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原來一部電影可以讓你感覺這麼累!


有多累,我現在已經放棄梳理文章結構了,想躺平打字,真的太累了!


​一共看了兩遍,第二遍的時候,仍然有種自虐的感覺。


為什麼要逼自己、逼別人到這種地步?


我說的就是這部電影,《爆裂鼓手》。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爆裂鼓手》電影海報


看片期間,很多想法在腦海中翻滾。


先是想起了小學自然課老師。


作為一名自然老師,她的作風卻讓大家感覺極不自然,絕不亞於弗萊徹的懟人風格。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每次課前例行檢查,下令沒帶課本的同學起立,然後開始了她經典式的羞辱、謾罵,侮辱指數一路飈上限制級。


汗毛都被她鋒利的目光,秒幹了。


不就是沒帶書嘛,感覺跟沒穿衣服一樣羞恥,整節課就那麼站著,面紅耳赤。


所以每當自然課來襲,大家都上緊了發條。


如果那時有智能手機,我一定把自然課做到備忘錄裡,三個感嘆號標紅,提前一天提醒,一小時,十分鐘,鈴聲循環播放。


很多人會跟我一樣,然後班級裡將此起彼伏,鬧鈴四起。


沒帶書的同學,趕緊去隔壁班聯絡感情,借一本“保命”回來。


這是我對自然老師的唯一印象,至於教得好不好,教過什麼,早被嚇沒了。


所以當弗萊徹說天才不會被罵跑時,我深表懷疑,雖然我不是天才,但必須替天才抗議。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讀了教育學後,我對這個問題有了系統性思考。


嚴師能不能逼出高徒?


這得分兩種情況。


學生如果是菜鳥,在學習漫漫長路的開端,一步沒邁開半步徘徊。


作為老師,要像弗萊徹那麼張口法克,閉口法克的話,學生不僅信心大受打擊,很可能會被嚇尿。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鼓勵,鼓勵,再鼓勵。


哪怕對方差勁得突破了人類極限,只要他願意嘗試,就算得分。


這時候就是所謂的“good-job time”,真誠違心地誇讚吧,一定要讓學生相信,他能做到。


讀書時,我特別喜愛的一位教授是這麼做的。


第一學期上他的課,我那些小論文隨隨便便就得A或A+,非常懵逼。


我以為老師閉著鼻子給我打的分數,因為那些論文,真的跟屎一樣香。


但被麻痺了一段時間後,我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優秀”,繼續寫著屎一樣的論文,並且感覺非常良好。


我的自信心膨脹起來了,教授開始“收拾”我了。


第二學期開始,每次交上去論文,回來都是標準的B-。


What?


一開始根本沒有心理準備,還沉醉在自己虛無的勝利中,而且為了讓“虛無”持續下去,不得不拿回來改。


這時教授會笑眯眯地跟我說,這裡不行,那裡不行,總之一堆問題,返工好幾回,分數才勉強回到A的位置。


跟弗萊徹有什麼區別?


簡直如出一轍,只不過弗萊徹是魔鬼,而我的教授是天使中的魔鬼。


電影中,弗萊徹一開始在做什麼,他剛出場時還沒那麼嚇人對嗎,通過給安德魯放水,使他成為替補鼓手。


準備試奏前,找安德魯談話,希望他對自己有信心。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然後一秒變臉,開啟了機關槍模式,把安德魯罵得狗血淋頭。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看看這位指揮老師,他早有準備,幾乎是刻意為之——


先給你一塊糖,讓你嚐點甜頭,然後再把你揍得半死,看你自己能不能爬起來。


這裡,安德魯完成了一次飛躍,那就是從菜鳥到專家。


弗萊徹把小胖子踢出樂團,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就因為小胖子聽不出自己有沒有走音?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一個人對於自己做得夠不夠好,全憑外界評判,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時,他就仍然是一隻菜鳥,受他人的影響和左右,而無法成為真正的專家。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而弗萊徹不要這樣的菜鳥,他需要真正的樂手。


於是輪到安德魯,一樣的問題,弗萊徹用一個個耳光向安德魯確認,他能不能成為頂尖鼓手,他具不具備這樣的自我認知和信念。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回到之前弗萊徹和顏悅色的那段談話——


You’re here for a reason.


你必須很確定這點。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我這麼說並不是支持弗萊徹的做法,從教師角度來講,他這麼體罰、虐待,會給學生幼小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而作為權威,他天然具備這樣的實力,因為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屈尊於權威,接受權威的評價和懲罰。


參考我之前說的自然老師,體罰、惡語相向沒有一點好處。


大家即便為了逃避懲罰而努力向上,這樣的負性強化,也不會使人產生由衷的熱愛與激情。


而且在學習生涯中,我們基本都是“菜鳥”水平,脆弱易碎,需要激勵和呵護。


哪怕是建設性意見,也得溫和加工,批評外面裹一層蜜糖,就像我的教授,總是甜甜地笑。


再回到我想說明的問題上來,嚴師是不是出高徒。


對於一個專家級別的學生來說,是完全成立的。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當你是專家時 ,你需要專家中的專家“雞蛋裡挑骨頭”,幫你注意到自己的盲區,從而使你的業務水平更加精進。


到那時,你已經不再需要從別人的欣賞中尋找存在感了。


因為這份篤定,即便偶爾的自我懷疑,也不會摧毀一個人堅定的信念。


當安德魯鼓打得越來越好時,他擁有了自己的判斷力,開始和弗萊徹正面抗衡,兩人進入互撕模式。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但此時,弗萊徹還沒把安德魯放在眼裡。


弗萊徹有很高的審美標準,安德魯仍然在他的審美之下,所謂的看不上眼。


所以他的語言、神態中沒有尊重,只有鄙視和惡毒的詛咒,每一次交鋒都是赤裸裸的“你不配”。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直到最後的音樂會,在安德魯極力抗爭下,打鼓飛越過極限的一瞬間,弗萊徹與安德魯才終於產生共鳴。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那一刻,兩人的精神世界合二為一。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當然,這部電影不是在簡單地描述這種畸形的師徒關係,一個施虐,一個受虐,最終達到勢均力敵的狀態,而是它引出一個話題——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從電影中取樣,來看看有哪些形態。


先是家庭聚會的場景。


安德魯雖然在頂尖的學校樂團,已經算得上一位牛逼鼓手了,可是家人卻不以為然。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家人更樂意聽安德魯表兄弟們的近況。


他們在學校打橄欖球,只是丙級球隊而已,從專業度上講,跟安德魯天差地別,但那又如何,大家喜歡橄欖球而不是爵士鼓。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就像大多數人喜歡流行音樂,而聽不懂古典樂一樣。


凡是學過音樂的人,哪怕有一點音樂知識可能都會知道,音樂圈的鄙視鏈是什麼樣的。


玩兒古典的鄙視玩兒爵士的,爵士鄙視搖滾,搖滾鄙視民謠,民謠鄙視電音,電音鄙視流行,流行鄙視說唱。


最後說唱很生氣——


我們是underground,哼,鄙視你們所有人!


所以高傲的安德魯,言辭淡定,卻忍不住鄙視在座的親戚,那潛臺詞就是:你們懂啥!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這些啥都不懂的人就是大眾,是消費者,是為藝術買單的人,而他們大部分,既不關心安德魯在玩兒什麼,也不懂如何品鑑。


安德魯走在一條人跡罕至的路上,能欣賞他的人,就那麼一小撮。


而他爭強好勝的本性,在這個圈子裡,使自己半個朋友都沒有,這樣不夠,還要把好不容易才交到的女朋友,也給流放了。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人生的目的,收窄到這個地步,不拼命打鼓,不瘋魔,他都找不到存在於世的其它意義。


他還能幹什麼?


在這個社會里,他幾乎沒有其它落腳點。


就像投資界人士常說: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不然一旦崩盤身家性命全賠上了。


安德魯不就是這樣嗎?


弗萊徹欣賞的那位學生不就這樣作死了麼?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這些人顧不上惜命,練功練到走火入魔的時候,已經沒辦法回頭了。


我為什麼開頭會說“累”呢!


這樣的人生,有很多高潮,但是激情燃燒得太快,好像釋放完了,肉身就如一具軀殼,再無他用。


所以我特別喜歡詹青雲說過的一句話,“對待人生的態度就是:先躺平,再努努力。”


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有力氣就加速跑,跑不快慢點來,走不動站一會兒,站累了那就躺下來休息休息吧,多大點事!


生命自有他的節奏,不要強行去破壞,等休息好了就又滿血復活了,急這一時幹嘛?


硬把自己逼成天才,其實命運早暗中標好了價碼。


而且還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人生不應只有一個目的。


電影裡有個角色我很喜歡,特別自然、淡定。


他就是最後加入樂團的鼓手,康奈利。


談談情,說說愛,交交朋友,練練鼓,弗萊徹的話,就當雷聲大雨點小,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完事,該幹嘛幹嘛。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被老師逼出天賦,被自己逼成天才,人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嗎?


人生如果比喻成一片樹林的話,成材了砍一波蓋房子,養一波樹苗待長成。


等再有樹木成材時,再建小橋流水,如此循環。


而不是迅速地把樹林砍伐一空,一時繁榮興旺,結果很快荒漠化了,連樹都沒法種。


我們不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保護地球家園麼,難道人生不一樣嗎?


激越地彈琴可以,卻不要總是把琴絃繃斷。


激動地打鼓也好,但不至於將鼓捶破,練到血肉模糊。


人生可以奮發圖強,但也要量力而為,因為漫漫長路,不在這一時勝負。


這就是我看完電影后的一點點感想,雖然比平時寫得還要多。


最後我也用句時髦話結尾——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喜歡就點“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