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時代,更多的是無奈:重讀《人生》,憶青春年少

前言:讓我們重回上世紀八十年代。也許你還年輕,那個時代對你可算遙遠,但對於現在活著的,許多那個時代的人來說,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的人們,只要經歷過那個年代,記憶中都會有著揮之不去的印象。有苦,應該也會有甜。儘管那甜不是真正的甜,而是相比於苦,另外的一種滋味。

路遙去世(1949---1992),似乎轉眼,卻已經將近三十個年頭,這個新中國的同齡人,生前飽嘗磨難,死後其作品幾乎有空前絕後之勢。因為什麼?我想無非是其文字中有著奮鬥精神,正好符合z旋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正能量吧。

有人認為,偉大的文學,應該產生於適宜它產生的時代裡。如果認為,路遙的作品可以算作偉大的文學,可是,他的那個時代,能夠算是適宜產生那樣的文學嗎?也許正是。

無疑,能夠觸動人心靈的作品,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至於是否偉大,恐怕只能交給時間去評判。而不同的時代,恐怕會有不同的評判標準。

我曾經多次思考過人生這篇小說,今天想再談點自己的看法。

艱難時代,更多的是無奈:重讀《人生》,憶青春年少

一.八十年代的青年

機緣湊巧,我訂了那一年的《收穫》雜誌,不僅是這雜誌,我還訂有《青年文學》。於是,發表不久,我便很快讀到了那篇《人生》的小說。實在地說,那時我對這個作者的名字很陌生,對他並不瞭解,不知道他是何方神聖,更不知道他的年齡。

艱難時代,更多的是無奈:重讀《人生》,憶青春年少

那個年代,對於作家,只要能發表文字的人,人們都有著崇高的敬意,佩服+羨慕,覺得他們頭上有著一層光環,真的認為他們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儘管那時候我的年齡不大,16歲,剛剛走出校門,而且也是農村人,正好與小說中的人物,高加林,處於相同的處境,沒有考上大學,或者說,沒有走出農門。因為那個時候讀高中,無論考上什麼學校,鄉下孩子都可以說是脫離了農門,就是說從此以後離開了農村。否則,哪裡來,還是得回到哪裡。於是,沒有考上任何學校的高加林,只能回到他的窮山村。我也只能回到我那時常稱作窮鄉僻壤的家裡。

起初的歸家,真有點讓人抬不起頭來。回家不久,我就改寫了廉頗的那首詞,用毛筆寫好,貼在自己房間的床頭。後面兩句是:少年落第,尚能奮起?想能以此鼓舞自己,激勵自己,鞭策自己。

作為農家子弟,既然讀書沒有找到出路,儘管心中很失落,其實我的幾個班同級的所有同學,都沒有考上任何學校,心裡也沒有什麼不平衡。回家幾天後,我就開始了田間勞作。如我的父母那樣,每天吃過了早飯,我也會戴一頂草帽,有時候是扛著鋤頭,有時候是擔著堆肥,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的生活。

但我從小就是一個好幻想的人,也喜歡讀書,當然,那些書籍是課外書籍。因此對很多作家都比較熟悉。而那個時代,正是知青文學大放光彩之時,傷痕文學也很流行,但傷痕文學更多的是城裡年輕人的憂傷,而知青文學,則反映的是城裡的那些初中高中的年輕人,去到農村的生活。收穫雜誌上,幾乎每期都會發表這類文字。我讀過幾篇王安憶的短篇和長篇小說。長篇印象最深的是《六九屆初中生》,短篇的很多名字都忘記了。我並且知道她是作家茹誌鵑的女兒,而茹誌鵑似乎是《收穫》的編輯,茹誌鵑有過一篇小說在那本《重放的鮮花》小說集中,我也讀過。而這期的雜誌上便有王安憶的一篇小說。

艱難時代,更多的是無奈:重讀《人生》,憶青春年少

所以雖然我年少,卻對文壇並不陌生,而且對那些知青小說作家特別熟悉,也很愛看他們的作品。像葉辛,梁曉聲,王安憶,史鐵生等等,那時候已經可算是大名鼎鼎。之所以說這些,我是想證明路遙這個名字對於我實在是不熟悉,幾乎是沒見過。

當讀過《人生》,甚至很長時間我都有一種錯覺,以為路遙是我的同齡人,否則怎麼可以寫出這種文字。當然我後來知道他做過教師,對年輕人比較瞭解,但那時我確實認為路遙是我的同齡人呢。

儘管每天白天要在地裡勞作,但夜晚是屬於我的。收工回到家裡,我總是呆在房間,天黑了,便點亮油燈。在燈光下,放飛自己的心,去到讀的書將我帶到的遠方。我是那種清高的人,幾乎極少與村裡的人來往,總覺得沒有時間浪費。雖然父母也認為我不再在學校讀書,就應該把心放在眼前,回到現實中,應該關心每天該幹什麼,而再讀書,顯然會浪費燈油錢。但我任憑大人嘲諷,村裡人異樣的眼光,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總做著為理想而奮鬥的夢。

實在地說,那時在學校時,我曾經給青年文學投過稿,現在想來,仍覺得是不知天高地厚。那是一首十四行的詩。如今我仍記得那開頭的幾句:

胸膛中火山般的激情

能燃燒在大地的何處

理想中最遼遠的夢境

何時抵達命定的彼岸

……

當然是稚氣之作,想不到編輯原稿奉還,有過幾行字用筆又塗抹了,我想編輯應該是本想說點什麼,大約又認為不值得說,於是又塗掉了吧,我僅僅只是收到一紙油印的退稿信。

也許扯得有點遠了,但這卻是我從前真實的生活,也是那個時代走出校門,很多有夢想的人的寫照吧。

二.關於《人生》

我想,現在的許多人,應該都讀過這篇小說,因為《平凡的世界》的電視劇實在是廣為人知,太吸引人了。其實平凡的世界那時出版並不容易,經過了幾個編輯的手,也沒有全部在巜花城》雜誌發表。當然這又有點跑題,還是說人生吧。

艱難時代,更多的是無奈:重讀《人生》,憶青春年少

當我從郵遞員的手中,接過這本雜誌,儘管人生在雜誌中排在最前面,我卻最開始讀的並不是這篇,而是後面何士光的一篇草青青。因為我已讀過何士光的幾篇小說,算是對他比較瞭解,覺得他的文字清新脫俗,娓娓道來,充滿著詩情畫意。既然那時我的身份已經是農民,也就只能是在空閒讀書了。記得人生我是在收到雜誌幾天後才看的,當然讀後便感到了震撼,甚至認為就是寫的我,儘管高加林的經歷並沒有多少與我相同,但所有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都可以感同身受!而那個年代,很少見到這類反映現實的作品。

艱難時代,更多的是無奈:重讀《人生》,憶青春年少

甚至讀過小說,我還產生過可笑的衝動,想要寫一封信對作者表示感謝,認為他寫出了我們時代的心聲。當然也只不過在心中有這想法,並沒有真正去做。記得很快這小說就拍成電影,更是引起了轟動。

艱難時代,更多的是無奈:重讀《人生》,憶青春年少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城市與農村,有著巨大的差別。農村人看待那些吃商品糧的人,簡直如同仰望星辰,似乎永遠遙不可及。儘管很多的小鎮,也就散佈在農村中,可對於他們的戶口,實在是羨慕嫉妒恨,真覺得那些人就是命好!他們用不著像農村人那樣風吹雨淋,每個月都會拿工資,這個月完了下個月又會有,似乎根本上不用操任何心。真想什麼時候自己也能過上那樣的生活!

翻動著泛黃的書頁,記憶中又氾濫開過去的歲月。日月如梭,歲月如歌,我彷彿又見到那個在學校被人頂替的高加林,落魄地在家裡無所適從。書中有過這樣的文字:命運如果讓他當農民,他也許會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輩子,正是因為不能再當老師,心有不甘,卻又無法改變,力不從心才讓人悲從中來。你有再大的本事,卻沒有施展的舞臺,也沒有用武之地,而且是不服也得服。其實

人生是一曲悲歌,卻被很多人認為受到了鼓舞。

從小說中描述的高加林學生時代,可以看出,那時想要考上大學是多麼困難。高加林讀書的學校是縣城中學,他在班上是學習委員,成績當然不會很差,還有那個班長黃亞萍,他們最後都沒有能走進高等學府,而且是整個班沒有一人能考上大學,可見那時的大學是多麼難考了。

艱難時代,更多的是無奈:重讀《人生》,憶青春年少

當然這並不是小說的重點,該小說講述的是愛情故事,有著悲歡離合,其實更多的是無奈。小人物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雖然你有才華,卻沒機會去施展,也就只能聽憑命運的擺佈。後來因為叔叔的關係,高加林又去到縣城,過上了風光的生活,卻拋棄了鄉下女子巧珍,愛上了同學亞萍。如果沒有遭到人舉報,高加林與黃亞萍原本是可以幸福快樂地結婚生子,度過美好人生。誰知會又一次失去工作,不得不回到家鄉。他們在一起的基礎不存在了,也就只能勞燕分飛。但那些感情糾紛並不是我關心和感興趣的事情。

人生之後,現實是中國改革開放,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漸漸地人們開始過上了好日子。

三.致敬路遙

路遙在獲得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發言:我們的責任不是為自己或少數人寫作,而是應該全心全意全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我國各民族勞動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壯麗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作家藝術家。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常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歷史進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

這是路遙說過的話,他也用作品證明了。他還說過:希望將自己的心靈與人世間無數的人溝通。是的,他通過自己的文字,直達人心,寫出了人們的心聲,觸動了人們的靈魂,讓普通的大眾,覺得他實在配得上偉大的作家!

路遙是因為《人生》,才名噪一時,廣為人知。在此之前,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至於後來的《平凡的世界》,更是讓其聲名遠播。假如不是因為其英年早逝,如果他能得到諾獎,一定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更不會有人認為什麼德不配位,而只會讓人覺得實至名歸。因為他的作品是現實的寫照,反映的是人民的心聲。

42歲,應該是人生中年富力強的黃金年齡,對於作家,應該正好是收穫期,可以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卻由於貧病,這個當代深受人們敬佩的作家,不幸離開了人世,實在讓人惋惜。此時距其創作《人生》,正好十年,而《平凡的世界》,也獲得茅盾文學獎不久。

艱難時代,更多的是無奈:重讀《人生》,憶青春年少

結束語

去年路遙的祭日,我寫下了下面的文字:

我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本沒有資格在今天提起你的名字,卻因為始終熱愛你,忍不住還是說點什麼。

作為一個自認為的讀書人,你的作品,至少大部分我都讀過。以你的年齡,實在可算是我的前輩,你大我一十六歲,不是我同時代的人,你的文字,卻與我的年齡相關,甚至讓我誤以為你是我的同齡人。也可以說你的作品是與時俱進,反映著時代的心聲。正是如此,你才會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吧。

當你發表《人生》的時候,正好是我走出校門之時。儘管你的作品中描寫的是黃土高坡,我的家鄉則是平原湖泊,但人們的心靈是相通的。所以我把你小說中的主人公當作是我自己,他的經歷讓我感同身受,內心產生了巨大的震撼。

作品中最大的關注就是城鄉差別,身處農村的我,真覺得自己的人生充滿著屈辱,多麼想自己也能成為城市人,但知道,那就是做夢。

是的,那個時代的農村人,對城市充滿著嚮往,卻又感到天塹難越。我可算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從來就有著自信,無論身處何方,總是難忘夢想。但如今,年過半百後,早已把夢想當作虛榮,早已坦然面對現實。

只是,有時想到你,覺得你那麼早結束生命,對於你,應該算是某種解脫。我不迷信卻相信天命,天命難違,我認為上天早為人們安排好了該走的路,可以走的路,既然你活著時那麼艱難,還有什麼必要再活在這個世上?

你曾經有過榮耀,卻並沒有讓你在世時輝煌,更沒有改變你的生活。可以說你是在貧病中離開人世,真不知道你生命的最後可有眷念?

你為這世界創造過經典,而且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湮滅,可以說你的作品深入人心,活在人們的心中。

將近三十年過去,還有那麼多人記得你,說明你的作品可算是偉大的作品,寫出偉大的作品的人,當然也可算是偉大的作家!無論別人怎麼看你,在我的心裡,你始終是偉大的作家。

今天,我寫下這樣的文字,向你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