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啟示錄:對我們少有信仰的普通人來說,買房可以是個信仰


01


《安家》啟示錄:對我們少有信仰的普通人來說,買房可以是個信仰

不知道多少人看了孫儷主演的《安家》,評論差不多兩極分化。

好評不多說了,差評基本集中在“偽職場劇”上:房子賣著賣著就談起了戀愛,或者開啟了家長裡短的狗血劇情。

老實說這片子我也沒看全,不是因為批評,而是沒時間。但有限的閱片中,我已感慨萬千。

你批評的家長裡短、兒女情長,本就是圍繞房子,或者是在房子裡發生的故事——房子,就是我們普通人逃不開的命門。

房子的重要性,在這兩個月的疫情期間,相信我們都已深有體會。

如果你擁有自己的房子,哪怕是一室戶的蝸居,你也能感受到世事紛擾、我自安坐的寧靜。

可是,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房子,在杭州,在北京,你想回租住的房子,你只能拎著行李箱“忠孝東路走九遍”,或者“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

歲月靜好的時候,很多詩人都在煽情: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

現在只想罵聲“狗屁”,消磨掉鬥志,安心於在租來的房子里布置出的小資生活,世界稍有變故,就能化成泡影。

房子,從來就不只是個建築概念,它更是個情感概念。當它還是你唯一的房子時,它的意義就等同於“家”。

社會不會總是在非常態。但你也不能保證,社會不會有新冠肺炎這樣的非常態。

無論什麼時候,房子都可以為你遮風擋雨,為你加油充電。

有可能,還是得給自己買套房。


02


《安家》啟示錄:對我們少有信仰的普通人來說,買房可以是個信仰

這些天,美股遭遇了歷史性的兩次熔斷。

歐美開始嚴重蔓延的疫情,讓包括本以為已控制住疫情的中國在內,全世界都心慌。

在這個全球高度融合的當今世界,誰也無法獨善其身。有人在擔憂,接下來可能有一波遍及全世界的經濟大蕭條。

我判斷不出是否會有經濟大蕭條,但各大重要經濟體已經在積極備戰:中國央行此前已經宣佈“放水”5000億,美聯儲也在今天凌晨宣佈降息100個基點,“放水”規模更是高達7000億美元,比我們此前的四萬億刺激只多不少。

這會有什麼結果?差不多就是銀行利率大大降低(美聯儲直接是利率為0),市場上錢多了,房子又要開始漲了。

你想想2008年的金融危機吧。

有人以為,疫情過後,房價會跌,因為如今的成交量極度萎靡。但,凍住的需求釋放出來,加上這些刺激措施的合併作用,恐怕更嚇人。

當內在的情感需求,和外在的大環境壓迫,但告訴你有可能得趕緊買房時,你還希望自己懷著詩意,

夜闌臥聽風吹雨,床頭屋漏無干處嗎?


03


《安家》啟示錄:對我們少有信仰的普通人來說,買房可以是個信仰

總有人說不是不買,是因為買不起。

上海的房價,確實已經很高了,工作沒幾年的年輕人,要買房總覺得發憷。

於是就安心於做一個精緻的窮人。人前用名牌包,限量版球鞋買起來眼皮都不眨一下,雖說也未必窘迫到要發愁晚飯錢在哪裡的地方,但每個月是絕對剩不下兩百塊的。

很現實地說,如果你有老可啃,並且啃得心安理得,那這樣的日子,過起來也沒什麼。

偏偏我們很多人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工薪階層的父母剛退休,一輩子存了個三四十萬;自己跟父母感情挺好,至少不好意思就這麼一下子拿走二老的養老錢。

所以,拿什麼買房?他們總會憤憤不平地想,我們就是晚生了幾年,社會財富已經在那些買房時不吃力的中年人手上了。

事實真不是。

像我這樣的中年人,已經到了有換房剛需的階段,動輒好幾百萬上千萬的差價,壓力同樣山大。

沒辦法嗎?辦法總歸會有。上海有很多小戶型,剛工作買套40平米的二手房一室戶可以嗎?便宜的也就一百多萬。或者再遠點兒,近郊買套小的可以嗎?

換房的人,固然要考慮地段、學區、小區品質,但如果你最核心的剛需是面積,那就先考慮能住得下來,可以嗎?

人生就是這樣,你不能總是在那兒想象第一步。就像我們冬天起床,躲在被窩裡想象自己已經穿上了棉毛褲,已經穿上了外套,已經在刷牙了,最後發現,自己還躺在床上,但上學上班的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需要的,是先動起來。

只有有了買房的壓力,才會激發出你全部的力量,去好好上班,認真賺錢,並時刻保持對機遇的靈敏嗅覺。

相信我,只要肯動,未來的日子總不會太差。畢竟,無論什麼世道,最核心的資產,永遠是你自己。想想李佳琦,即使闢謠稱“沒買1.3億的房子”,你也不能說他就買不起。

《安家》啟示錄:對我們少有信仰的普通人來說,買房可以是個信仰


我們絕大部分的普通人,很少有信仰,所以生活沒有方向。

買房,可以成為一種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