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下的“嘮叨”

武漢疫情下的“嘮叨”


最近一段時間,原本人們不怎麼關注的武漢退休作家方方突然走紅。

這位65歲的老太太,身體不是太好,武漢封城,她開始寫封城日記,每天都在網絡上傳播,不曾想這日記走紅之日,也成為各路人馬相互爭吵之時,以至於從武漢波動全國。一個原本是在武漢有點名氣的老太太,這下火了,紅遍大江南北,大河上下,無數草民,諸多大咖,不分男女老少,奮臂長呼,不僅僅是“評說”方方日記,以至於擺擂對擂,就連媒體也加入到戰鬥序列。

或許是經歷了很多人生浮沉,品味了太多酸甜苦辣,這種時候,就學會了怎麼去品味,去品嚐。

這個時候,既然出不了城,走不出小區,封在家裡,觀戰時間長了,也談談自己浮淺的看法。

知道武漢有個叫方方的作家,還是因為我的本家---張之洞。

《張之洞如何成就大武漢?》這篇文章出自方方之手。

方方這篇文章,今年元月,我到武漢之前又重讀了一遍。

文中有兩段內容,我摘錄下來了:

“一個普通人對一座城市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有時候真很難說。他或許可以使這座城市出盡風頭(比方拿奧運金牌以及有頂尖產品問世),或許可以使這座城市漂亮潔淨(比方建造世界最美麗的大廈以及將環境衛生做得無與倫比)。

但那種對於一座城市所必需的深遠的文化和經濟影響力,以及一種可以代代相傳的風氣,卻是盡一個普通人最大的能力也是無法做到的。

如果把問題放在一個有權人對一座城市的影響能有多大的尺度上,那個答案就不可以跟普通人同日而語了。一個貪官的能量可以毀掉一座城市或使其落後幾十年幾百年,而一個有著遠見卓識的能官,或有著遠思近慮的勤官,或一個清正廉潔的清官,卻可以開一代風氣,可以造就一座城市,為它奠定堅實的基礎以使它的強大和繁榮延續千百年。”

一看到這裡,就知道是現在的人所寫,影射現實社會。

武漢疫情下的“嘮叨”


2020年這個春天,湖北省也好,武漢市也罷,“有權人對一座城市的影響能有多大的尺度上,那個答案就不可以跟普通人同日而語了。”這個全中國人都看到了。

多年過去了,寫這文章的方方步入老年人行列,退休在家。曾經做過領導的方方,似乎一直沒有閒下來,居家著書立說。

不管方方過去寫過什麼大作,我想,相當多的人可能與我一樣,並不知道她。

沒有想到,成為老太太的方方,“老鼠拉木掀---大頭在後面。”

2020年這個鼠年春節,因為大武漢肺炎疫情,成就了這個老太太,不僅武漢人,就是全國人,一部分“熱血青年”甚至有“志在暮年”者,把個老太太炒得紅得發紫。

不過,也有人說:“紫的發黑”。

他人怎麼說,其實我覺得都很正常,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人們都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什麼樣的看法,什麼樣的想法,什麼樣的說法,都不足為奇。

這個鼠年春節, 我在武漢,直到現在,我毅然與1000萬武漢人一起,堅守陣地,保衛武漢。

武漢這個時期,真是一座“圍城” ---“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人封閉久了,精神上就會出現波動,情緒不好也屬正常不過的事情。

方方老太太有感而發,天天寫日記。方方既然有作家的名稱,還是曾經的省作家協會主席,自然有一個群體在圍繞著,也會有一大批粉絲。作協主席坐在家裡天天寫,馬上就有平臺天天發給社會人。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對於方方老太太的日記,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怎麼說,如果說與我無關,那是自欺欺人。

在這個社會,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獨立的。人們被誘導著,誘惑著,一個人有沒有定力,就看這個人的社會閱歷了。

有多少人是“觀察,分析,甄別,判斷”?

有多少是人云亦云?

其實,很多時候,無論“劇中人與劇外人”,還是“局中人與局外人”,各自所處的環境不同,位置不一,高低不等,年齡大小,對於事物的認識就會千差萬別,沒有必要“步調一致”,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都不妨聽聽。

有人說:老太太愛嘮叨,但嘮叨不是老太太所獨有。

有的人天生愛嘮叨,有人天天沉默寡言,這是由其性格決定的。雖然,後天可有所改變,但總體上交化不會很大。

評價一個人,主要不在性格習慣如何,主要看其有沒有愛心,有沒有尊老愛幼,有沒有承擔起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至於嘮叨,只是其一種性格表現而已。

武漢疫情下的“嘮叨”


無意中,我看到網上有 一位小學二年級學生寫的作文,題目叫:《“胖不了”的老太婆》。

全文如下:

樓上住著一對老夫妻,老頭常年抱著一本書,老太常年圍著圍巾。

人們常問老太為什麼總是圍著圍巾啊?

老太總是嘆口氣,說:“脖子太瘦了,難看!”

為了增肥,老太想了很多辦法,甚至吃了增肥丸,還是沒有用。

其實啊,俗話說“心寬體胖”,這個老太從來就沒有高興的時候,她的腦子裡像是有三個小怪獸——憂憂、怨怨、怒怒,它們輪流表演,一刻不停!

小孫女穿了新衣服來看她,她從頭到腳打量了一下,“這個顏色的裙子不適合你,髮型太老氣,小孩子穿這麼亮的皮鞋幹嘛,你奶奶的鞋子從不超過50塊。”

路上碰到個陌生孕婦問路,她指完路,開始唸叨;“生什麼孩子嘛,看病煩、上學煩、找工作煩、結婚煩,一輩子煩死你,老了也沒人管。”

社區組織老年人去旅遊聚餐,她看著一桌子菜說:“肉不能吃,都是激素,魚不能吃,都是重金屬,菜不能吃,都是農藥,餐廳裡的盤子都沒洗乾淨,後廚還有蟑螂老鼠!”

老頭老太家的保姆沒有能幹過一星期的,都被老太罵走了,只剩下可憐的老頭幹活。

有一天,老頭做飯慢了,老太發火,“等你做好,我都餓死了!”

老頭只是笑笑,繼續做飯。

有人問老頭,怎麼能忍受這麼多年?

老頭給人看他的書,那是一本佛經,老頭說,“只要老太開口,我就在心裡念‘阿彌陀佛’!


這是一個孩子的眼睛,孩子的認知,孩子的水平。

這個時候,突然讓我感覺,我們不少成年人對於事物的認知,遠沒有小學生看得清楚,認識的通透。

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話很多,整天嘮嘮叨叨、說三道四,反反覆覆沒完沒了。

嘮叨是老年人排除孤獨感的一種手段。

心理學上說,人的心理要獲得健康,需要各種環境因素的豐富刺激。

如果缺乏這種刺激,人就會變得呆板而神經過敏。

老太太從工作或勞動崗位退下來後,就會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一些“不頂用”的事情上。譬如熱衷於回首往事,因而喋喋不休。晚輩下班回到家之後,老太太就會盡情傾訴心中鬱積之言。子女獨立後不少事情不再聽命於父母,本能的心理防衛功能會使老太太堅持己見與習慣,不贊成小輩的意見和看法。或有的老太太覺得自己別無所求,而把生活的希望寄託於下一代,轉而對下一代過分關心。

老太太需要通過話語的不斷反覆,來達到心理活動和客觀環境的平衡。

看不清東西,老太太就自言自語地督促自己集中注意力努力張望;聽力減退,自己說的話連自己也沒有聽到,就會重複再說,力求使自己聽到;看到別人開口,自己卻聽不清,就會產生焦慮,再三催問。對於一個愛嘮叨的老太太,沒有必要求全責備。

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是一種智慧,一種水平,一種能力,也是一個人成長的標誌。

一個簡單的“6”字正看是6,反看是9,你能說究竟誰對誰錯?

求大同,存小異,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不是同一層次的人不可以強求,但不代表不可以相處。

人活著,任何時候都要學會換位思考,才可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支持,才容易獲得成功。

換位思考不是屈服於他人,無自我,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包容,一種能力。

給別人一個機會,給自己一條退路,沒有什麼不好。

人因為背景、知識面、環境的不同,對問題的看法不盡相同,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真正的強者不僅有自己的觀點,還善於吸收其他人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去分析問題,所以容易成功。

弱者多習慣強調自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世界本是簡單的,複雜的是人心。

學會拓寬自己的眼界,保持一顆謙卑低調的心,換一個角度看世界,你就會擁有一個全新的世界。

一家之言,若有不當之處,敬請原諒!

武漢疫情下的“嘮叨”


文 張萬振 圖 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