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問導學 受益匪淺——我的教學探索之路

6年前,我有幸聆聽了一位名師的學術報告《我為什麼沒想到》,也寫下了一篇同名的反思《我為什麼沒想到》。而恰恰是這個報告、這篇反思使我對新課標中提到的“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有了全新的認識:我不能成為教書匠,我的學生不能成為書呆子!那麼,我該怎麼做呢?我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實際教學中的操作,把教學總結為這樣一句話:揭示“是什麼”,多問“為什麼”,它有“什麼用”,“一定是這樣嗎?”

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持續不斷的活動。”課堂上,教師示範性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提問,會使課堂增添一抹神奇的魅力,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在無意中,我竟然發現自己的教學原則和做法與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懸思】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以問導疑,揭示“是什麼”。這是學生探究的起點。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課堂也是如此。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問題的牽引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簡單的認識,知道這節課自己要學習什麼;同時,也能做到新舊知識的串聯,體現了數學學科的特徵。

我認為,對於任何一個知識點的學習,知道它“是什麼”是基礎。但是,它只是一節課最基本、最原始的狀態。如果我們只停留在這個環節,那麼這節課就如同雞肋,嚼之無味。在新課標提到的“四基”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不再僅僅指此。

【苦索】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以問導思,多問“為什麼”。這是學生思維的起點。

苦索“為什麼”,一節課的精氣神就在這裡。我們常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但應該怎樣做呢?其實很簡單,就多問一個“為什麼”。剛開始時,學生不具備問“為什麼”的意識。這時,教師的引導者角色是很重要的。教師通過示範等方式,使學生樹立提問的意識,學生的思維也被慢慢激發出來。我們的課堂經常會被學生那些思維的火花點燃。

而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演示、操作、示範、合作等不同方式,學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都得到了鍛鍊。所以,這是學生和教師苦索的階段,也是對知識點進行昇華的階段。通過這個環節,能使我們距離真理和本質更近一步。

【頓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以問導創,它有“什麼用”,“一定這樣嗎”。這是學生拓展的起點。

知道“是什麼”“為什麼”,一節課就可以結束了嗎?並沒有這麼簡單。數學學科的特徵就是知識點聯繫密切、相互交融,每個知識點都會有更多的生長點。而這些知識點就是通過數學的基本思想串聯起來的。一句“它有什麼用”可以激發學生更多的思考,可以打通學生學習的“任督二脈”,使學生能融會貫通。

“一定這樣嗎?”這是對常規、對傳統的挑戰,也是對自己已有認知的挑戰。很多科學家不正是在不斷否定別人、否定自己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嗎?而否定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氣。恰恰如此,創新意識就是在與傳統方法不斷碰撞、不斷否定的過程中產生的。

幾年下來,在我與學生的不斷堅持下,我的這批學生由剛開始的笑話我是“十萬個為什麼老師”,到他們變成“十萬個為什麼學生”,而我與學生們都喜歡上了“問題數學”。這讓我更堅定了自己的步伐,一直堅持走下去——以問導教、以問導學,必定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