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夯實基礎強職能 服務大侷促發展


近年來,萍鄉司法行政系統堅持從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主動適應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新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司法部和司法廳安排部署,抓基層、打基礎,強弱項、補短板,著力推進司法所規範化、專業化、智能化建設,全面提升履職服務能力,使之成為服務各級黨委政府依法治理的重要力量和滿足基層人民群眾法治需求的重要保障。


以深化“標杆”司法所為基礎

推進規範化建設

——強化組織保障。把司法所建設放在鞏固基層政權的高度,納入市委“三年大變樣”規劃,全市56個司法所均實行以縣(區)司法局管理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落實副科級建制,每個所平均擁有工作人員4.2名。安源區從公安調派17名輔警協助11個司法所從事社區矯正執法工作,有效提升基層戰鬥力。


——強化規範建設。把司法所建設納入縣局一把手工程推進,全面部署、全程督導司法所規範化建設,堅持因所施策、精準指導,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順利完成了以外觀標識“六個一”為基礎的規範化建設,打造出荷堯司法所、福田司法所、五陂下司法所等多個標杆司法所。全市有18個司法所建立了單獨的業務用房,佔司法所總數的32%。絕大多數司法所內部功能設置科學規範,人民調解室、社區矯正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務室一應俱全。安源區的司法所全部配備了司法電動警車,在當前開展防疫法治宣傳、社區矯正執法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深化“為民”司法所為核心

推進全域化服務

——建強公共法律服務便民網。通過將司法所納入“數字法治·智慧司法”總體佈局,全面推廣移動法務終端,基本實現全系統視頻協同指揮調度,有效強化司法所在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中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實體、熱線、網絡平臺為基層群眾提供及時有效、普惠精準的法律服務,並以鄉鎮為轄區建立區塊式法律服務微信群,為轄區群眾提供及時的線上諮詢。一年來,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接待法律諮詢5萬餘人次,辦理法律事務10799件。


——建優公益法律服務惠民網。著力構建“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依託鄉鎮(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延伸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為農民工、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提供家門口的公益法律服務。常態化組織機關幹部、法律服務人、社會志願者與司法所合力開展法援進社區(鄉村)、進企業工廠、進招聘現場等主題公益活動,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困難群眾。以司法所力量為主導,打造出“法德共進”志願服務隊、縣區法律援助服務團等一批專業化、社會化、普惠化的基層公益法律服務隊伍。


以深化“創新”司法所為根本

推進法治化發展

——構建基層穩定“防火牆”。推進基層人民調解示範化建設,建立“老紹之家”式的個人調解工作室50餘家,帶動法律明白人積極參與人民調解,將矛盾吸附在當地,把風險化解在基層。推進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規範化、智能化、社會化建設,加強跨部門合作,構建起立體化、信息化監管體系。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支持,吸納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建立一批政府支撐、企業參與的特殊人群安置幫教基地,為他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過渡性就業崗位。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加強與監所聯繫,打造“微心願”“暖心計劃”等萍鄉特色幫教品牌,為刑釋人員順利迴歸打下堅實基礎。


——構建基層法治示範點。匯聚基層司法行政智慧,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建立了安源區裡善村法治基地等500餘個法治文化陣地。凝聚基層司法行政力量,全面推進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法律明白人戶數佔比達30.0%。司法所工作人員堅持以案釋法、以德警人,把法律說明白,把道理講清楚,推動村居把鄉規民約立起來,推進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規則之治。各地司法所將“法律明白人”與農村社會治理綜合體、“群眾貼心人”等治理名牌結合打造,創造了一個個基層依法治理新模式,有力推動基層治理法治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