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戰鬥中的七個認識和思考(一)


抗擊新冠肺炎戰鬥中的七個認識和思考(一)


“新冠肺炎”這隻“年”在農曆2020中國春節前就來了,它悄無聲息地潛伏著等待時機要爆發,甦醒的雄獅是不會讓它在神州大地上肆虐開來的,一場阻截戰就此打響。“保衛武漢”“保衛湖北”初見成效,贏得全面勝利還需要努力、還需要堅持。

這場全球性大流行的新冠肺炎,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面臨的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感慨中華民族多災多難、命運多舛,感慨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強大的戰鬥力。

神秘與科學——病毒來源向科學和時間要答案

對神秘的好奇激發了人類的想像力,促使人類去發現、探索、研究,找到其生存形態、運動和發展規律,改造其為人類所用,從而成為科學。

神秘是未知的存在,科學是已知的存在。

“新冠肺炎病毒”是未知的存在,它來自於哪裡?來自於蝙蝠、果子狸等動物,還是來自於實驗室,還是來自於“X國的陰謀”?人為的和陰謀論雖然被否定了,但連同動物攜帶說都未有科學的結論。

“上半場”中國的戰鬥贏得尊重,為世界的“下半場”做出巨大的貢獻。

作出正確的判斷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定數量的案例、多樣態的研究,而在過程中往往都帶著已知的科學經驗來研究新事物、新現象。“新冠肺炎”被確定“人傳人”的傳染病就經歷了一段時間,有多個醫學專家研究分析,終由鍾南山先生髮出肯定“人傳人”的論斷,所以才有這樣的“戰役”。但是損失和傷痕總難以避免了。

科學的定論是需要時間的,也需要相當能力水平科學家的努力。

我們對自己、對世界、對宇宙的瞭解和認識也就億萬分之一,神秘的物體不知在什麼時候還會驚擾和破壞人類的正常生活。

人類必須提高自己探索、研究的能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和經驗。


抗擊新冠肺炎戰鬥中的七個認識和思考(一)


政治與決策——應對非常狀態需要制度、智慧、膽識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責任”

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也就是政治事件,它關係到的是人的生命安全,也會觸動社會安全和國家安全。

沒有安全就沒有穩定,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政治。

應對“新冠肺炎”,牽涉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決策非常重要和關鍵。這一決策關係到國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是系統性的行為和影響。

武漢決定於2020年1月23日上午10時鐵路、航空、公路等停運,所謂“封城”看到了中國政府的決策。一個多月過去了,抗擊“新冠肺炎”取得明顯成效。

對於政策,中國做的合理合情、高效有力:

動態決策:從阻斷交通、人流,醫療隊支援武漢——各省相應一級應對疫情——居家隔離,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生活物資保障——社區防控,建方艙醫院——應收盡收,輕重並治,全國各地對口支援湖北各地市——拉網排查,持續不放鬆。

抗擊疫情——抗擊疫情,抓好扶貧攻堅——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經濟,抓好復工復產,確保2020年目標實現。

內外透明:中央總體部署,各部門各地相互合作協調,各地疫情及時通報,政策從上到下到縣鄉社區;對外密切與世界衛生組織溝通合作,公開透明信息,及時向世界其他國家通報情況。

宣傳共情:宣傳公開透明,科學普及;通過醫護人員、病患者講述自己故事和經歷,感染民眾,共情傳遞,合力抗疫;對外,在國與國基礎上,擴大到政黨、醫學專家、科學家、經濟人士之間的交流,堅定信心,一定成功抗擊疫情。

獎懲分明:對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人員、警務人員、環衛人員給予獎勵,特別提高增加工資、提高補貼;對那些不負責不作為的幹部黨員予以處罰,新書記上任就是標誌。

把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成本控制在合理範圍,保證有助於中國長期健康發展,這樣決策就是好的。

中國行動給出日本、韓國、意大利、西班牙、伊朗等國應對新冠肺炎“標準答案”,西方國家固有的偏見不攻自破。

我們犧牲了春節應有的享受,與打贏這場戰役相比,根本不算什麼。


抗擊新冠肺炎戰鬥中的七個認識和思考(一)


經濟與數字——物質上的損失難抵生命的意義

抗擊“新冠肺炎”就是一場戰爭。

戰爭就有傷亡和損失。失去生命的感染者給活著的人們心裡留下了創傷和抹不去的陰影;對經濟發展造成的衝擊就是損失,一是“假日經濟”預期的破滅,另一個就是對旅遊、餐飲、娛樂等服務業打擊嚴重,甚至是毀滅性的。

提到經濟,就離不開數字,一些列數字是經濟學不可或缺的表述和佐證。

從數字上來看,5000億的假日消費是沒有了,但是醫療物資、醫院用品的消費猛漲,家庭生活日用品的消費也有增長,社會經濟總量沒有減少。單是口罩的消費量在2020年度會有多少呢?之前應該是從未有過的,當然我們真不希望有這方面的消費增長。

美國股市不得不採取“熔斷機制”,日本及歐洲國家的股市也持續下跌,全球經濟遭受重創,經濟格局可能出現巨大變化,經濟衰退是有可能的。

但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宏觀與微觀、消費刺激和持續增長……經濟基本面沒有變化。

疫情對經濟的打擊是肯定的,尤其是服務行業,大批中小企業會倒閉關門,不少人實業,短時間難以恢復起來。但是也消化了生活日用品等庫存、過程產能,這有可能會快速推動服務行業的轉型升級,促進“供給側結構”改革,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抗擊新冠肺炎戰鬥中的七個認識和思考(一)


家庭與人情——傳承而來的文化發散出巨大的張力

人是社會的單一細胞,家庭是社會的複合細胞,是社會的最小最穩定組織。

“居家隔離”是阻斷病毒傳播的最有效手段。

家給人有歸屬感,家是溫馨的港灣,有家才有安全感。一個人可能不聽單位組織的安排和要求,甚至對抗組織,但是家長特別是父母的教導和勸誡一定願意聽的。

面對“新冠肺炎”,大家在家呆了一個多月,“在家隔離就是對抗擊新冠的貢獻”,這種貢獻一定會讓家庭成員間更加和諧更加親密,“難纏的家務事”也會迎刃而解。

家庭具有社會屬性,在中國具有傳承的功能,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在家庭家族中傳承下來的,家庭也培育了我們的人情味,中國是更具“人情味”的社會就不難理解了。

面對危險甚至死亡的處境,人與人要互助共生。看見沒有帶口罩的人,你可能會去提醒他,或者像高鐵服務員那樣把預備的口罩給他,因為這個時候他是危險的,你也是危險的。

家庭是每個戰士最堅實的最可靠的後勤保障,90後、95後的年輕醫護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在一線戰鬥,那些快遞小哥、志願者為戰士送去暖暖的人情關懷,家庭和人情保障政策落實的更加到位,也進一步提升了戰鬥效率。

共情、共感、合作抗擊“新冠肺炎”是每個人的責任,是每個家庭的責任,共同的責任會加深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信任讓人情味包含了法制意識,信任使家庭更加美好幸福。


抗擊新冠肺炎戰鬥中的七個認識和思考(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