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必有舍,求缺不求全,他立政舍財做了一國之君


有得必有舍,求缺不求全,他立政舍財做了一國之君

慾壑難填、慾令智昏,人一旦動了慾念的時候,常常會做傻事,被慾望驅使,也常常會貽誤終身。因為,欲壑深的人,天機淺,慾望的誘惑,會把人帶到黑暗的地方,黑暗堵塞的地方,都是沒有光明的。很多貪官都這樣懺悔:我為工作付出了很多辛苦,一年辛苦下來也只不過拿幾萬元的工資,常常囊中羞澀,而那些跟我拿批件的人卻一個個富了起來。或者這樣說:看到昔日的同學下海經商、辦公司,成了腰纏萬貫的“大款”,他們吃山珍海味,穿高檔名牌,住別墅洋樓,出入有豪車代步,玩樂有美女陪伴,過著神仙般的日子,而我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不平衡感越來越強烈,人生的座標慢慢傾斜。人各有志,各有所求,人貴有自知之明。可惜這些走錯路的人,忘記了自己擔當的角色,抱著僥倖心理,走升官發財的老套路,不思因果,一路黑到底。

一國之君,他在河北正定當縣官的時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他的月工資才幾十元,看到同學、朋友熱衷於經商,很多人月入萬元,過得紅紅火火。他就想,當官就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當官。“聖人求缺,凡夫求全。”得什麼舍什麼,求什麼舍什麼,什麼也想得,什麼也想求,什麼都得不到、求不到。在他後來終於成為一國之君的時候,在就職演說中有一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赤子必須兩袖清風,如果他想發財,反貪鎮國就是一句空話,自己不是真如鐵,就經不起別人的反制。要讓人心歸依,就必須得一舍萬,才能真正成為開拓新時代的先鋒。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這樣得一得天下,什麼都想得,什麼事求不到。慾望多的人,智慧不開,德行也淺,所以諸事難圓。慾望少的人,心思集中的人,心靜定力大,智慧就多,德能越來越大,厚積薄發,一發而不可收,什麼都無法阻擋。判斷一個人立世的智慧怎麼樣,能量大不大,德行高不高,看他有沒有足夠的靜氣定力足矣。氣靜神定的人,都是求心求因求缺的人,都是內求轉境的人,而不是被外境調動、誘惑驅使的人。新中國領袖當年決定天下,不管是在多麼困難的處境下,從來都是他自己調動敵人,把被動化為主動,劣勢化為集中優勢而立於不敗之地。

悟行三句話,杯酒轉乾坤。一曰: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不僅是聖人,凡是想有所作為的智者,都是強大自己,求內在的自己,自強不息,自助者天助,自己立不起來,心向外求,就是我佛慈悲,也無法真正得到所求。因為,你沒有從心而覓,佛就無法感應到你,此路不通萬願皆息。你自己不能走在成佛的路上,就永遠不會遇見佛,永遠不會遇見真正的自己。

二曰:智者求因不求果,凡人求果不求因。經常會聽到一些人講,一切看結果,所以假大空的事常常有。因果是不能顛倒的,智者種因,順其自然,但求耕耘,不問收穫,收穫自然來。什麼都急功近利要結果,結果總是很嚴重,沒有長久的善因轉化過程,結果都是似是而非難盡人意的。三曰:聖人求缺,凡夫求全。不只是聖人求缺,所求圓滿的人都是求缺成圓,而不是求全責備,越求越偏離方向,最後求不到,求到的都是煩惱結。求缺,就是有所側重,不能面面俱到,求自己心中最有感應覺知的事,一件事全力以赴,在一里求全,全面徹底幹到底,深處有學問,經久萬變見不變,不變見真金。

人生就是這樣,得一所求,捨去萬般誘惑,人心自靜,有轉乾坤之定力,才能平定自己的天下。有得必有舍,求缺不求全,他立政舍財做了一國之君。

(李松陽20200314fccf008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