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細思極恐之處,到底有必要去“流浪”嗎?

流浪地球最細思極恐之處就是它根本是沒有必要的!

按照電影的設定,流浪地球計劃花費2500年到達終點,在這2500年裡,人類是沒有恆星能源可以用的,也就是說,在人類看來,完全有能力在失去恆星的太空中至少生存2500年。而且別忘了,這2500年裡,行星發動機至少要工作1000年。

行星發動機是多大功率,能耗有多麼誇張,大家都清楚得很,比人類當前認知水平下的理論產能都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如果人類不建造行星發動機,或者行星發動機僅工作幾十年或百年,那必然會節省下大量資源,極大延長人類不依賴恆星的生存時間。更何況如果不進行流浪,人類完全可以對其他行星的資源進行開採。


《流浪地球》細思極恐之處,到底有必要去“流浪”嗎?


電影裡的人類,已經完美掌握了可控核聚變,地下城的電力就來自可控核聚變。地球上的聚變燃料,如果不是為了要推行星,簡直是多得用不完。

順便我們再想一想:行星發動機需要什麼級別的科技?

單純是約束重元素聚變,就是當前人類理解的理論都沒法做到的事情,我不是說工程,是說理論都辦不到。建造比珠峰還高的建築物,在材料學上完全超出了理論空間。更何況在行星尺度,地球是非常脆弱的,它只是個包裹著一層蛋殼的熾熱岩漿。即便發動機推力足夠,如果沒有對地球的結構從內到外進行加固,發動機連固定在地球上都無法做到。

那問題就來了:作為一個已經有能力脫離恆星維持幾十億人生存至少幾千年,能夠點亮推動行星的科技樹的文明,它的發達程度是當今人類根本無法理解的,就算不依靠恆星,產能也遠遠超過真實人類,居然還只能吃蚯蚓幹維生,住鴿子籠,維持很低的物質生活水平,只能說這是廢土設定的文學需要。

同樣這麼一個文明,竟然認為自己在幾千年內都無法研製出能夠自持遠航的恆星際飛船,這本身就是沒有任何合理性的。哪怕是現實中這個比流浪地球宇宙弱雞了不知道多少倍的人類,若要問5000年、10000年內能否進行星際殖民,我想也極少有人會認為“不能”。

《流浪地球》細思極恐之處,到底有必要去“流浪”嗎?

至於有人說太陽會毀滅,所以必須跑,拜託,氦閃並不會炸掉太陽好不好?太陽不具備Ia型超新星的形成條件,即便氦閃發生,對太陽系的破壞力仍然是很有限的。太陽引力的範圍非常遠,人類只需要用行星發動機把地球推到遠日軌道運行,且躲在地下,就可以完全無視氦閃的傷害。

到時候繼續在太陽系裡開採資源,我就算假設太陽不再發光(實際上紅巨星照樣也是發光的,又不是沒有太陽能了),人類仍然有至少好幾千年甚至上萬年時間發展恆星際航行的科技,難道一個能推動行星的文明連花5000年點亮恆星際殖民科技樹的自信都沒有?

這樣做,風險的可控性遠遠高於舉球遠航,萬一資源不夠還可以就地開採其他行星資源,不比流浪地球香多了?

流浪地球跟星戰一樣,就是太空歌劇,是文化的浪漫,是以家族倫理為核心的東方鄉土文明對以宗教為核心的西方航海文明的價值觀輸出,至於飛到三體這個設定本身則是不成立的。類似的還有劉培強選擇犧牲空間站救地球,同樣也是“故土”和“方舟”的文化意象選擇,和理性邏輯無關。

《流浪地球》細思極恐之處,到底有必要去“流浪”嗎?

大劉自己都說過流浪地球這個主意只是文學的浪漫主義,不具備合理性,評論區的很多人,一邊教育我“這是科幻、這是文化的浪漫不要當真”,另一邊又試圖用理性邏輯去論證科幻方案的合理性,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怪圈之中。

事實上,只要承認“流浪地球設定是為了文學需要,千萬別去論證它是合理的”,當作浪漫主義歌劇,一切都順理成章。有誰會閒得論證原力符合什麼科學規律?我只不過闡述一下這個原則,批判一下企圖用科學去論證原力的奇葩思路,評論區一堆人硬是梗著脖子說“科幻不是科學、按這說法科幻不要寫了”,這隻能說明閱讀理解的水平有待提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