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罪惡之家》:道德是喚醒源於自我之罪惡的良藥

豆瓣8.3《罪惡之家》:道德是喚醒源於自我之罪惡的良藥

2015年上映的電影《罪惡之家》,改編自1945年約翰·博因頓·普里斯特利創作的同名話劇,上映初期就已成為倫敦西區最受歡迎的三大話劇之一。在2015年剛好70週年之際,BBC將《罪惡之家》由話劇改編成電影。影片講述一位探長為了調查一個年輕女工的自殺案件,登門拜訪即將被封為爵士的亞瑟·柏林的家庭,最後證明柏林一家的每一個人都要對這個女工的死負責的故事。影片完整地還原了一群受過良好教育,有知識有情感的體面人,上等人是如何“無心”的逼得一個善良女人走途無路的死去。

隨著劇情的推進,影片中將這個家庭中老資本家的狡詐嗜血、資本家太太的滑稽冷酷、年輕資本家的明哲保身和圓滑順從,姐弟倆的悔恨和憤怒展現的入木三分,展現了那個時代他人即地獄,不為善,便作惡的景象。

一 罪惡的本源來自於自我道德的淪喪

故事發生在英國一家豪華的莊園裡,亞瑟.柏林是紡織業大亨,晚上舉辦的家宴正是為了慶祝女兒希拉和女婿傑拉爾訂婚,兩個人年輕的結合更像是一場政治聯姻。隨後,一個名叫古爾德的探長登門拜訪,他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調查三個小時前自殺身亡的伊娃的死因。

故事緩緩展開,亞瑟.波林一家五口人身上所表現出的罪惡逐漸清晰。大致可以概述為驕傲、嫉妒、迷色、貪饕、慳吝 。這五種罪惡來源於十三世紀天主教的道明會神父多瑪斯.阿奎納歸納出的七罪宗,是各種罪惡的惡源。

人的本源罪惡其實是一種道德觀念的喪失,對於這種自我罪惡的闡述,是《罪惡之家》揭示得最暢快淋漓的,其中的幾個人物的罪惡之初,莫不是來自於這種道德觀念的喪失。

豆瓣8.3《罪惡之家》:道德是喚醒源於自我之罪惡的良藥

1 )亞瑟.柏林的驕傲

在女兒的訂婚家宴上,亞瑟.柏林忍不住想要分享的是他即將授予騎士爵位的消息,在女兒決定與背叛她的未婚夫決裂時,柏林首先考慮的還是保住爵位頭銜,並且維繫兩大家族的利益。從這些細節的表現完全可以看出波林傲慢的姿態。

影片的主人公伊娃曾經是亞瑟.柏林紡織工廠的女工,兩年來工廠不漲薪水已經難以為繼房租、物價持續上漲的生活,在跟柏林商討漲薪水未果後,伊娃鼓動工人罷工。兩週的罷工,沒能撼動柏林停工的損失,但是女工們迫於生活壓力紛紛回到工廠復工。柏林以勝利者的姿態昂首挺胸地站在工廠中央,他將一封解僱信遞給了伊娃。

亞瑟.柏林就像亞述王那樣傲慢無理、甚至口出狂言:“我所成就的事,是靠我手的能力和我的智慧,我本有聰明。”

2) 少女希拉的嫉妒

伊娃離開工廠,父母雙亡舉目無親的她過了兩個月飢寒交迫的生活,終於在一家百貨商店找到一份工作。表現良好的伊娃在在一個月後再一次遭到解僱,事件的起因是亞瑟.柏林的女兒希拉。

原來,希拉和她母親去百貨商店購物,希拉看上了一款禮物,母親卻說希拉無法駕馭這種風格。剛好遇見伊娃,母親說伊娃的氣質才適合這種衣服。母親的話讓希拉很不舒服,心裡的嫉妒像見不得光的苔蘚,瞬間滋長。希拉堅持要換上衣服,她從鏡子裡看見了伊娃在笑,隨即大發雷霆辱罵了伊娃。面對伊娃的解釋,希拉一句都聽不進去。她不依不饒對經理表示,如果下次她來店裡再次見到伊娃,就會註銷所有的至尊VIP,再也不來這裡消費。

莎士比亞曾說道:像空氣一樣輕的小事,對於一個嫉妒的人,也會變成天書一樣堅強的確證;也許這就可以引起一場是非。

3 )女婿傑拉爾的迷色

伊娃接連兩次被辭退,沒人再願意僱傭她。數個月窮困無奈,伊娃改名為黛西,淪落成了陪酒女郎。黛西這個名字讓傑拉爾表情異樣。原來,傑拉爾在一家宮廷酒吧消遣,正好看見伊娃被客人騷擾,傑拉爾走過去,用自己父親的聲勢嚇退了對方。伊娃已經一天沒有吃東西了,傑拉爾帶著伊娃飽餐一頓,還提供住處給伊娃。他隱瞞了自己有未婚妻的事實,並在相識的第二天晚上將伊娃變成了自己的情人。

在面對未婚妻一家人的斥責,傑拉爾辯解道:“我只是單純地想要幫助伊娃。”

“你愛她嗎?”未婚妻的這句話直接戳穿了傑拉爾的虛偽。無論如何辯解,都掩蓋不了他拋棄了伊娃的事實。幾個月後就厭倦了伊娃的傑拉爾提出要解除這段關係。外出公幹回來後伊娃已經搬離了公寓。傑拉爾蒼白地解釋道:“所有男人都會這麼幹!”

傑拉爾僅僅只是痴迷於伊娃的美色,他以一個高位者的姿態,享受那個美麗少女的欽慕,隨後再一次將她推向深淵。

4)少年埃裡克的貪饕

影片的一開始,埃裡克的形象就是一個嗜酒成癮的人,他每次的出場都離不開酒,同樣也是在酒精的作用下使他犯下了罪。

伊娃離開傑拉爾後,改名叫莎拉,重操舊業繼續在酒吧靠陪酒謀生。幾個月前的一天晚上,埃裡克喝醉了酒,強行和伊娃發生了關係。埃裡克被伊娃的美貌深深吸引,他很想一直跟伊娃在一起。不久後,伊娃告訴埃裡克她懷孕了,埃裡克聽後套取了公司客戶的一筆錢送給了伊娃。雖然埃裡克是富家少爺,可是,父母都是守財奴,不會允許埃裡克手裡有多餘的閒錢。

伊娃知道後罵走了埃裡克。她獨自走在海邊,承受著感情再一次地折磨。

5)慳吝的柏林夫人

柏林夫人是布倫利女性慈善組織的成員,專門為身處困境的女性提供幫助。兩週前,伊娃來到慈善組織尋求幫助,這次,她的身份不是伊娃也不是黛西,而是“柏林夫人”,她不願提起自己的男友,只說他是一個酗酒成性的年輕人。男友曾經在家偷錢給她,但她不需要男友這樣做,現在她已經懷孕三個月了,希望能得到幫助。柏林夫人覺得她不配用柏林這個姓,並覺得她說得話自相矛盾很不可信。於是駁回了她的申請,儘管伊娃一再懇求,波林夫人還是堅決趕走了她。

探長質問柏林夫人:“你對自己做過的事情感到後悔嗎?”柏林夫人態度堅決地回道:“一點兒也不,我只是在履行我自己的職責,不應該為此受到指責,錯在她自己還有那個讓她懷孕的男人。”柏林夫人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武斷而忽略了事實,她的態度是壓倒伊娃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家人的無情冷酷不僅害死了伊娃,也害死了柏林家族的親生骨肉。探長在離開時告訴在場的所有人:

“永遠不要忘記,你們每個人都是殺死伊娃的幫兇。”冗長的沉默,家裡眾人表現出後悔和愧疚。但探長離開沒一會兒,柏林開始起疑,在得知沒有探長這個人,也沒有女孩兒自殺時,所有人鬆了一口氣隨即開始歡呼慶祝,希拉和埃裡克沉默著沒有加入狂歡,良知在緩慢地生長,可是卻又顯得非常羸弱。

當沒有人死亡,所有的傷害,所有的錯誤,所有的愧疚也就煙消雲散;當沒有人死亡,冷漠和傷害他人,就變成了使用自己的合法權利。父親認為自己是合法的開除工人;女婿認為,自己是合情合理的養情婦,是每個男人都會做的;母親認為,自己是公事公辦,伊娃不符合救助的標準,對此毫無愧疚。

展現在這五個人身上的罪,並不應該單純的理解為他們犯下的錯誤、或是道德缺失,更主要的還是對人性深刻的剖析。這五種“原罪”,也是每個人都會犯下的。在物質社會的誘惑下,人與人之間肆意傷害,當沒有造成不可原諒的破壞時,人們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找藉口,諒解自己的放肆。

這就是電影揭露出的物質社會的陰暗面,目的是喚醒我們對物對人對自己乃至對世界有一個清醒冷靜的認識。

二 罪惡之源的附加來源,是社會中畸形制度的衍生

豆瓣8.3《罪惡之家》:道德是喚醒源於自我之罪惡的良藥

電影中整個事情中充滿巧合,伊娃這一人物形象是時代的縮影。伊娃受到柏林一家人的迫害,代表的是被剝削者的整體形象。她的人生際遇是一種被剝削下的必然結果。是整個被剝削階級“最終極的苦難”的代表,所以才似乎什麼苦難都找上了她。

故事發生的時間正是一戰前夕,英國以紡織業的技術革命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樞紐,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英國當時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生產時代,由於急需提高產量,導致資本家不斷地壓榨平民(工人),第一次工業革命雖然造就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但也加劇了國內階級矛盾的尖銳。

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隨著工廠制度的建立,工作場所與生活場所隔離開來,下層婦女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開家庭,進入工廠工作。工廠女工,是工業革命發展時期英國出現的新興事物。1844年一位英國工廠視察員在議會作證說:“最大數量被僱傭來上夜班和長時間白班的人是婦女,她們的勞動更便宜。”根據相關數據的統計,英國工業革命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更殘酷地剝削童工、女工來擴大再生產投資的。主要因為童工、女工比較聽話,易於管理和培訓,更重要和根本的原因是報酬低。

伊娃的罷工,老闆最後以勝利者的姿態辭退她都足以說明伊娃在社會中生存的艱難,兩次被辭退,過錯方都不在她,可是,最後遭受沉痛打擊的依舊是伊娃。伊娃無法反抗,只能默默接受這種打擊,不僅僅是工作,還有感情上的背叛,生活就像是無望的苦海,一次次擊打地伊娃無法翻身。在埃裡克問她叫什麼名字時,伊娃說不知道,她的心已經麻木,好像她生來就是別人的玩物,她的命運由不得她。

追究其原因,也源於當時英國的社會風氣。當時英國推崇的柔順、順從的婦女形象,這就決定了工廠的女工作其實是被迫走出家庭。當時的社會婦女觀中,婦女的主要的職責是將家安排舒適、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和安排奴役的工作。為了取悅男性,她們撇下理性,滿足於男人對她們一時的“殷勤和尊敬”,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自由和德性。當時的社會風向如此,致使工廠女工們不為人們普遍接受。這也就導致了工人階級婦女悲慘而且低下的實際社會地位,並不因她們外出工作、有了自己一份獨立的收入而有所改變。

伊娃遭受著雙重壓迫,一者她是一個父母雙亡生存得不到保障的窮人,其次她是一個男權社會中的女人。最後走投無路,只能選擇自殺。

總之,《罪惡之家》就像是英國版的《駱駝祥子》。在資產階級運作下的社會,將一個鮮活的生命碾壓、迫害。“這不是你的錯。錯的,是這個社會,這個制度。”這是電影對那個時代的一種批判和控訴,更是對當時女性生存的一種悲憫。人的罪惡感,一是來源於自我性格的封閉,第二重要的就是個體與社會關係中存在的種種無法調和的矛盾,而導致行為罪惡。這是尤為重要的一點。

三 古爾德探長是對人類的告誡,道德,是拯救人類罪惡之源的良藥

但是我們無須悲觀,前述兩者導致的罪惡,在人來千百年的探索中已經有消解之法,所以,這個世界上有道德。道德既不是法律,也沒條文,但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卻至關重要,它的作用,就是讓人類內心有一種認知和標準,以控縱自己的行為。從而,讓社會維持一種良性的運轉。《罪惡之家》中的古爾德探長就是道德對於人類源於自我罪惡的拯救啟示。

豆瓣8.3《罪惡之家》:道德是喚醒源於自我之罪惡的良藥

古爾德,他充當的是整個事件的審判者的角色。他並不是人類,僅僅只是一種形象的化身,更確切地說是上帝的化身。

1)探長的名字,接近英文God,翻譯成中文,其中含有上帝、造物主的寓意;

2)影片開始一段富有隱喻的對話。

“你相信上帝嗎?”

“是的!”

“為什麼?”

“我不相信人,我需要心靈的依靠,否則我會墜落的,墜入萬丈深淵,永無止境的墜落。”

3)探長帶有審判意味的話:“但是請記住,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千千萬萬個伊娃.史密斯和約翰.史密斯,他們的生命,期望和恐懼,他們的掙扎和追求幸福的權力,都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所思,所言,所為密不可分。世界上無人可以自全,我們對彼此都有責任。如果人類不明白這個道理,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那時人類終將領悟,在烈火中,付出痛不欲生的血的代價。”

最後伊娃等待死亡來臨的那一刻,古爾德陪伴在伊娃身邊,撫摸著她蒼白的遺體。透過門口護士的視角,病房裡只有伊娃一個人孤單地躺在病床上。這也間接表明了古爾德的身份是帶有神的隱喻。

古爾德探長角色定義,意味著人類有自由選擇想去做的事、並接受所做的事的後果。上帝無法改變人類的選擇,無論是好的還是惡的,他只能旁觀而無法拯救。

古爾德是在伊娃自殺前的三個小時來到波林家,他藉著“不同時向多人展露相片”這一舉動,試圖引導波林一家發現自己的過錯,並且去挽救他們的罪行。然而波林一家只是沉浸在逃脫罪責的歡樂之中,三個小時後,伊娃吞下整整一瓶消毒劑,在痛苦掙扎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恍惚間,伊娃看到了角落裡古爾德眼含悲憫的看著自己。自殺在基督教裡是重罪,尤其是懷有身孕的情況下。古爾德無法拯救,只能陪她走完悲苦人生的最後一刻。

原本是三小時前發生的事情,卻發生在剛剛不久。此處的轉折堪比神來之筆,古爾德的形象再一次神化,他試圖給予人類補救的辦法,可是,貪婪自私的人類還是任由惡意在心中瘋狂蔓延。

影片最後,電話想起的前幾分鐘,沉默許久的埃裡克對希拉說:“我要去找她!”那丁點兒的微光終於在故事即將結束時綻放了出來。這也是古爾德探長出現而又什麼都不能做的目的,他是旁觀者,他無法參與人類的任何決定,雖然有矇蔽雙眼的人,同時,也有希拉和埃裡克這樣逐漸清醒的年輕人,道德在被緩慢喚醒。

總結: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沖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敲響!

就像這首詩中寫得這樣,人類無法從別處喚醒道德和良知,它是從我們內心迸發而出的力量,這種看不見摸不到的道德約束,會使我們謹慎對待他人,而不是僅僅只是從自身利益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