中,89歲的姜溪烈和98歲的趙炳萬,用76年的光陰,為愛情做了最好的註解。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劇照

這部由Argus Film 出品的紀錄片電影,於2014 年 11 月 27 日在韓國上映,三週的時間爆冷逆襲同檔期的好萊塢大片《星際穿越》和《法老與眾神》,問鼎票房冠軍,同時也創造了韓國影史上獨立電影突破百萬人次票房的最快紀錄。

2015 年,該片獲得第 6屆韓國年度電影獎最佳獨立電影獎、第21屆美國洛杉磯電影節紀錄片獎、第 20 屆瑞士尼翁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視野獎及第 6 屆 DMZ 韓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觀眾獎,豆瓣評分9.1。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豆瓣評分

該片由陳模瑛執導,以江原道橫城郡山村的自然景色為背景,跟拍記錄了一對經歷了76 年婚姻生活的老夫婦,朝夕相處的最後時光。從2012年9月開拍,到2013年11月,耗時15個月,總計拍攝400個小時,最終成就了這部成功的獨立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95%的內容都是由導演單獨完成拍攝的,而他使用的攝影機還是自己借錢買來的,影片從始至終,只使用了這一臺攝影機。

接下來,本文將從該片的文本表達和內涵、拍攝特點、符號意向三方面,解讀這部很有份量的紀錄片,體會影片的記錄精神和情感表達。


01 相愛,相伴,衰老,死亡:影片的文本表達和人文內涵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以姜溪烈和趙炳萬的真實生活為素材,客觀真實地展現了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情,還有不可抗拒的衰老和必然的死亡,從而激發觀眾的情感反芻與深層次思考,實現終極關懷的目標。

爺爺已經98歲了,奶奶比他小九歲,他們習慣用爺爺奶奶來稱呼對方。

深秋,滿院落葉,爺爺奶奶一起打掃,玩心大起的爺爺抓起落葉往奶奶身上扔,奶奶嘴裡抱怨著,手上卻不留情,也抓起落葉扔到爺爺身上,落葉紛飛,兩個人就像小孩子一般,追逐玩鬧。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劇照

玩夠了,爺爺還會去摘漂亮的黃菊送給奶奶,奶奶很喜歡,說:“花好看,人更好看。”白鬢簪花,即使滿臉都是歲月痕跡,卻覺得眼前人更好看了。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爺爺為奶奶戴的花

《洛麗塔》裡寫到:“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但只要我看她一眼,萬般柔情便湧上心頭。”

影片中,爺爺奶奶之間的愛情,就是這般美好。

他們一起去山上砍柴,爺爺老了,覺得累了,他們就坐在一起聊聊年富力強的那段時光。

奶奶怕黑,爺爺陪她去衛生間,奶奶一再叮囑,要爺爺站在外面等她,千萬不要走開。爺爺就站在門外唱歌給奶奶壯膽。奶奶出來後,對爺爺噓寒問暖,爺爺說:陪著你,一點也不冷。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爺爺唱歌為奶奶壯膽

初雪來臨,他們一起掃雪,打雪仗,堆雪人。奶奶說吃初雪會對聽力有幫助,就喂爺爺吃了好幾口初雪,爺爺說吃了初雪,都能聽到山裡的聲音了呢,奶奶被逗得拍手大笑。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一起堆雪人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一起吃初雪

春天萬物復甦,爺爺想吃山野小菜,奶奶就去摘回來在河邊清洗。爺爺會像小男孩一樣,拿石子丟到奶奶面前的河裡,濺起的水花惹惱了奶奶,她就用小盆子向爺爺潑水,報復他。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一起打水仗

愛情裡應該有的,他們都有:穿情侶韓服,手拉手去集市,一起參加老年大學組織的活動,做對方愛吃的飯菜,一起照顧家裡的兩隻小狗,彼此依偎,相對而眠。

所有這些,既是對爺爺奶奶真實生活的客觀記錄,也是對影片人文精神的文本表達,既表現出兩人深厚感情,也有對衰老的近距離直面。

彎腰摘花時爺爺粗重的呼吸聲;砍柴時吃力的動作;打完雪仗烤火時,蒼老的手部特寫;去集市時蹣跚的腳步等,都在表達著無法避免的衰老。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蒼老的雙手

及至後來,爺爺的病情越來越重,身形愈發消瘦,皮包骨的乾癟感,食不下咽,臥不安寢,精神萎靡,這些都是影片對死亡的人文表達方式。

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對死亡的負向感受,表達不渝摯愛的正向意義:爺爺發病難以入睡,奶奶就坐在一邊守著他;爺爺抓著她的手,一遍遍撫摸她的臉龐;奶奶意識到爺爺將不久於人世,為他收拾各季衣服,叮囑他什麼時候該穿哪一件。

一部優秀的紀錄片,既要有“為什麼而拍”的理性思考,又要考慮到“為誰而拍”的受眾需要,這就決定了它的價值取向必然會帶有人文主義的印記。


02 “大道至簡,大成若缺”:影片的拍攝特點。


達芬奇曾說:“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

導演陳模瑛專業學的是法學,畢業後為了做一名記者,進入放送學院學習導演。從導演助理一步步成為獨立導演。2009年,韓國紀錄片《牛鈴之聲》的成功,對陳模瑛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他立志要創作一部走入國際市場的紀錄片。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導演陳模瑛

姜烈溪奶奶和趙炳萬爺爺的愛情故事,最早是被刊登在新聞畫報上,後來又被KBS電視臺搬上了電視熒幕。但陳模瑛認為,電視上播出的內容拍攝週期很短,如此倉促,使得表達力度遠遠不夠,所以他計劃用一年的時間來進行拍攝。

從素材選擇的角度來說,拉長拍攝時間,使可供選擇的素材更加豐富,從400個小時的素材中,剪輯出近90分鐘的成片,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每個鏡頭的表意效果和精神傳達。

從拍攝構圖和光線色彩來說,整部影片沒有航拍,沒有任何的特效,構圖多采用經典的黃金分割法,以沉穩的推拉運鏡手法進行跟拍。

全片幾乎都是在自然光線下進行拍攝,以夫妻倆的原始生活環境為佈景,既凸顯了紀錄片的紀實特徵,也將夫妻倆樸實自然的相處進行了最客觀的展現。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夜晚自然的光線

從敘事模式上來說,影片沒有宏大的敘事場面和激烈的矛盾衝突,但它又不同於新聞式的冷靜旁觀,也不是素材的單純堆砌,而是用一種“順勢而為”的敘事結構。

從前半部分夫妻倆愉快地相依相伴,到後來爺爺病重,再到最後離世。這種敘事方式使整部影片的節奏平緩自然,隨著主人公的經歷,又有情緒上的遞增,在最後爺爺去世時,達到影片的高潮,也達到情緒感受上的峰頂。

最基礎的拍攝手法和中規中矩的後期處理,沒有嘮嘮叨叨的解說,沒有大段大段煽情的配樂,整部影片給人一種真實、舒緩、貼合生活的直觀感受,可以將觀眾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主人公身上,不會產生脫離感。

影片中對子女因為照顧老人而產生爭吵的片段進行了真實的記錄和保留,沒有為了達到完美而捨棄不足,這樣可以更加貼近實際生活,更容易引起觀眾的認同。

在最簡單的山間小屋,三餐四季中,你看著他們笑,看著他們哭,你知道愛情就在那裡,衰老就在那裡,死亡也在那裡,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03 “意有所指的含蓄”:影片的符號意向。


法國學者麥茨將電影的符號意向分為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兩種功能。

電影符號學中直接意指是指電影元素本身所表示的成分,而含蓄意指則是電影元素被賦予的含義。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中有以下幾種符號意向:

第一是江水。

影片的名字來源於一首古老的韓國民歌《公無渡河歌》,講述的是為了安全丈夫不讓妻子過河,自己過河卻被淹死。而影片中,清石江的一邊是爺爺奶奶的家,另一邊是爺爺的墳冢,這條江水成了他們的生死之隔。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清石江

第二是雪。

影片一開始就是奶奶坐在雪地裡痛哭的畫面,她在雪中送別爺爺,而76年前,爺爺就是在雪中迎娶的她;影片前半部分有爺爺奶奶一起掃雪、打雪仗、堆雪人的歡樂場景,而在影片最後,爺爺的墳冢上也有一個孤獨的小雪人,就像是奶奶陪在爺爺身邊。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爺爺去世,奶奶坐在雪地痛哭

第三是衣服。

爺爺奶奶喜歡穿情侶服,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重大節日;他們一共生了12個孩子,卻失去了6個,奶奶表達思念的唯一方式就是去買6套舒服的內衣褲,在爺爺去世的時候,和爺爺的四季衣服一起燒給他們,還不忘叮囑爺爺,哪件衣服要在什麼時候穿。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情侶裝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情侶裝

第四是狗。

爺爺奶奶養了“恭順”和“小不點”這兩隻小狗,後來小不點死了,奶奶很難過,在那之後沒多久,爺爺開始病重。等到“恭順”產下小奶狗的時候,爺爺的病情也相對穩定了。

從文本表達、拍攝和意向三方面解讀《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恭順產下的小奶狗

除此之外,還有花、雨等空鏡,在起到轉場作用的同時,也有對影片敘事內容的暗指和烘托氣氛的作用。

影片中諸多意向的運用,不僅起到了創設環境,烘托氛圍的作用,還起到使影片文本的表達層層遞進的作用,使影片人文內涵的闡釋更加真實自然,層次豐富,使觀眾感情遞進的過程更加順暢,優化觀眾的觀影體驗,提高對影片的接受度和好感度。


結語:


西班牙哲學家烏納穆諾說:“在愛中,而且是透過愛,我們尋求自身的永存之道。”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就是一部讓人們透過別人的愛情和人生,來審視自己的獨立紀錄片。影片中平淡如水的晚年,相互依託的伴侶,看著滿堂的兒孫,有孝順也有爭吵,就這樣相愛著老去,難捨中分離,既甜蜜又憂傷,既滿足又遺憾。

原來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

親愛的,終有一天,我會跨過那條江,和你相遇,哪怕是死亡,也不能讓我們分離。


80後自由撰稿人,信仰愛,喜歡自由的好姑娘,歷經悲歡離合,仍覺人間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