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手段見效快 市場調節接地氣“兩隻手”合力降電價

行政手段見效快 市場調節接地氣“兩隻手”合力降電價

從形式上看,市場化交易應該比行政降電價要降得多,因為它總在目錄電價上再低一點。但近年來,降電價效果最大的部分卻恰恰來自於行政降電價。因為市場化交易中,目前的規則無法充分真實反映供求關係,發電主體很難主動降價。即使比既定目錄電價再降一定比例,也十分有限。

繼國家發改委2月24日發佈階段性降低企業用電成本通知後,各地近日陸續施行降電價政策,以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對此,分析人士認為,電力行業近年來承擔了明確、持續、高頻的降電價任務,目前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電力市場化建設推進的背景下,降電價空間需要深度挖掘,行政和市場手段可互補短板。

政策頻出挖掘降價空間

我國的電價體系為雙軌制運行,目前的電價構成大致為“電價=上網電價+輸配電價+政府性基金及其他”。其中,上網電價相當於發電廠賣給電網公司的電力價格。相關政策明確,我國目前的上網電價主要實行兩部制電價(包括容量電價與電量電價),容量電價由政府制定,電量電價則由市場化交易形成;輸配電價用於補償電網企業的電能傳輸成本;最後形成的電價即電力用戶的最終用電價格。

根據用電類別,我國用戶端大致分為大工業、一般工商業和居民用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馮永晟分析,針對不同用戶,我國的電價水平也不盡相同,其中居民用電最便宜,一般工商業電價最高。“一般工商業電價主要高在交叉補貼上。交叉補貼在於電價結構跟成本結構的不匹配。其實,居民供電除了涉及高壓線路外,還要將電壓層層降至可供其使用的電壓等級,這就造成了居民用電所需的配電成本非常高。但為了保障居民用電,國家採取保障性措施,這部分成本就轉移到了一般工商業電價中。”

但近幾年,實體經濟受經濟下行影響,一般工商業成本負擔過重,預期收益較少,基於此,國家政策逐年加碼,一般工商業電價2018、2019連續兩年降低10%。今年開年,受疫情影響,階段性降電價措施也頻頻出臺。那麼,降價空間主要從何而來?

根據我國電價的構成體系,湖南省能源局綜合處劉曉盼向記者分析,降價空間主要從發電企業、電網公司、政府性基金及終端銷售電價方面擠壓。“從發電成本上,可從過剩火電、新能源逐漸平價上網等方面爭取降價空間;其次,是電網企業降低的輸配電價;另外,政府性基金中對於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基金仍具有降價空間;最後,在終端銷售電價中,也可以通過調整、優化來產生降價空間。”

市場和行政手段共存

在推行電力市場建設的同時,通過行政手段擠壓降價空間,是否有悖於推行電力市場化的初衷?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市場化交易和行政手段可互補短板。

據瞭解,有的電力市場,尤其是集中性電力交易,以計劃電量部分的目錄電價為基礎進行交易,交易時往往施行“比當前目錄電價便宜多少”的“差價報價”。

“從形式上看,市場化交易應該比行政降電價要降得多,因為它總在目錄電價上再低一點。但近年來,降電價效果最大的部分卻恰恰來自於行政降電價。因為市場化交易中,目前的規則無法充分真實反映供求關係,發電主體很難主動降價。即使比既定目錄電價再降一定比例,也十分有限。”馮永晟指出。

推行市場化改革,尤其在經濟下行時期,市場主體看重能否得到實實在在的降電價紅利。在此背景下,最有效的降價部分又恰恰來自於行政降電價手段,這就可能造成市場主體入市交易的動搖。

“行政手段的優點是相對簡單快速。”劉曉盼指出,“但其問題也就在於‘一刀切’。在具體實施中,不同地區、企業和市場主體的成本不同,對電價的承受能力也不同。行政手段的簡單處理並不能完全傳導至市場主體。”

馮永晟也認為,降電價的名義效果並不等於實體經濟獲得的有效支持。“電改五年來,電價名義下降3500億,實體經濟肯定得到了輸血,但真實的扶持效果是否能夠傳遞到終端用戶和真正需要的產業?”

“在這方面,市場手段就可以彌補行政手段的缺陷。”劉曉盼認為,市場比行政手段更“接地氣”,市場主體也可以更敏感地感知降價效果的傳導。“比如一些停產減產企業,只要電價降一、兩分,成本降低後,這個企業的產量可能就能立刻得到提升。”

頂層設計是增效關鍵

供求相對寬鬆時,降價空間易於壓縮,但馮永晟指出,如果在經濟下行時期持續降電價,而電力行業又沒找到新的良性發展機制,就會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的穩定產生一定影響。

有業內專家向記者坦言,再挖降價空間要靠提升整個行業效率來支撐。他表示,我國電力行業以國有企業為主,不論發電企業還是電網企業,整體運營效率不高。現在要改變整個市場,就要引入有效競爭,同時強化監管。

“目前的問題是,整個行業對改革的認識沒有形成統一的模式。”該專家認為,在這一輪改革中,涉及到的交易中心、增量配電、現貨市場、中長期交易等板塊雖然參與度火熱,但板塊之間並未形成合力。“目前的改革是一個探索和試錯的過程,要從中慢慢找出電力體制的真正戰略和調整改革方向。所以,眼下的問題不是市場本身的問題,是由於沒有正確地建立市場和理解市場。”

馮永晟也認為,市場化改革應採用統一路徑,建立科學合理的市場模式。“我國電力市場的現狀是缺乏統一藍圖,導致不同主體進入市場無法更好地銜接。”他表示,要建立科學的市場模式,首先要完善的就是頂層設計。“要提升效率,就要把未來的市場模式、方向和路徑先設置好,再穩妥引入市場競爭,這樣才會有較大的效率來提升空間。”

中國能源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