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17個高校聯盟大盤點,看我們參考志願怎麼選擇?(2)

高校聯盟越來越受到國內各大高校的重視,加強高校合作,“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是高校合作的主要源動力。高校通過聯盟,在競爭中建立互利合作的機制是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提升高校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17個“高校聯盟”,一起來了解一下。

以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高校為主體的高校聯盟

1、G7聯盟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聯盟

2017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所屬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組成“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聯盟”,俗稱“國防七子”。“國防七子”為國家培養大批的國防科技人才。

目標

秉持“政策研究、資源共享、改革創新、協同發展”的合作原則,通過建立有效合作機制,共享優質辦學資源,共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共同引領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

成員數量

7個

學科高校聯盟

1、“雙一流”農科聯盟

2018年5月28日在北京成立。發起高校有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蘭州大學等十七所高校。該聯盟成員不僅共同探索農科特色的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內涵、模式與路徑,還會在國家和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等戰略問題上進行相關研究和探索。

成員數量

18個

2、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2018年10月24日,由北京大學牽頭,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加盟的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成立。

宗旨

推進醫學“雙一流”加快建設、特色建設、高質量建設,引領新時代醫學高等教育與醫學學科建設改革創新發展,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與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成員數量

9個


3、數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2019年1月11日,數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在北京大學成立,超過二十所高校出席了成立大會。公開報道未公開數學“雙一流”聯盟的成員信息。

宗旨

引領推動我國數學學科建設改革創新發展,助力數學強國建設。

成員數量

14個

特色高校聯盟

1、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

中國首個紅色基因大學間的高校聯盟

2019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這九所高校均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成立,擁有“同根同源”紅色基因。

聯盟成立後,9所高校將主要在搭建紅色基因教育研究協作平臺、創新以德為先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等方面展開合作。

目標

共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成員數量

9個


中外高校聯盟

1、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

2019年11月4至5日,22所世界頂級大學代表齊聚意大利羅馬,參加首屆“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全體會議,標誌著全球首個“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ies Network, 簡稱“SSUN”)正式成立。

目標

打破以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STEM學科)為核心的現狀,為教育現代化貢獻新的解決方案。

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社會科學(商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對於培養未來能夠以可持續、公平方式管理複雜系統的領導人才同樣至關重要。

“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 是中國人民大學發起成立的第一個全球高校聯盟,也是全球第一個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要合作領域的高校聯盟。

成員數量

22個


2、亞洲大學聯盟

2017年4月29日,清華大學發起成立的首個以亞洲高等學府為主體的高校聯盟,涉及亞洲14個國家和地區的15所高等院校,亞洲大學聯盟正式宣告成立。

成員數量

15個

3、

“一帶一路”礦業高校聯盟

2019年11月9日,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建校110週年之際,來自歐亞非11個國家的11所礦業高校、中國國際教育相關組織及機構代表匯聚北京,共同開啟“一帶一路”礦業高校聯盟。

宗旨

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各成員高校及相關科研機構,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共同提高,共同引領礦業、能源和環境領域的創新教育,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於投身實踐的礦業精英人才隊伍,產出先進的科研成果與技術,更好造福各國人民和能源行業。 

目標

秉承共贏理念,擴大共識,凝聚合力,彙集各國高校優勢資源,推動“一帶一路”沿線礦業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創新礦業類人才培養機制,探索礦業類學科專業共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及歐亞地區的建設發展,為實現人類共同繁榮和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未來,“一帶一路”礦業高校聯盟將構建礦業領域教育信息、學術實踐、科研資源互換平臺。

成員數量

11個

4、“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

2015年10月17日,“一帶一路”沿線8國47所高校成立“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加盟“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的47所創始高校:國外8所,國內39所。

成員數量(國外)

8個

成員數量(國內)

39個

地方高校聯盟

全國地方高水平高校聯盟

2012年,由北京工業大學與蘇州大學、上海大學、鄭州大學、南昌大學共同倡議成立。旨在推動地方高水平大學與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之間溝通交流,建立地方高水平大學彼此之間協同發展平臺和機制。

成員數量

5個

區域高校聯盟

1、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

2019年9月22日,由浙江大學倡議,聯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共同發起的長三角研究型高校聯盟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重要成果發佈儀式上籤約成立。

目標

是打造互聯互通、緊密合作、開放共享的研究型大學合作載體,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上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動長三角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

任務

主要是共建一流學科聯合體,共享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共創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共引高層次創新人才,共織國際高校合作網絡。

據瞭解,長三角研究型高校聯盟除浙江大學等五所發起高校外,還將包括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有關“雙一流”建設高校。

長三角地區是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域之一,也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教育發展同樣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成員數量

5個

2、Z14聯盟

2013年,為提高中西部高校的綜合實力,河北大學、山西大學、內蒙古大學等14所大學組成“中西部一省一校聯盟”,“一省一校“即“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於2012年由教育部、財政部啟動,目的是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3個省份中,專項支持一所本區域內辦學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有區域優勢的高水平大學。

目標

推動中西部無部委直屬高校省(自治區)高等教育與全國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高校的差距,促進形成國家對中西部高校持續、穩定的支持為目標。

成員數量

14個

3、滬港高校聯盟

2018年11月6日,“滬港高校聯盟”在復旦大學成立。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16所結成聯盟。“滬港高校聯盟”目的是加強滬港兩地高校在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提升兩地合作水平及協同創新。

成員數量

16個

注:以上聯盟排名不分先後,聯盟成員數量整理截止時間2019年12月5日。文中所有表格數據均為手工整理,如有紕漏,請以各省各校官網信息為準。

注:尊重版權。本文由中國教育在線(eoleoleol)綜合整理自各高校官方發佈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標明來源。本公號推送此文在於傳遞信息,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