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生院士:“我一輩子都在這裡,60年沒有離開過”

寧津生院士:“我一輩子都在這裡,60年沒有離開過”

【追思】

  春到江城,武漢大學的櫻花盛放,寧津生院士卻再也看不到了。3月15日,8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從輾轉求學,到紮根三尺講壇;從青年教師,到大學校長,再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六十餘年的測繪科教生涯裡,寧津生不但自己走南闖北測天繪地,更是躬耕杏壇培育經天緯地之人。

為祖國河山精準畫像

  “我一輩子都在這裡,60年沒有離開過。”2016年,恰值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建立60週年,寧津生講述了他的測繪人生。

  1932年,德國人在上海同濟大學辦測量專業時,他那年剛好出生;1956年,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前身)成立,從同濟大學畢業的他,成為武測最年輕的一批助教,從此定根珞珈山麓。

  國家建設,測繪先行。新中國百廢待舉之時,測繪人才奇缺。

  因為擔任翻譯的緣故,寧津生早早接觸到了蘇聯專家布洛瓦爾地球重力場理論。後來蘇聯專家撤離,他便走上了地球重力場的研究之路。1959年,寧津生完善了當時由蘇聯為我國設計的天文重力水準佈設方案,部分成果還被收入修訂後的《天文重力水準測量細則》。

  大地原點,是國家地理座標——經緯度的起算點和基準點。它的確定,對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國家啟動確定我國大地原點的工作。寧津生帶領團隊奔赴武漢、鄭州等地,實地考察地形、地質等。他率先開展了“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為確定我國大地水準面、我國大地原點及橢球定位所需要的垂線偏差、大地水準面差距等數據提供了一種新方法。最終,我國的大地原點被確定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北流村。

  爾後,寧津生重點研究全球重力場的逼近理論,建立了我國當時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近十餘年他又傾注心血於中國測繪科技的升級換代。

  與祖國同呼吸,為人民做學問。寧津生先後榮獲2004年度和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也就是現在的武漢大學測繪學科,一直保持著與全國各測繪生產單位、科研單位的緊密合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說。

躬耕杏壇育人才

  無論是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後併入武漢大學)校長,還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始終站在教學工作第一線。他曾說,自己首先是一個教師,然後才是校長。

  1996年,寧津生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門課”,得到了劉經南、李德仁、張祖勳、陳俊勇幾位院士的積極響應。1997年,這門由五位院士共同講授的“測繪學概論”正式開課。

  作為測繪學泰斗,對測繪學知識瞭然於胸的寧津生,仍舊堅持每次課前都認真備課。他認為,科技日新月異,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技術方法,很可能不久後就被淘汰,要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寧津生“測繪學概論”的書稿,從手寫稿到打印稿,前後共經歷了數十遍修改。

  2017年8月10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六院士同上一門課》。在這一堂“最奢侈的基礎課”上,院士們以身示範,用家國情懷引領學生,用大師風範感召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了價值引領和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測繪學概論”榮獲2017年度“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

  “二十多年來,寧院士帶領我們不斷調整教學內容,更新教材,建設慕課。多次帶著我們封閉討論和修改教材,這些都歷歷在目。”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龔健雅,1997年在這門課開始時就參與授課。彼時的他,既不是長江學者,更不是院士,寧津生讓他挑起地理信息系統部分講解重擔。

  上課不點名、不簽到,但教室卻座無虛席,走道也擠得滿滿當當。“這門課最初是為了挽留想轉專業的學生。”寧津生曾說。看到越來越多的學子瞭解測繪、愛上測繪,寧津生帶領團隊又將“測繪學概論”推上慕課平臺。2018年12月,86歲的寧津生還親自作為答辯人參加學校慕課項目考核會。

  “地球重力場,天地大舞臺。滿腹經綸,國之棟樑。一生相許,矢志不渝。”2016年10月,寧津生當選第二屆“感動測繪人物”。組委會稱讚他,與地球情未了,更與講壇愛永續。

  就像寧津生在武大星湖旁題字的“經緯石”將長存一樣,他領銜的“測繪學概論”課程,他開拓發展的測繪事業,必將繼續生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