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三)

一門五進士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三)

一門五進士是指隋末唐初名臣劉政會的一個六世孫和四個七世孫。劉政會(?~635),滑州胙城(今滑縣牛屯鎮)人。早年便追隨太原留守李淵(唐高祖),唐朝建立後,他奉命留守太原。劉武周攻陷太原後,劉政會被俘,仍忠心不屈。獲救後歷任刑部尚書、光祿卿、洪州都督等職,封邢國公,為唐初功臣。貞觀九年(635),劉政會逝世。追贈民部尚書(唐初置,即戶部尚書),諡號“襄”。繪像入凌煙閣,為二十四功臣之一。劉政會的六世孫劉符進士及第後官至蔡州刺史。劉符生了八個兒子,其中四個最有名,分別是崇龜、崇望、崇魯、崇謨。崇龜,鹹通六年進士,歷兵部郎中、檢校戶部尚書、清海軍節度使等職;崇望,鹹通十五年進士,兩度拜相,歷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崇魯,廣明元年進士;崇謨,中和三年進士。劉氏一門兩代人共五位進士,多被立傳。

崔日用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三)

崔日用(673~722),唐朝宰相,出生於滑州靈昌(今滑縣西南)的一個顯赫的崔氏家族,可謂一門顯貴。玄宗時,他為玄宗制定了完整的計劃,除掉了太平公主一黨,因功封齊國公。開元十年(722),卒於幷州大都督府長史任上,時年50歲。其子崔宗之官右司郎中,襲封齊國公,為李白摯友,有“飲中八仙”之稱;其孫崔儒,官至戶部郎中;其堂兄崔日知官至兵部員外郎,在唐朝有“健吏”之稱;其堂弟崔良佐,是明經科出身,不僅自己學富五車,而且教子有方;其從侄崔元翰,良佐之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

盧懷慎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三)

盧懷慎(?~716),滑州人,其祖父盧悊任靈昌令時將家遷至靈昌。盧懷慎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廉潔宰相,善治國,通吏道, 清廉不營產業,深得玄宗賞識。他家裡敞床單被,風雨一來屋裡到處漏,只能拿席子遮雨,家產十分薄寒,沒有任何積蓄。盧懷慎兒時就被認為才華不凡器不可量,但他心胸開闊謙虛謹慎,認為自己的為政之道不如姚崇,每遇大事都推讓姚崇處理而不專權, 然而時人卻稱盧懷慎為“伴食宰相”,意在譏諷他只吃飯不辦事,於是後人便用“伴食宰相”比喻碌碌無為的官員。盧懷慎臨去世前,又舉薦了宋璟、李朝隱、盧從願等人,在他推舉過的人中,姚崇、宋璟成為著名的賢相,李朝隱、盧從願都成為治國名臣。

開元四年(716),盧懷慎病逝,追贈荊州大都督,諡號文成。其二子皆為唐朝重臣,長子盧奐官至尚書右丞,少子盧弈官至御史中丞。《重 修滑縣誌》記載,盧懷慎墓在胙城東北班勝固之東南,雍正五年廢胙城,班勝固集、常興集、龐固集、牛市屯集皆隸入滑境。 按:唐玄宗天寶年間,滑州改名為靈昌郡,共十六年,郡治在滑城內,此間凡言靈昌者皆指靈昌郡而非靈昌縣。根據舊縣誌記載,滑縣本無盧姓,凡盧姓皆為盧悊後裔,今古城內七街、八街盧姓為多,應為其後代。

耿氏三鳳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三)

耿隨朝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三)

耿隨卿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三)

耿隨龍

耿氏三鳳是指耿隨朝、耿隨卿和耿隨龍。明洪武年間耿氏家族移民至縣城南關四家莊(後遷於瓦崗寨耿莊),為寧山衛軍籍。家族一直從事武職。從第六代耿節、耿騰、耿思愛開始,棄武從文步入仕途。耿節,封工部郎中;耿騰,休寧知縣,贈右僉都御史;耿思愛,官至戶部員外郎,為官清廉, 卒於任上。耿節的兒子耿隨朝和耿騰的兒子耿隨卿是同年同月生,因隨卿母早逝而由隨朝之母撫養,同榜中舉,嘉靖二十六年又同榜進士,一同入仕,為官清廉,皆有成就。後卻因不同的原因被分別無辜罷官。之後二人將畢生精力投入教育事業,培養子弟,輸送人才,如耿隨龍、胡權等弟子 皆成大器,對明朝時期滑縣人才騰飛起到了引領作用,耿隨朝著作有《名物類考》等。

耿思愛的兒子耿隨龍,字舜言,別號允庵。是隨朝小34 歲的學生兼從弟。萬曆十四年進士,官至戶科都給事中。隨龍自幼受父親的感染,在寶應任縣令時做出卓越成就,興利除弊大膽改革,考核為“天下治行第一”,在任時就被上級立“六事興革碑”作標杆。鄉人為感念他,立生祠以祀。任給事中時被無故免官。天啟二年追贈光祿寺少卿,敕建“天眷奇忠”坊彰表。耿隨龍“六事興革”的事蹟在寶應縣被歷代後任仿效,並傳頌至今。

四世一品

祁伯裕(?~1628),出生於焦虎鄉陽兆村,落戶於城關董固城,壽終於縣城東南隅之家中,原名祁光宗,別號念東,為避明光宗廟號諱,遂改名伯裕。少有才名,能文工書,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因守衛邊疆立下功勳加太子太保銜,任兵部尚書,官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管院事。祁伯裕在甘肅、陝西盡職守邊十八年,多次大捷,斬敵上千,十八年未曾回鄉。天啟元年(1621)召昭還朝廷時,他已雙鬢如霜,將士不捨負糧相送八百里。後奏請辭官獲准,居家七年去世。贈少保,諡敏惠,並追贈“三世如其官”“四世一品”。即追封其父祁良卿、祖父祁騰、曾祖父祁秀均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他是同時代中較為罕見的能夠擁有完美品德並能保全善終的人。其著作有《餘清館》《明文存雅》等存世。

開國明師——宋訥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三)

宋訥(1311~1390),字仲敏,滑縣牛屯鎮宋林村人,後人稱宋閣老。父親叫宋崇祿,字壽卿,元朝名臣,曾任侍御史、戶部尚書等職。宋訥在元朝惠宗十二年(1352)進士及第。他被授予鹽山令的職位,但很快因亂世而棄官歸隱,在滑城瓠子堤上建“白雲茅屋”,並與父親宋崇祿共同編纂 了《東郡志》。明初,宋訥被召入京就職於國子監,而後被破格提拔為翰林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和國子監祭酒,掌管國家高等教育,是位成績卓著的教育家,深受明太祖朱元璋推重賞識。他建議軍屯、民屯分開的屯田制被明太祖採納,併成功運用於大槐樹移民。著有《西隱集》《東郡志》《紀德錄》等作品。洪武二十三年(1390),八十歲的宋訥病逝,明太祖非常悲慟, 親寫祭文,派禮部官員前往祭奠,為其建廟崇祠,御筆題額“開國明師”。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追諡宋訥為“文恪”。

高節清風——魏照乘

魏照乘(?~1644),字仲玫,號瑤海,四間房魏南呼人,居城內萬壽街。崇禎十四年加太子少傅晉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人稱魏閣老。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從政時閹黨魏忠賢擅權,魏照乘性格耿直數次辭官又被起官,因守城有功進入東閣參與大政。一生勤政奮勉,官至太子少傅,文淵閣大學士。魏照乘為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潔,在朝為官三十年從不替人請託辦事。生前清風高節,身處明末亂世既沒有趨炎附勢屈服於魏忠賢,又沒有與他人同流合汙投降清朝。告老還鄉後閉口不談朝廷政事,只“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甲申弘光元年(1644)北京陷落。得知消息後,身在滑縣的魏照乘悲憤之下攜家南遷,至死不降。

摘寫王鑫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