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大家好!我是侶小荼!這是侶荼的第66篇推文。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越多親近茶,就越感到中國茶之品類浩如煙海,即使對於頗多涉獵的老茶人,再略精進一步打開一些視野,就又發現大波的新精彩洶湧而來。

如同後宮佳麗三千的盛世帝王,只是下趟江南就會發現,原來自己那偌大紫禁城裡所藏之美,也不過爾爾。

於是,帝王身邊彷彿永遠少個知己,女人衣櫥彷彿永遠少件衣裳,亦如愛茶人茶櫃裡永遠少種味道一樣。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雖然世界多誘惑,但人不會永遠將熱情投諸於新歡,總有那麼一些日子是舊愛的專屬。就像皇帝身邊縱使鶯歌燕舞,逢初一、十五總不會忘了去皇后那裡坐坐。又如愛茶人縱使悠遊於千般滋味之間,也總會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想起某些特定的味道。

每個三月到來時,愛茶人的味蕾就會因著一個“期待”而躍動起來,“春天”會以一抹幼嫩的新綠和一口清新的鮮甜,被具象為一種特別的舌尖歡愉。使春天的到來更具儀式感。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而這第一口“春茶”喝什麼?對許多人而言,大抵如皇帝面對敬事房的綠頭牌陣時的心情一般。舉棋不定間,皇后是最好的人選。因為獨一無二的身份,讓她跳脫出妃嬪間的攀扯,成為每個重要時刻的不二承擔。此刻,又逢春茶季,是時候翻翻“綠茶皇后”的綠頭牌。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綠茶皇后西湖龍井,與諸多名茶隱逸山林不同,是大隱隱於市,出自西湖周邊繁盛的人間煙火之中。

西湖諸山既不高峭,也不隱秘。自城中驅車,十幾分鍾就能從滿覺隴一路繞山而行,串起楊梅嶺、翁家山、龍井村等“獅”、“龍”字號傳統核心產區。

另一條山頂上的步道“十里琅璫”,貫穿了“雲”字號的雲棲、五雲山,“虎”字號的虎跑,“梅”字號的梅家塢,總有市民興致勃勃在山間踏青問茶,兼享受一頓農家樂的飯菜。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與人間煙火如此接近,卻出產四百年來最負盛名之茶,的確有些不可思議。一則是,西湖靈秀,確有它處所不及。二則是製法精妙。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裡提到:“山中僅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龍井者方妙,而龍井之山,不過數十畝。”除了五大字號一級核心產區,龍井茶的味道,就有不同,只能叫“浙江龍井”,古人對此早有定論。

龍井風土,得西湖之輕靈水汽。山雖不高,卻有代代相傳延續下來的老茶蓬,施豆餅菜肥,修枝打頂等種茶之法,都非常成熟。滿覺隴的白鶴峰,龍井村背後的獅峰,近頂峰處茶園,都是白砂地,即石英岩風化形成的碎石土壤。這種茶園上種出的茶樹,礦物質吸收多,向來被認為品質最佳。而明代以來就獨步天下的豆花香,更多還是來自極用心的精工細做。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立春過後,四川、貴州一帶春茶先開採,有不少做成龍井模樣的扁形,冒龍井之名上市。人們都愛嘗頭一口鮮,越早的春茶,價格越高。

龍井茶區,原先種植的都是本地群體種茶樹,發芽比較遲,產量也不算高。研究機構為此選育了不少新品種,如3月下旬就可以開採的龍井43號,做出的葉形也漂亮,如今已經佔了茶園半壁以上江山。也有種迎霜和平陽特早的。熟門熟路的老茶客買茶則會問:這是群體種還是43號?在他們心目中,還是群體種老樹是最傳統的龍井味。

政府也意識到需要保護群體種資源,獅峰建了種質基地,還給繼續種群體種老茶樹的茶農發豆餅補貼。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茶季,每天清晨五六點,浙江、江西一帶請來的採茶大姐們,就揹著茶簍上山採茶。按標準要在一芽一葉或二葉初展時採摘,絕不能帶魚葉,否則會炒出“冬味”。

午後採回的鮮葉薄攤在竹篩上,萎凋四到八小時。等到入夜,那幾篩鮮葉已經散發出飽滿的花香,如梔子又如蜜蘭。香氣足夠飽滿,即須入鍋殺青。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傳統手工炒茶,燒大柴灶,有位燒鍋師傅專門控制爐火,生產隊時代能拿最高工分。現在用電鍋,控制鍋溫,也不比柴灶容易。茶農中有“三年青鍋,五年輝鍋”的說法。觀察可以發現,其他茶區即使保持手工殺青,師傅也會戴上手套或用輔助工具。而龍井在殺青階段就要初步做出扁形,師傅的手必須直接在滾燙鐵鍋中貼合茶葉,十多分鐘內基本壓扁成形,炒到七八分幹度。沒幾年功夫,練出一手硬繭,一鍋下來只能做出“松毛形”的茶。

殺青結束,茶葉再次攤晾回潮,才能開始輝鍋。還在同一口鍋中,抓、按、捺、抖等每個手勢和力道的運用,都要考慮到如何濃縮和聚攏香氣,二十多分鐘茶不離鍋,手不離茶,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直到光滑緊實的茶片大功告成。看似簡單,實則是功力和天分的凝聚。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同一片茶園所產的鮮葉,在高手和普通師傅手中做下來,香氣和滋味可能有云泥之別。大火快炒,如今炒茶工具雖然變了,但技藝的精髓沒有變,還是祖輩傳下來的這四個字。別人100多度就上鍋,老師傅要把鍋溫升到300度,順勢快炒,加快鮮葉中水分流失,更短時間殺死氧化酶,中止茶葉的氧化反應。這樣炒出來的茶,顏色、香氣都更好,苦澀度也低。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高濂還說“即杭人識龍井茶味者甚少,以亂真者多耳。” 龍井能在中國名茶中獨佔魁首,並非自然條件最佳,而是數百年來道道工序精工細作,不容一絲馬虎。

如今過半茶園已換成改良早生品種,採摘標準放寬,萎凋時間還不充分就開始製作,殺青幾乎已全部改成機制,輝鍋手勢稀鬆平常,更像是給遊客表演。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手藝人沒了對手藝認真考究的熱忱,那部講述四代茶人歷史的小說《南方有嘉木》中寫龍井“似乎無味,實則至味,太和之氣,彌淪於齒頰”的神韻,如今幾成絕響。

一到明前,用來送禮的西湖龍井滿天飛,能確保是核心產區出品,已經如獲至寶。喝過之後,卻往往感覺不過如此。傳統龍井應該有的味道,只能花昂貴的代價,從那些仍然堅持全手工製茶匠心的老師傅那裡才能找到了。

一期一會,大隱於市的“綠茶皇后”


部分內容選編自《茶之路》

錄音:侶小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