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周易》成文的三要素就是象、數、理,其中“數”主要指天時和曆法。《周易》以干支計時,把天時劃分為一年四季十二時二十四節氣,所使用的歷法為《夏曆》。就天干而言,為配合五行規律,以甲乙為春,丙丁為夏,庚辛為秋,壬癸為冬,戊己為夏秋之間,乃一年之中。就地支而言,寅為孟春之月,節氣為立春、雨水;卯為仲春之月,節氣為驚蟄、春分;辰為季春之月,節氣為清明、穀雨;巳為孟夏之月,節氣為立夏、小滿;午為仲夏之月,節氣為芒種、夏至;未為季夏之月,節氣為小暑、大暑;申為孟秋之月,節氣為立秋、處暑;酉為仲秋之月,節氣為白露、秋分;戌為季秋之月,節氣為寒露、霜降;亥為孟冬之月,節氣為立冬、小雪;子為仲冬之月,節氣為大雪、冬至;醜為季冬之月,節氣為小寒、大寒。《夏曆》以建寅之時為歲首,即以立春日為一年的開始,以寅月為正月。

「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周易》以十二消息卦來反映天時,以十二消息卦的陰陽消息來反映季節寒暑和晝夜明晦的變化。夏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正午日影最短,陽氣盛極,故以至陽之《乾卦》來表示夏至,故《乾卦》對應仲夏之月,天時為午,午正即為夏至日。同理,冬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正午日影最長,陰氣盛極,故以至陰之《坤卦》表示冬至,故《坤卦》對應仲冬之月,天時為子,子正即為冬至日。春分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陰陽達到平衡,晝夜長短均衡,而其趨勢是北半球陽氣漸長而陰氣漸消,故以陰陽平衡且陰消陽息的《泰卦》來代表春分,故《泰卦》對應仲春之月,天時為卯,卯正即為春分日。同理,秋分太陽亦直射赤道,陰陽亦達到平衡,而其趨勢卻和春分時相反,北半球為陽氣漸消而陰氣漸長,故以陰陽平衡且陽消陰息的《否卦》來代表秋分,故《否卦》對應仲秋之月,天時為酉,酉正即為秋分日。子、卯、午、酉,這是天時之“四正”,“四正”既定,其隅順排即可。故十二消息卦與十二地支的對應關係就是:《坤卦》對應子,《復卦》對應醜,《臨卦》對應寅,《泰卦》對應卯,《大壯卦》對應辰,《夬卦》對應巳,《乾卦》對應午,《姤卦》對應未,《遯卦》對應申,《否卦》對應酉,《觀卦》對應戌,《剝卦》對應亥。

「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這些知識本來是很淺顯易懂的,大可不必做如此詳細的描述和論證,但從古至今,從博學鴻儒到普通《易》學者,其釋《易》著作竟沒有這樣的認識,而是用《復卦》對應子,並依此類推,差位而列,相錯始終。《易》道差之毫釐則謬以千里,天時有誤,其數必謬,本源不清,其流必濁,故必須要把這個問題從根本上搞清楚,否則一切《易》學成果都將建立在謬誤的基礎之上,並以訛傳訛,遺害永世!


「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人們習慣於用《復卦》對應子時,究其根由,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信奉並誤解“冬至一陽生”這句話;第二個原因是《復卦·象辭》有言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這兩個看似“鐵證”的證據,讓先賢們都堅信《復卦》對應冬至節氣,其實這兩個“鐵證”都經不起推敲。

「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先說一下“冬至一陽生”。實際上,“冬至一陽生”是“冬至一陽初動”的模糊說法和想當然。宋代《易》學大師邵雍有首詩叫《冬至吟》,其詩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請問庖犧。”這首詩既“吟冬至”,又有一句“一陽初動處”,於是有人便堅定地認為“冬至一陽生”是真理,而《復卦》對應冬至節氣(子正之時)也就順理成章了。然方家們素不知“一陽初動”並不等於“一陽生”,這正如受精卵不等於孩子一樣。而且邵雍也說得清楚:“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萬物”當然包括“一陽”,也就是說,“一陽初動”只是說“初動”,就象受精卵開始發育一樣,但嬰兒還未成形,更沒有生出來。所以冬至節氣對應的消息卦仍然是極陰的《坤卦》,只不過《坤卦》陰極而返,下面潛伏的陽爻已開始蘇動,下一步就會息長出來。

「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復卦》:先王以至日閉關

再說一下《復卦·象辭》。按照消息卦自然的陰陽消息規律,《復卦》是由《坤卦》變化而來的。十二消息卦自然的陰陽消息,從《姤卦》開始陽消陰息,陰爻不斷息長,到《坤卦》時陰爻的息長達到極限,到《坤卦》為止,下面就不會再息長出陰爻了。《坤卦》眾陰而無陽,眾陰組成了一個大坤體,“坤為眾”、“坤為地”,地又引申取象為“城邑”。從《姤卦》到《坤卦》的變化,就象商旅(眾)不斷往來,行於城邑之中,而到《坤卦》為止,下面再不會有陰爻息出,象君王關閉了城門,商旅不再進出。所謂“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實際是《坤卦》之象,只不過由於《復卦》是由《坤卦》變化而來的,故置之《復卦》而言之罷了。“先王以至日閉關”的目的,正是為養元氣,不使過度驚擾元陽,讓元陽順應自然,慢慢息長出來,這就是《復卦·卦辭》所謂“出入無疾,朋來無咎”的意思。“疾”在這裡就是快,匆忙的意思。安穩而不擾,閉關而養元陽之氣,這正是先祖傳下來的養生智慧。呵護元陽,“其見天地之心乎”?這裡面有一個細節,就是言乎“先王”。這正是由於《坤》在《復》先,故《坤》中之王為《復》中之王的“先王”,“至日閉關”正是“先王”所為,故“至日”之說乃在《坤卦》,這也更加證明了《坤卦》對應冬至節氣,而不是《復卦》。《復卦》“雷在地中”,已不是“閉關”靜養狀態,而是“雷出於地”則奮的衝動狀態,很快就會變為《豫卦》了。

「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巽卦·象辭》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還感到我的說服力不夠強,覺得我是自以為是,那麼我就研《易》而本乎《易》,以《易》舉例,看看《易》中的十二消息卦是怎樣與天時對應的。《巽卦》是由《遯卦》變化而來的,《遯卦》先變為《巽卦》,然後《巽卦》再變為《中孚卦》,故這三個卦的天時是一樣的。由於《遯卦》是消息卦,故這三個卦的天時源自《遯卦》。《巽卦·象辭》曰:“隨風,巽;君子以

申命行事。”這裡的“申命”就明確指出了《巽卦》的天時。孔子曰:“時也,命也”,天時就是天命,“以申命行事”就是以申時之命行事。“申”代表孟秋之月,節氣包括立秋、處暑,按五行規律講,申在後天八卦的坤位,時在夏秋之間,為四季之中,五行屬土,“萬物皆致養焉”。“以申命行事”就是要遵申時之道,使萬物得以繁衍,培養好下一代。《巽卦》由《遯卦》而來,故《遯卦》的天時必為申,《巽卦》才能言“以申命行事”。

「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既然《遯卦》天時為申,那麼依次類推,《否卦》天時就是酉,《觀卦》天時就是戌,《剝卦》天時就是亥,而《坤卦》天時就是子。子時節氣為大雪和冬至,子正就是冬至日,故《坤卦》對應子時、對應冬至節氣是符合《周易》理論和實踐的,是確定無疑的。請不要再以“冬至一陽生”為口實,以《復卦》對應冬至節氣為定論,惑亂天時,攪擾《易》學,並以訛傳訛,一代又一代地誤導下去了。

「復卦」對應冬至節氣之駁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