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思考者》9:“市場定位”是道幾何題


《模型思考者》9:“市場定位”是道幾何題

今天我們繼續講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考者》。我們要用數學模型研究“市場定位”這個問題。

商界的人喜歡談市場定位:你這個產品主打什麼功能?什麼價格?面向什麼樣的消費人群?但定位並不僅僅是個商業問題,比如政客就也要講定位 —— 你支持什麼反對什麼?你主打什麼議題?你的基本盤是誰?你要爭取哪些選民等等。

談論市場定位我們還必須考慮競爭對手的情況。現在這個市場中有多少玩家?這是一個藍海市場、黃海市場還是紅海市場?

這些說法你可能已經很熟悉了,但是我相信,數學模型可以幫你看得清楚。而看清楚了,你就能獲得一些洞見。


我們先說一個關鍵概念,叫“屬性的維度”。

1.一維問題

我們想象這麼一個場景。在一條直線形的海灘上,有兩家賣冰激凌的小攤,A 和 B,像下面這張圖中這樣 ——

《模型思考者》9:“市場定位”是道幾何題

圖中每個黑點代表一個消費者。我們假設這兩家的冰激凌的價格和味道都是一樣的,那麼消費者決定去哪家買,就只和距離有關:他們會去距離自己最近的冰激凌攤。

這個場景我們以前講博弈論的時候說過 [1],但這裡我想用它說明一個概念:“屬性”。這兩家冰激凌攤競爭的只有一個屬性,那就是距離。它們所謂的不同定位,就是距離上的差異。

表現在數學上,這就是一個一維的問題。我們畫一條線,兩家冰激凌攤的定位就在這條線上。我們把這條線叫做“屬性空間”,也就是市場上各路玩家爭奪的領地 —— 對這個問題來說,屬性空間是一維的。

而有了空間和定位,就要劃分地盤。圖中在A、B兩點正中間的那條豎線就是兩家地盤的分界線,分界線左邊的消費者都會在A家買,右邊的消費者都會在B家買。

這個一維屬性完全可以是別的東西。換一個場景,A、B可以是在同一個位置賣不同口味的冰激凌商家,可能一個奶油多一個奶油少,這也是一維定位。我們還可以把A、B想象成兩個政客,他們的政治立場一個偏左一個偏右,那麼顯然左邊的選民會支持A政客,右邊的選民會支持B政客。不管是什麼屬性,只要是一維的,我們就可以如圖中那樣劃分地盤。

而根據博弈論,這個一維的問題有個最優解。冰激凌攤應該擺在海灘上正中間的位置 [1]。對政客來說,他應該把所有選民從左到右排隊,然後自己選擇排在中間的那些選民的立場 —— 這個道理叫“中間選民定理”,政治選舉演化到後期,總是中間選民的立場最容易被政客代表。

那你可能就會問了,為什麼真實世界裡的政客並不都是採取中間立場的呢?為什麼真實世界裡商品的口味什麼都有,並不都在中間呢?


那是因為真實世界不是一維的。

2.二維維度

真實世界裡的商品常常會在多個屬性上爭奪消費者。咱們考慮一個兩維的局面,賣巧克力。假設巧克力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可可粉的濃度,有人喜歡重口味有人喜歡輕口味;一個是糖的濃度,有人喜歡甜的有人喜歡淡的。用數學模型表現,二維的屬性空間就是一個平面的圖形 ——

《模型思考者》9:“市場定位”是道幾何題

圖中橫座標表示可可粉的濃度,縱座標表示糖的濃度。A和B是兩個品牌的巧克力,各自吸引不同的人群。我們連接AB,對這條線做中垂線,這個中垂線就是A和B地盤的分界線。從幾何學上來說,分界線左邊的消費者的口味偏好距離A更近,他們會選擇A品牌,右邊的消費者則會選擇B品牌。

那現在假設你面對這個市場格局,也想做一個自己的巧克力品牌,我們稱之為C品牌。那你的定位應該放在哪裡呢?

產品定位不是一個直覺問題,不是說你喜歡什麼樣的產品就做一個什麼樣的產品。你必須考察市場上已經有哪些產品,他們的定位都是什麼樣的。你畫一張圖,看看消費者的分佈情況,看看別人的地盤中有什麼薄弱的地方,算算自己定位在哪裡能搶佔最大的地盤和最多的消費者。


你需要數學思維 —— 更準確地說是幾何學思維。比如如果C產品定位在高可可粉低糖的右下角,三家的勢力範圍就會按照下圖劃分 [2] ——

《模型思考者》9:“市場定位”是道幾何題

然後你還要考察這個區域中有多少消費者。所以你看,市場定位其實是一道幾何題。

成熟的市場中消費者是根據你產品的定位決定是否購買,成熟民主政治中的選民是根據政客的立場投票。美國議員和大法官的政治立場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穩定的,他們都有自己的定位。要得到我這一票,你長得好不好看、甚至你是不是好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贊成什麼、你反對什麼。

幾何學思維馬上就能給我們一個洞見,那就是如果至少有兩個屬性維度,“中間選民定理”就是不成立的。這是因為從二維平面中的一點向四周看,會有無數個方向 —— 那麼除非選民是絕對均勻分佈,你不可能保證每個方向上兩邊的選民都正好一樣多。


比如我們看下面這張圖 ——

《模型思考者》9:“市場定位”是道幾何題

圖中每個“v”代表一個選民,總共有5個選民。圓圈處的那個政客採取最中間的立場,看起來離所有選民都比較近。可是另一個政客馬上就可以在方塊那個位置插入!兩人劃分勢力範圍,方塊的地盤小,但是裡面有3個選民,是個多數。

這個道理是隻要屬性達到二維以上,產品定位就只有一個往中間走的趨勢,而不是必須位於中間。這裡面沒有必勝的定位!

正是這個數學性質保證了市場的多樣性。我們看到真實世界裡的市場中什麼樣的產品都有,總有新品牌進入的機會。


而這本質上是個幾何學的道理……幾何學還能告訴我們更多東西。

3.定位與價格

我們前面講的都是對“屬性”的定位,特點是不同消費者對屬性的偏好不一樣。而產品還有一些別的特性,則是全體消費者有一致的偏好,比如說價格 —— 全體消費者都希望價格越低越好。

這就意味著,同樣屬性的商品,如果我把價格降低一點,那我的勢力範圍就應該擴大一點。比如說,如果A家的冰激凌降價,那麼有些消費者就會寧可捨近求遠,也要選擇它家的冰激凌。當然不同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不一樣,但是平均而言,我們可以認為人們在總體上,會為了多省一塊錢,而放棄一點對屬性的要求。

那麼我們就可以設定,消費者選擇商品使用的效用函數,應該跟商品的價格成正比。而這也就意味著,一款商品降價,就相當於把它的邊界線向外平移了一段距離。


那價格戰有多大用處呢?咱們看下面這張圖 ——

《模型思考者》9:“市場定位”是道幾何題

圖中 A、B 兩個品牌本來已經分好了勢力範圍。現在B決定降價,結果就是B產品的勢力範圍會往左移動一點,B的領地變大了。

但是領地變大可不一定能彌補降價帶來的損失。我們設想A和B原本各佔50%的地盤,現在B把價格降低10%,這個舉動使得他的地盤從50%擴大到了54%。如果消費者是均勻分佈的,那這也就是說,B的地盤擴大了8%,可是價格降低了10% —— 這相當於總收入下降了3%。所以B根本就不應該降價!


B不應該降價的根本原因是B原本的地盤太大了,它面對的是一個沒有多少競爭對手的、稀疏的、藍海市場。那我們再看看擁擠的紅海市場是什麼樣的情形 ——

《模型思考者》9:“市場定位”是道幾何題

上圖中市場上有很多家品牌,每家的地盤都很小。B同樣把價格下降10%,因為消費者眼中的一塊錢就是一塊錢,B的邊界線會向外平移同樣的一段距離。而這次擴充邊界,對領土很小的品牌來說可就太重要了。B的地盤擴大了三分之一,即便考慮到降價,總收入也提高了20%。這個價格戰應該打。

這兩個例子給了我們一個洞見:要不要打價格戰,和市場的擁擠程度有關係。

如果競爭對手很少,你面對的是一個藍海市場,那你降價只會傷害自己的收入。而如果競爭對手很多,你面對一個紅海市場,價格戰就能立即擴大你的市場份額,就很有效。

那市場的擁擠程度和什麼有關呢?和屬性維度有關。

比如像成品油啊、標準小麥這種商品,誰家生產出來的都是一樣的,等於說屬性維度是 0,那價格就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而像海灘上的冰激凌,至少還有位置這麼一個因素,是個一維市場,有些商家仗著地利就可以拿個高價。屬性空間的維度越多,各個品牌就越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市場定位,在那裡不需要面對很多競爭對手,就越沒必要打價格戰。

以前蘋果幾乎是高端手機市場唯一最好的品牌,它當然可以要一個高價。蘋果從來不打價格戰,它擁有市場上最高的利潤率。但是現在隨著華為之類中國品牌的崛起,蘋果在屬性空間上的領土正在被人入侵。如果將來蘋果不再具有獨一無二的技術優勢,它就必須降價。

所以最好的創新應該是發明一個新的屬性,打開一個新的定位維度 —— 在那個維度上沒人能跟你競爭,只要消費者對你認可,你就可以要一個高價。

總結來說,模型思維能把“市場定位”這個問題變成幾何學問題。產品的品質屬性決定了定位空間的維度:一維就是一條線,二維是一個平面,三維是一個立方體,還可以有四維、五維。每一個定位都是屬性空間中的一點,各個品牌根據定位劃分地盤。維度越低,屬性空間就越容易擁擠;空間越擁擠,各家就越容易打價格戰……所以只有屬性維度上的創新才能帶來真正的藍海。

那你可能會說,這些道理我都懂啊!你可能懂,但是如果不用數學,你所謂的懂就都是一些直覺:你知道這個道理重要,但是你不知道這個道理有*多麼*重要。你不會把問題量化,你就不容易做出精確的決策。


現在很多商界大佬喜歡談論物理學的概念,什麼“熵”啊、“第一性原理”啊之類,我對此表示讚賞。但是你能用“信息熵”給我計算一下什麼時候應該打價格戰嗎?如果大佬們能弄個黑板,畫個勢力範圍地圖,像解幾何題一樣研究怎麼擴大自己的地盤,我看那個更高級。

註釋

[1] 博弈論2. 群鴉的盛宴

[2] 這種分割方法叫做 Voronoi neighborhood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