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故事結構,是每集圍繞一個令人頭疼的房型

首先,個人很喜歡原作IP的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當時看《安家》時候是掩面的。主要是原作的故事結構是單元劇,故事結構是每集圍繞一個令人頭疼的房型,女主角三軒家萬智如何找到最適合買這個房子的用戶,但是接觸過程中發現這個用戶背後所面臨當前的生活與家庭困境,隨後三軒家萬智不僅根據他們的需求,告訴他們這個房子如何適合他們,並化解了他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家庭困境。其實是以賣房子的故事,講每一個用戶背後暖心故事的架構。中介事務所的每一個同事其實也代表了社會上非常普遍的一種類型的人:老好人型上司店長、小聰明的年輕王子、混吃等死的普通女人、油膩老油條。

《安家》故事結構,是每集圍繞一個令人頭疼的房型

但是最後隨著故事的推進,每個人背後都有不得不說的難言之隱和生存方式,最後三軒家萬智也理解了每個人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輕易judge他們沒出息、不努力。影片的視角無論是主線的賣房子還是副線的店員,最後這部劇講的都是關於:彼此能更理解、更寬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幸福的權力。例如面對極端的啃老族,和摸魚的醜同事,三軒家萬智或者說影片創作者的立場並不是聖母指責他們是社會的蛀蟲,相反提供他們的解決方案是能更方便和父母生活以及讓醜女同事發現自己好像更適合當家庭婦女最後還找到了愛情。包括第一集在面對事業有成的丈夫是想給小三買房,影片創作者的闡述立場也是:“我們是專業的房屋中介,提供關於買房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道德評價。”

《安家》故事結構,是每集圍繞一個令人頭疼的房型

所以在看《賣房子的女人》時候,你能一邊看賣房子打怪升級,你看主角怎麼解決各種難搞的房子和客戶,同時又有溫暖的家長裡短。最後創作者告訴你:沒有人先天高貴和貧賤誰比誰更好更壞,只有專業才是評價你工作的標準。房子背後是一個家庭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力,我們的職業是幫助他們能買到合適的房子讓生活和與家人相處變得更好。所以我很喜歡原來的日劇IP,因為有爽劇的要素同時價值觀三觀很正直。但是到了《安家》,因為中國電視劇創作的特殊性,中國電視劇的定位人群是廣大人民群眾,大家對電視劇的期待是狗血、撕逼殺時間的,加上中國電視劇的商業模式是按集數賣給平臺和廣告主,所以導致必須是動輒幾十集起才能賺大錢。所以即便買了這個IP,片方必然要進行換血式改造。

《安家》故事結構,是每集圍繞一個令人頭疼的房型

最後改造的方向,或者說六六的興趣點是在於社會性問題的挖掘。所以六六的落腳點就和原作IP的內核大相徑庭,她更在乎人和人之間的價值觀和麵對利益的撕逼和衝突來探討人性,以及中國人面對房子這個最重要資產時候人性和社會的悲哀那面。就是從主體來說,從原作的:理解+寬容,尊重每個個體的生活方式,變成了因為社會和人性的惡,所以矛盾的焦點落在了買房這件事,買房看到了社會。並且你在六六的《安家》中無時無刻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和資源的爭奪。房產中介們資源的爭奪、家庭親人之間的資源的爭奪,每個中國人都在競爭向上攀爬,因為勝者為王。

《安家》故事結構,是每集圍繞一個令人頭疼的房型

例如店長位置的爭奪、小孩學區房上學名額的爭奪、結婚寫名字迅速把自己父母接過來擠佔男方父母的生存空間、老宅賣房遠親要分一杯羹。這確實是中國的現狀和現實裡發生的東西,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因為規則不完整,被其他人欺負和踩著上位,大家擠獨木橋的狀況。《安家》的話題度衝榜也證明了這些才是中國人當下最關心的。無所謂評價這兩種創作方式和價值觀,只能說兩個國家的國情和社會發展階段不一樣,原作已經是社會穩定狀態下,強調個體的尊重,而《安家》強調社會的貧富風化和資源的競爭。當然因為要給這些創作和表達騰地方,原作“賣房子”這件事被淡化了,看完第一集第二集,心想宇宙無敵房似錦怎麼解決房子和醫生家庭的事情,把那套過道房賣了呢?

《安家》故事結構,是每集圍繞一個令人頭疼的房型

結果看到房似錦是上門幫人做家務,花錢把房裝修了,最後通過詩和遠方去說服了醫生,是一口老血吐出來。這個“解決方案”也太應付了,簡直就是鬼扯,因為普通觀眾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仍然採用這個解決方案,說明“賣房子”這件事真的不是創作者主要的落腳點。由此這部劇其實和“賣房子”與“專業”已經沒有了關係,連原著IP“職場劇”這個核都沒了,只剩下了幾個角色的空殼設定。可以說《安家》和原作IP已經完全是兩個作品了。所以覺得特別遺憾,是在於從創新度來說,還是走了老路,沒辦法,誰讓中國電視劇就是最傳統的,需要求穩,或者說我們的觀眾和收視率目前還是喜好看這種撕逼家常類型的劇。當然《安家》從社會性上,確實揭露了許多現象,我覺得無論創作者給的解決方案如何,這些現象被描述引起討論也是有其意義。

《安家》故事結構,是每集圍繞一個令人頭疼的房型

這似乎是中國式創作的一個現象:只揭露現象,沒有解決方案。但是沒有創作者價值觀定錨的作品我覺得還是不足夠的。因為哪怕生活再糟糕,創作者需要告訴觀眾,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至少你要闡述對“專業”的尊重和虔誠。但是很可惜我國絕大部分電視劇都是反“專業”的,漂浮的職場劇們的主角自己沒有一絲一毫對自己專業的虔誠,都在利用特權裝,解決問題都靠關係和開外掛。《安家》裡面已經相對好些,至少六六給埋了房似錦這種鐵血政策面對徐姑姑的人文政策,房似錦有變化和理解的,就是她在人物上面還是希望做出角色成長。如果以原著來衡量,我覺得我很不喜歡《安家》,因為基本是丟棄了原作“專業”和“彼此理解”這兩個內核。

《安家》故事結構,是每集圍繞一個令人頭疼的房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