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碎語(103)


流年碎語(103)


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我認為非互聯網莫屬。在我看來,互聯網的出現,不僅是劃時代的,而且是超時代的。自從有互聯網開始,我們生活的世界,在空間上就變成了真正的地球村,在關聯上就變成了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互聯網所建立的“全球暢通”、“萬物互聯”模式,從某種角度上說,才真正具有“開天闢地”、“通天達地”的巨大意義。

在我看來,任何物質的東西,都只是地球上的暫存物而已。無論是古希臘的諸神廟,還是古羅馬的鬥獸場,無論是古印度的泰姬陵,還是古埃及的金字塔,無論是法國的埃菲爾鐵塔,還是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最終都將歸於塵土。所有傳統的物質信息載體,如報紙、書刊,以及帝王陵、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還有宗教建築、名人故居,乃至世界自然遺產,全都概莫能外,更何況那些家譜、族譜、地方史志、館藏文物。說難聽點,用報紙書刊之類的紙質媒介去保留文字,和用樓堂館所去保留文物,在本質上,跟用棺材去保留屍體是一樣的,有誰看到過不朽嗎?

人類最大的儲藏室和保險櫃在哪裡?我相信只有“雲儲存”才是人類文明最終的落腳點和安放地。未來世界,地球意義的永恆,只會存在於互聯網上。任何資訊,只有進入互聯網,才能進入人類信息的循環系統;任何個人,只有進入互聯網,才能真正融入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

網絡世界並非虛擬空間,它已與現實世界合二為一。從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高度統一的實際情況來看,網絡世界之外的人,其實才是真正被社會群體和文明世界所隔離和拋棄的孤獨者、流浪者。故此,我堅定地認為:“網”此一生,才能不“枉”此生。

一個作者,如果在互聯網上再也看不到他的作品,那他就是真正地滅了;一個人,如果在互聯網上再也覓不到他的蹤跡,那他就是真正地死了;一種文明,如果在互聯網上再也查不到它的信息,那它就是真正地亡了。

活著的人們,與其花巨資在泥土上建一座豪華的墳墓,不如花心思在網絡上留一點東西。再堅固的墳墓,也絕不會比網絡的存在更久遠一些——前提是,你留在網上的東西,必須具有“紮根”和“盤踞”的強大生命力,不能輕易就被時間老人一腳踢飛了。

地球最終也會毀滅,假若有什麼東西能與人類共存亡,那可能就是最終還能把大家拴在一起的那根繩子了——它就是互聯網,只會是互聯網。

流年碎語(1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