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戰爭往大了說是一個集團性質的犯罪,往小了說是每個參與戰爭的人的犯罪。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分,因為很多戰爭中犯下罪行的人,為自己的行為開脫的時候,都會說這是一場有組織的屠殺,而自己當時只是奉命行事而已,只能算是過失殺人,而非故意殺人等等。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每一個妄圖逃避過去的人,都慣用這種方式為自己洗清嫌疑,這也是最被廣大人民群眾詬病的辯解。但是,時間是前行的,人們最終是會老去的,當曾經的戰犯們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是會遭受心靈的叩問的,在人們對於過去越來越清楚的今天,妄圖以這種方式逃避罪責是會受到更深的譴責的。對於參與了戰爭並在期間有過屠殺行為的人,他們最需要做的就是承認自己當時的行徑,然後反思整個戰爭的罪責。只有這樣,才會重新贏得民眾的尊重,而任何妄圖用各種說辭為自己辯護的人,最終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正義遲早會來到。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期間犯下罪行的德國軍官,在戰後被死者家屬起訴不成,最終,家屬在幾十年後成功復仇的故事。因為這件事情,這個家屬站在了被告席,此時,德國的法律與人類的道義面臨著考驗。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科林尼案》中,一位初出茅廬的年輕的律師受命調查一起謀殺案,這本來是一件證據確鑿的案件,但是年輕人接手後,卻發現案件中隱藏著一個秘密。死者一直以來對年輕人有著養育之恩。而在他老去以後,卻被另一個老頭槍殺。被告席上的老頭總是沉默不語,而年輕人本來不想接手,最終被迫想要快一些結束,但是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隨著調查的深入,年輕人慢慢的靠近事情的真相,而與此同時,真相卻在一點點的摧毀年輕人的信念以及死者之前在他心中的地位。本來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在年輕人心中地位高大。但是當證據全部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卻不得不接受這個老人曾經是二戰的黨衛軍劊子手這個事實。面對著法律和道義,他該如何抉擇?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從1970年的華沙之跪開始,德國在全世界的形象有了改觀,之前他們的形象一直籠罩在希特勒的納粹陰雲之下,而那一跪對於時任德國總理的維利勃蘭特來說是一種羞辱,一個大國的總理公開下跪這並不是一件傳統意義上的好的事情,但是對整個德國,對於那些曾經在二戰期間被納粹法西斯踐踏過的猶太人來說,這一跪就意味著德國承認自己曾經的犯罪事實了。所以難得可貴。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為什麼這個事件意義如此重大,究其原因,也就是本片的核心轉折點,1968年10月1日,德國通過了一條極不起眼的《行政犯罪法的實施法》,它改變了追究刑事責任的失效期。這條法律看似無足輕重,以至於當時聯邦議會都沒有對它進行過哪怕一次討論,似乎沒有任何一位聯邦議員理解這條法律的意思,也沒有一個人發覺它將改寫歷史。而事實是,它使納粹戰犯在戰後得到了輕判,有些戰犯甚至沒有得到任何判決,完全逃脫了罪責。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這是本片的核心內容,也是本片的主要爭議點所在。作為律師的男主究竟應該為了正義,還是應該遵循當時的法律。再往上追溯,本片屬於冷戰曾經的遺留問題,當時德國一分為二後,民主德國對於曾經的戰犯們實施了一個正常戰勝國的審判,而作為與東德意識形態相抗衡的西德,自然不會照著東德的做法繼續,因此,在西德的統治下,那些戰犯們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審判,甚至其中的很多人都被國家重新啟用,這也是本片的矛盾所在。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年輕律師在查閱了資料後發現,曾經的六十年代早已經終結了審判戰犯的行為,而正是這種終結,讓片中的那些受害者家屬們無法接受,因此,悲劇才會產生。而此後的1970年,著名的“華沙之跪”才會意義非凡。

面對德國最具爭議的法案,律師陷入兩難境地

德國之所以在21世紀重新受到大家的尊重,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曾經的歷史問題並沒有像日本那樣躲避且不承認。很多時候道歉雖然沒有太多現實意義,但是對於受害者來說這是一種心理慰藉。戰爭中的創傷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但是道歉作為一種撫慰,也會讓他們受用。本片的被告最後在獄中自殺算是一種對雙方都不錯的結局了,德國人的誠意很多影片其實都有提及,但很遺憾,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的。

……

你好,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