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模擬考作文直指語文核心素養,臨沂一中師生同作一文,經典!

按要求作文。不少於 700 字。

以“春節”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敘述你的見聞和感受。

要求:主題積極健康,有文化內涵;寫現實生活,有場面描寫、細節描寫;語言得體。

泰山之陽作為老師把自己24年前(1995年)的過節經歷,以考生口吻移植在了2016年,教同學們如何寫記敘文!這雖然有失生活的絕對真實,但是,這是在自己經歷了爺爺24年前去世的真實生活的基礎上,跨越時空進入考生考試情境後的藝術再創作。旨在引導考生思考生活,反思社會。此文僅供參考,不當之處請網友指正。

春節

泰山之陽


北京模擬考作文直指語文核心素養,臨沂一中師生同作一文,經典!

真正的中國年,已經成了一種回憶


庚子年元月一日,照例是農曆的新年,然而,沒有爺爺一起過的春節,還是我記憶中的春節嗎?

“為你爺爺燒一刀紙吧?”接過爸爸手中的火柴,火紙在我的手中擦得一聲點燃,紙灰飛揚中,我竟瞬間痛哭失聲……

爺爺是個地道的鄉下人,當然就有著土地上長出來的人對對待傳統節日的那種近乎偏執的虔誠。而爺爺的這種虔誠,正是我對傳統春節所有記憶的源泉……

在爺爺的觀念裡,過年,祭祖是絕對馬虎不得的。“東東,起了哈!要請家堂嘍……”話音未落,睡眼惺忪的我,已被爺爺掀翻了被子,睜開眼,照例是一個紅包。紅包裡裝著照例的壓歲錢,也裝著爺爺對我來年健康成長的所有期待。這期待,與爺爺對祖先的虔誠一樣,是春節所有儀式的一部分。我照例一聲謝謝爺爺,幸福便在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的傾瀉下暖透了心靈。

來到院子裡,地面上滿是爺爺用掃帚精心劃過的絲紋,準備祭祀用的公雞早已被收拾成祀品雄赳赳地端坐在盤子裡,一摞摞火紙也被他打上了圓圓的錢印。爺爺為了讓我多睡會兒,總是一切準備妥當後才把我喊起來——不喊是不行的,因為在他的心目中,請家堂的那一聲鞭炮,是必須由我這個長孫親手點燃的。這既是爺爺對祖先的虔誠,更是對我的最好的教育,它讓我知道,我是誰,我的身體裡流著誰的血液。

我伸手把鞭炮點燃,在一片“霹靂巴拉”的祥和裡,在那滿是火藥的馨香中,我們一家的新年就這樣開始了……大紅的春聯,五顏六色的餃子,門樓上高高掛起的燈籠,飯桌上那永遠再也回不來的、有爺爺一起才有的那種粗獷的歡聲笑語……

那是2016年的春節,也是我和爺爺一起過的最後一個春節。

爺爺當年就走了,走得靜穆安詳,走得依依不捨……安詳,是因為與病魔抗爭了三年的爺爺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不捨,多半是因為他還沒有親眼看見孫子考上大學……

今年春節,我們沒有回老家過年,不僅僅因為疫情,更因為那個家已經沒有了爺爺。當我對著老家的方向將火紙點燃,我知道,這思念,爺爺,您一定能收到,對嗎?

爸爸帶著口罩,淚花也早已在他的眼裡打轉兒,他拍拍我的肩膀,說,走,我們去吃年夜飯吧。可飯桌上沒有了爺爺,這水餃,還有當年的味道嗎?

那晚,電視上,我看到了武漢的大街上因疫情而蕭索的畫面;耳邊響起了城區一律禁燃鞭炮的廣播……

這春節,已然不是當年的春節了……

下面的作文,是泰山之陽學生公子涵在考場上的作文,泰山之陽百讀不厭,總感覺比老師寫的好太多了。她對生活的細膩體驗,對疫情中春節觀察的獨特視角,對傳統春節文化的理解與把握,都不是一般考生所能企及的。關鍵的是,她的文筆,她記敘、描寫、抒情的細緻入微,讓我很是佩服!發在這裡,與上文一起,與全國考生共勉!

春 節

子 涵


北京模擬考作文直指語文核心素養,臨沂一中師生同作一文,經典!

那些我們經歷過的春節


漫溯中國幾千年春節的歷史,在時光的軸上,庚子年的春節應當被銘記。

執筆微頓,該從哪兒開始憶起呢?

年味兒,在臘月三十下午便愈見醇厚了。“這樣貼正了嗎?”我扭過頭去問爸爸。蘸膠,黏貼,撫平,一隻可愛的“小老鼠”便“服帖”地趴在了門上。迎福字,向來都是我與爸爸搭檔。十幾年過去了,從前只會在一旁湊熱鬧的小女孩,如今也能在自家門前正正地貼起一個福字了。

“噝噝……”,炸裡脊入鍋引起的油花兒跳躍的聲音總能引起我的食慾,我像一隻饞嘴小貓鑽進廚房偷吃,十分受用地聽著媽媽“小心燙嘴”的關切話語。包水餃的手法還不甚熟練,與一旁媽媽包好的餃子相比,我的餃子就如剛剛吃了敗仗的士兵一般有氣無力,有東倒西歪。我毫不氣餒,兩手一拍手上的麵粉,頗有些大廚風度,順手又將剩下的麵粉抹在了一旁圍觀的爸爸的臉上。

雖然新冠肺炎與春節“撞”到了一起,但在我們這個小家中,春節依然暈染著絲絲的溫馨與甜蜜。

只是我從未料到,過春節也可以如此感動。

山東疫情那時還未如此焦灼,在此之前,雖已響應不聚餐、出門戴口罩的號召,但我對疫情的發展還僅僅侷限於幾串冰冷的數字,當聽到那首《愛的橋樑》詩朗誦,躲不過那句“隔離病毒,但不能隔離愛”的衝擊,我的眼眶倏地溼潤,如同漫卷了整個村莊的山洪。

手機屏幕上的疫區圖片從未如此真切,讓我彷彿聞到了消毒水的味道。照片上的一切都流動起來,各地捐去的白菜被細細地剁碎,伴著豬肉蔥花、薑末被包成胖胖的水餃。即便在醫院,餃子的香氣看上去卻絲毫未減,雖是一樣的餡兒,每個人的味蕾上似乎都躍動著不同的味道,那味道的一端連著病患,一端連著家鄉的親人。可能有的護士甚至在想,唇齒下是否有一棵白菜來自他們家鄉的土地。是啊,哪裡都有年味兒。中國年,就是如此的奇妙。

春節是“小家”的團圓,但春節亦是“大家”的團結。年味兒由於隔離而看似淡了,但所有人的心卻捱得好近。中國人過年講究闔家團圓,其中“家”的內涵不僅包含了一方屋簷,更為一方國土。團圓,也不僅指空間上的相聚:心與心捱得很近,便是團圓。

我靜靜臥在床上,這兩年鞭炮的聲音已逐漸被“環保過年”的號召所取代,但我並不覺得有什麼遺憾。天上的幾顆星模糊在了溫柔的夜色下,零星的鳥聲,淡在了空氣裡……

“新的一年,一切都將更美好吧?”我如是想,安然入眠。


北京模擬考作文直指語文核心素養,臨沂一中師生同作一文,經典!

年,是中國家庭團圓的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