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肋——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每一個人都有一處軟肋。也許,不止一處。

軟肋——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看了兩遍。看第一遍時剛好在讀亦舒的《德芬郡奶油》,兩部作品有某些相似之處。亦舒的這部作品可謂飽受粉絲們的詬病。蓋因其中頗為大膽出位的情色描述。師太在應該超脫徹悟的晚年間突然重拾年少時似乎都不曾飽滿的激情,濃墨重彩地大力刻畫一個人到中年而魅力猶存的女人如何與好友的兒子相愛的故事。其情節之香豔和奇突,真令我們這批一直看著師太小說長大的讀者瞠目。習慣了過去那種充滿理性和睿智的敘事風格,突然改變起來有點讓人措手不及。我覺得大家大可不必指責或者鄙視師太,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風景和感悟。也許現在她終於體會到肉體的歡愉應該同步於精神的追求也未可知。像女主角那樣狂愛自由、聰穎而感性、柔媚入骨但又剛強獨立的女人在現在生活中是不多見甚至是幾近於無的,因此小說引來惡評如潮毋寧說是這樣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情愛觀、婚姻觀挑戰了大多數人的神經。有幾人能理解主人公,甚至能理解作者?我只看到看到力透紙背的張惶失措,以及一種不動聲色的歇斯底里。師太老矣,尚能愛否?

軟肋——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好了,不說亦舒,說電影吧。

電影看完兩遍,有朋友問從電影裡看到了什麼,覺得有太多,但不外乎“人性”。

人性是軟弱的,人性是殘忍的,人性是真實的,人性是殘缺的。

軟肋——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15歲的邁克迷上36歲的漢娜是一種真實。如今的溫斯萊特比泰坦尼克時代多了一份滄桑和骨感,少了一些少女的圓潤飽滿。少年愛上少婦的母性和身體,是很自然的。那種性和感情的交流,很純粹很美好。但人是脫離不了世俗的。因此短暫的偏離軌道後終究是要回歸的。邁克生日的前夕,漢娜被告之將要升職從事辦公室工作,她惶恐不安,害怕自己是文盲的秘密將要被揭穿,因此在生日的約會中她焦躁失措,掌摑了邁克,邁克很委屈但還是嘗試著去理解她。他們用激情來試圖填補兩人之間的鴻溝,但漢娜很清楚地看到那是徒勞,因此失聲痛哭。此後漢娜迅速離開,邁克趕到時已是人去樓空,他躺在漢娜的床上惆悵不已。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他父親只說了一句:“我知道你始終會回來的。” 若干年後邁克結婚又離婚,他會在一夜情後為女人準備一頓用心的早餐,算是對女性和對自己一種紳士般的尊重吧。寓示著,他終究成為主流社會所接受和容納的一名正常的人。

軟肋——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43歲的漢娜站在被告席上,敘述當年的罪行。她始終不覺得自己是有罪的。她只知道應該堅守自己的職責。對自己犯下的滔天大罪懵然不覺。在我眼裡漢娜始終是善良的,但她也始終是殘缺的。當年她與邁克的交往足以證明這一點。她聽從了身體和內心的召喚或者說是驅遣,引誘了年少的邁克,但是她與他沒有心靈或者精神上的溝通。他們對情感的表達都是單方面的。邁克認為自己愛著漢娜,但漢娜只是崇拜她所向往的學識或者說是文化,因此她要求邁克為她朗讀,在朗讀中她熱淚盈眶,沉醉在自己迷戀的那個世界裡。但在現實中,她對邁克是抗拒的,她不願意告訴他名字,不願意洩露自己不認字的秘密,也對情慾感到羞恥。在集中營工作期間,她的殘缺進一步變本加厲,她跟其他的同事不交往,也沒有任何的朋友,因此在她未經教化的頭腦中,分辨不出善惡和對錯,只是一味盲目地執行那些血腥的殺人命令。但出於善良的本能,她依然如當初救護邁克那樣,幫助和庇護著集中營裡那些更弱小的對象,儘管最終她們並沒有逃脫被殺戮的命運。那些被關押的犯人們不能理解漢娜,覺得她的行徑是偽善的變態的,這是因為漢娜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決定的。最終,漢娜放棄了為自己辯護或者脫罪的唯一機會,拒絕了筆記鑑定,承認自己是那場罪行的主謀,也還是為了掩飾自己是文盲的事實,這是她恥於承認自己與這個世界脫節或者相背離的真相。

軟肋——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而邁克在整個感情的歷程中,體現出的是一種人性的殘忍。當初(或者始終),他都是愛著漢娜的,但是他一直不願承認,甚至在漢娜死後,他都無法面對這個事實。這是一場羞恥的不倫之戀。在他登上漢娜工作的電車上那一幕,就已經暗示了這一點,他想看到她,想跟她親近,但是他又怕別人知道,於是他躲到了另一節車廂,當漢娜生氣而質問他時,他說“我怕你會過來吻我”,事實是他怕車上的乘客看出他們不尋常的關係。他賣掉心愛的郵票,策劃了一次貌似快樂的郊遊,但當飯店老闆娘將漢娜稱為“你母親”時,他並沒有否認或者澄清。直到那場法庭上的審判,當他意外見到睽違多年的漢娜時,他震驚、痛苦,淚流滿面,一方面是回顧當年不告而別所造成的感情創傷,另一方面是不能接受善良的漢娜一朝變成了滿手血汙的罪犯。在漢娜認罪時,他沒有站出來為她辯護,這雖然一方面是尊重漢娜的選擇,另一方面肯定也有出於自私的考慮,如果他一旦站出來,那麼當年的那一場不倫的戀情就會徹底曝光。另一個殘忍的行為,就是在漢娜重拾生活的信心,學習閱讀和書寫的時候,他再一次迴避和退縮了。他拒絕與她做任何心靈上的交流。因為那時的他已經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紳士,他不願面對過去,更不願面對與漢娜的將來。在漢娜追憶往事時,他卻在嚴肅地拷問她的良知;倔強驕傲的漢娜依然不懺悔,她只是說:我怎麼想並不重要,逝者已矣。這句話蘊含了太多內容,她雖然無知,但並不愚蠢。當邁克問她學到了什麼,她說,我學會了閱讀。避開了他話中的鋒芒。儘管她裝作漠然,還是可以想見她被深深地刺傷了。(可以從她的遺囑中看出來,內心深處她已經認識到當年的錯誤了。)事實上他們都在互相迴避,而邁克迴避的是當年的戀情,他又一次選擇了可恥的逃避,直接導致漢娜無望而自殺。

軟肋——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處或者不止一處軟肋,在現實生活中,外界是強大的,人性是軟弱的。漢娜的軟肋在於她的善良和無知,邁克的軟肋在於他的脆弱和糾結,他終此一生對這段情感的緬懷和逃避。最終漢娜的死讓他們都找到了平衡和安寧。他終於可以坦然地放下包袱,對第三個人述說這個故事,不知道是因為徹悟還是追悔。

軟肋——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電影誠然感人,但真正讓我落淚的一個場景,是邁克收到漢娜寫給他的信件,這是她畢生追求的境界,是用終生監禁來捍衛的一種尊嚴。相信很多人能夠理解。有時候人們想要做到的,誓死捍衛的,在他人眼裡,其實就是這樣微不足道。

軟肋——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