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將自由主義思想哲學情緒化為動聽音樂的典範

《波西米亞狂想曲》具有強烈思想性和藝術性。《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思想內涵是西方自由主義哲學,融合叛逆不羈、堅持真我的搖滾精神,以它與眾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年輕人的活力和自我意識。同時,又具有非傳統音樂風格的波西米亞藝術氣質,獨樹一幟,令聽眾如痴如狂。《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將思想情緒化為動聽音樂的行動和典範。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皇后樂隊和主唱佛萊迪·摩克瑞

2019年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最終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4項含金量極高的大獎,為頒獎季完美收官。

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歌曲《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是皇后樂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由佛萊迪作詞、作曲,發行於1975年10月31日,1975年被收錄在皇后樂隊第四張錄音室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中。本曲在西方社會相當為人熟知,因此常通俗地被稱為“Bo Rhap”。

1975年《波西米亞狂想曲》單曲推出後,得到了不尋常的巨大成功。在英國單曲榜連續九周冠軍,並在英國國內銷售超過200萬張,創下當時英國史上銷售最高單曲紀錄。現在為史上第三,僅次於《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以及《Candle in the Wind 1997》。

1977年,該曲獲得第1屆全英音樂獎最佳單曲獎。1991年,該曲再次登頂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單曲榜,共蟬聯5周。2018年,根據該曲改編的同名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全球上映。

《波西米亞狂想曲》,將自由主義思想哲學情緒化為動聽音樂的典範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皇后樂隊最具個性的歌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波西米亞狂想曲》是用古典音樂的方式對搖滾樂進行了一次顛覆。音樂結構極為特殊,曲中無重複的副歌,而是由許多支離破碎且風格步調差異甚大的部分構成,包括歌劇,重金屬,清唱等,並且充滿著猛烈的意識流與噩夢色彩。這在流行音樂中是不可思議的。

《波西米亞狂想曲》能讓人感到一種充滿矛盾卻又心潮澎湃,而歌詞充滿了宿命式的寓意,佛萊迪和皇后樂隊都沒有解釋過這首歌的真正含義,但樂隊成員May曾經說過,《波西米亞狂想曲》隱含了弗雷迪個人的心理創傷,他回憶:“佛萊迪隱藏了童年時期的不安感,用在外放蕩不羈來掩飾,他是一個複雜的人,他沒有解釋過歌詞含義,但我認為他把他自己放在那首歌裡了”。

《波西米亞狂想曲》唱的是佛萊迪那短暫,卻璀璨耀眼的一生!

《波西米亞狂想曲》,將自由主義思想哲學情緒化為動聽音樂的典範

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 ——我有時候希望我從未存在過;

But I'm just a poor boy and nobody loves me ——但我是個可憐的男孩,沒人喜歡。

歌詞悲傷得更加直白,正是佛萊迪本人內心的呼喊。看著歌詞,好像就突然生出一種淒涼的同病相憐之感,原來不管是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還是如佛萊迪般的天才,都會生出類似的感慨。

影片中,佛萊迪大聲說:我來告訴你吧 / 我們都不合群特立獨行 / 所以我們的音樂是做給和我們一樣的人 /那些受排擠處在人生低谷的人 / 我們很確定他們不屬於任何人 / 而我們正是為了他們而歌唱——《波西米亞狂想曲》

一首歌如果沒有思想,是不可能傳唱和流傳。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與它的時代背景和獨特的思想哲學有巨大的關係。

《波西米亞狂想曲》,將自由主義思想哲學情緒化為動聽音樂的典範

西方新自由主義哲學思想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英國現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別。新自由主義指的是一種政治經濟哲學,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主張在新的歷史時期維護個人自由,調解社會矛盾,維護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

最早的新自由主義者代表人物多為牛津大學的教授、學者和研究人員。20世紀初,新自由主義逐漸成為英國官方政策的重要基礎,其影響遍及英倫三島並擴展到西歐,引起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的深刻變化。兩次世界大戰嚴重阻礙了新自由主義在歐洲的傳播,但它的思想原則卻在北美得到了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也不斷擴大。

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隨著物價指數上漲,國內生產總值下降,通貨膨脹,失業人數上升。凱恩斯主義被擱置,福利國家政策無法實施,新自由主義在全球得到進一步的認同和發展。在經濟政策上主張經濟私有化,經濟市場化、經濟全球化,為經濟復甦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新自由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個人主義。它認為,個人權利尤其是個人的自由權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偏好、利益訴求都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不能在眾多個人利益訴求之間按照某一種標準分出孰優孰劣。每個人都有設定自身追求目標、採取措施實現目標的自由,這種自由是應該受到保護的。

在新自由主義看來,個人權利成為判斷一切社會行為得失成敗問題的尺度,個人利益成為解釋一切歷史事件的動因。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新自由主義認為個體的實在性決定個人優於社會,社會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個體的性格決定整個社會的性質。

國家只是社會的一部分,國家和社會同樣是由單個有生命的個人組成的,國家和社會沒有特殊的額外的權利。所以,個人優先於國家和社會,個人、社會和國家之間具有明晰的權利邊界,社會和國家不能以任何藉口越界侵犯個人的權利。

《波西米亞狂想曲》,將自由主義思想哲學情緒化為動聽音樂的典範

嬉皮士文化、搖滾樂文化

60年代的精神是叛逆的,60年代的文化是叛逆的,60年代的生活也是叛逆的。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蔑視傳統,廢棄道德,有意識地遠離主流社會,以一種不能見容於主流社會的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叛逆,這些人被稱為“嬉皮士”(Hippie),由嬉皮士參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的反叛為主要內容的反叛運動被稱作“嬉皮士運動”。

60年代在學生反叛的歷史氛圍之下,嬉皮士運動形成規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風氣。當時,許多年輕人以著奇裝異服,留長髮,蓄長鬚,穿超短裙,吸毒品,聽搖滾樂,跳搖擺舞,同性戀,群居村等極端或非主流行為反抗社會,抗拒傳統。

嬉皮士們自己認為,西方社會正處於新舊文化的交接點上,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正在積極地創造一種新生活,開創一種亙古未有的新事業。嬉皮士們所篤信的箴言,“做自己的事”(do your own things),體現出他們對現實、對傳統的視和反抗。

嬉皮士們希望通過逃避主流社會,隨心所欲的放蕩和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找回在高度發達的現代理性社會中所喪失的人的原始情慾,恢復在人的個性中所包含著的文化創造的動力,抗拒現理性社會對人性的扼殺,以求達到文化的超越、人的精神的解放和人的生存狀態的更新。

他們相信,隨著嬉皮士運動的興起,大眾將出現新的覺醒,一個真正自由、平等、博愛的新世紀即將破曉。

《波西米亞狂想曲》,將自由主義思想哲學情緒化為動聽音樂的典範

搖滾樂是“嬉皮士”的集體宗教,它表達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尤其是搖滾精神中那種叛逆不羈、堅持真我。當時最受“嬉皮士”崇拜的有兩個搖滾樂團:甲殼蟲(Beatles)和滾石(RollingStone)。它們的出現將“嬉皮士文化”推向了高潮。

搖滾樂以它與眾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年輕人的不滿情緒;它使人坐立不安,令人振奮,想和音樂一起動;而且這種動完全是聽憑內心的感受驅使的自由運動——沒有章法、沒有步調,想怎麼動就怎麼動,充分表現了活力,表現了自我的存在。

此外,搖滾樂藉助現代音響設備和燈光,造成一種夢幻般世界的效果,使人感到音樂不是來自舞臺,而是發自人的五臟六腑,發自內心深處,使人感到一個新的“我”的存在。

應該進一步看到的是,雖然嬉皮士運動源於年輕人的反叛意識和反叛的衝動,源於對現存一切事物的懷疑和否定,但是嬉皮士運動和嬉皮士文化的精神核心,仍然是西方世界的兩大基本價值觀: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

新自由主義和嬉皮士文化對皇后樂隊的主唱佛萊迪的影響巨大。當我們回顧皇后樂隊以及弗雷德的一生時,一個清晰的線索是:他們從來都非主流的,無論在其藝術追求、歌曲風格、形象甚至是弗雷德的舞臺表演等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英國主流社會看來都是出格的。

佛萊迪和他的皇后樂隊精心製作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不僅意味著對現實權、傳統、道德、規則、文化的反叛,還意味著他們創造新生活的過程。從自我開始,從自我的感受出發的。

《波西米亞狂想曲》完全體現了“做自己的事”。就是要廢黜明星們話語權的壟斷,讓所有熱愛音樂的人"自己動手"創造音樂,表達自己;要讓所有人都真正"獨立"地去搞音樂,而不使傳統,權威或者大公司成為無論音樂還是個我本身發展的羈絆。

《波西米亞狂想曲》,將自由主義思想哲學情緒化為動聽音樂的典範

我不會在自己的時代錯過《波西米亞狂想曲》

我願意為音樂冒險。在一切還沒有太遲之前,在我只能蜷縮在輪椅裡什麼都做不了之前,我想去那些從未去過的地方,比如中國,俄羅斯。我會穿著同樣的緊身衣,看啊,我能想象,他們推著我,我坐在輪椅裡,依然唱著《波西米亞狂想曲》。——佛萊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 

《波西米亞狂想曲》,將自由主義思想哲學情緒化為動聽音樂的典範

感謝影片編導,使我們得以看到1985年那場演唱會的恢弘場面。四人的皇后樂隊,充滿激情的佛萊迪,調動著八萬觀眾的激情和狂熱。他的臂膀時而指向天空,以青春的旋律向上帝挑戰,時而揮拳,展示他不屈服於命運的豪邁。

八萬人和他一同歌唱,《波西米亞狂想曲》響徹整個體育場,整個天空,整個宇宙。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生命的禮讚,是夢想的豐碑。你和我,不是佛萊迪,但我們也可以秉燭前行,去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夢想,宏大的或微小的,都沒關係,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

《波西米亞狂想曲》那些歌詞字字句句都是生命最本身的吶喊和思考,令人心潮澎湃,熱淚盈盈。生命有限,貌似一百年,其實未必,如果在有限的時間裡盡情燃燒釋放光和熱,如何找到並堅持真正的自我,是很難的事,但總有人會去做,義無反顧,任憑蹉跎,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一曲生命的搖滾在吶喊,我不會在自己的時代錯過《波西米亞狂想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