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過去了,我在追悼什麼呢

事情已經過去挺久了。

我想,就讓它這麼過去吧,就像退役後的鄧肯與吉諾比利,像許多退役後的球星,間或在媒體上看到他們又參加了些什麼活動,到了哪些地方,又白了幾根頭髮。

我的高中歲月,深處華北地區的小小縣城,學校裡的任務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一天有24個小時,除開睡覺之外,學校提倡拿出所有的時間去學習,六點鐘起床跑早操時,學習好的人們會攥在手裡一個小小的筆記本,列隊時間拿出來看一看。因為你不努力的話,是無法在這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役中存活下來的,尤其是在這片競爭激烈的土地上。

順理成章,我們成為了爭奪戰中的失敗者,沒有失敗的辛酸與不甘,有的只是坦然接受,努力的人得到了他們應得的,不努力的人也得到了他們應得的。我們得到了失敗,一場足以改變整個人生的失敗。後來,又想起這段美好的歲月時,那些下課後第一個跑到食堂吃飯的人,操場列隊時手裡拿著筆記本的人,他們都比我要更明白所謂曼巴精神,所謂堅持不懈。

幸運的是,我的學校是一個及其熱愛籃球的學校,每天下午的兩節自習課後到晚自習上課前,球場會擠滿一波又一波的人,操場簡陋,沒有圍欄沒有看臺,更沒有室內球館,一條路從學校後門深入校園,一旁是學生們讀書學習的教學樓,一旁是青春洋溢的籃球場,每一邊都栽種著一排成蔭的柳樹,長長的柳枝有的快垂到了地面,夏天陽光正好時,樹蔭下便成為了休息和觀賽的最好區域。

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半場的對抗,趕上兩撥實力強勁的人在一起爭鬥時,那塊半場往往會圍上數層的觀眾,深秋和開春那些不冷不熱的傍晚,人們已經褪去或還沒穿上厚重的棉衣,快落山的太陽總會留半個在天上為打球的人們點亮一盞光線最合適的燈。籃球接地砸出的砰砰聲,鞋子與洋灰地面摩擦的尖叫聲,穿網而過的,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不間斷地會傳出幾聲牛逼,圍觀的學生或老師們不由自主的鼓掌,球場上的人們認真且放鬆,沒人會為雞毛蒜皮的犯規而爭鬥,那是新手們才在意的事情。

有一個學期,教室在教學樓的一層,出了門就是球場,晚自習下課的十分鐘裡我們會跑到球場上投幾個籃,在預備鈴響起的那一刻把球丟給反應最慢的那個人匆匆跑回教室,而最後的人往往是接到球再投個籃才會飛快的往教室飛奔。

自習課偷溜出去打球也有翻車的時侯,記得學校裡週日的這一天是沒有安排班級上體育課的,我們一行三人抱著球溜到球場,雖然發現環境有些詭異,但還是決定每人在罰球線外投進一百個球再回教室。沒投幾個,眼尖的人發現年級主任出現在視野裡,我們決定開溜,事情的結尾以我們在主任辦公室門口站崗為結束,我對進球數印象深刻,我投進了八個,他們兩人分別是八個和九個。

時光飛逝,後來,我到過大城市裡鋪著木地板的室內球館,經歷過大學校園裡鋪滿塑膠地面的整潔球場。但細想想,這些都不足以與那塊露天的洋灰地相匹配。

我還沒有感受過山呼海嘯的比賽現場,記憶中最美麗的關於籃球的畫面,就讓他定格在那些年輕的,還擁有著未來的畫面裡吧。

那時,紙媒還沒有沒落,同學的桌鬥裡很容易就能翻出哲思意林讀者,學校裡有一個小小書店,漫天的學習資料和五年高考中會夾雜著幾本《灌籃》雜誌,雜誌裡邊會夾著一張海報,我曾得到過一張24號,斜著貼在我床鋪邊的牆上。


一個月過去了,我在追悼什麼呢

QQ相冊裡保留下來的一張照片


那期我印象很深刻,整整兩頁都是他跟腱斷裂的恢復過程,穿著一件印著logo的紫色背心,及其好看。

再後來,4G開始普及了,偷偷看文字直播的日子也變成了偷偷看視頻直播,當然,流量珍貴,我只記得用同桌剛買的4G手機看過一場總決賽,那個時候辦4G卡會贈好多流量。

那個年紀總嚮往著自由,卻不知道某種意義上,那時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曾經形影不離的人已經散落天涯,在不同的角落品味過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知曉這個消息時,我相信他們也是無比難過的,雖然我們未溝通過,雖然我未曾在朋友圈裡發現他們表達情緒。

我們無力去改變以及宣揚什麼。

我們不再擁有年輕了,而他將永遠年輕。


做一個讓人靜心閱讀的閱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