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可及》:真實故事與對比藝術碰撞,呈現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觸不可及》是一部法國輕喜劇電影,2011年11月上映,成本只有950萬歐元,卻成為法國年度票房冠軍,打破了《泰坦尼克號》的記錄,收穫五項奧斯卡獎,創造了法國影史的奇蹟。

《觸不可及》:真實故事與對比藝術碰撞,呈現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電影來自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富人菲利普遭遇跳傘事故,妻子死亡,他本人高位癱瘓,需要招聘貼身護工隨時照顧,而黑人小夥德瑞斯機緣巧合,成為了菲利普的護工,最終兩人跨越了種族、階級、文化等差異,成為了莫逆之交。

整部電影的主線圍繞著菲利普與德瑞斯的友情展開,沒有酷炫的特效畫面,也沒有劇烈的轉折劇情,導演在向觀眾講述故事、展示真實質樸的情感外,還通過精妙細緻的對比藝術傳達了法國“自由、平等、浪漫”的人文主義精神。

對比藝術是電影中常用的藝術手法,將兩個對立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刻畫,以便產生鮮明突出的藝術效果。因此,導演常借用這種藝術手法來強調自己的創作意圖和主題思想。

本文,主要從人物塑造、鏡頭語言、主題呈現三個方面分析《觸不可及》中的對比藝術。

一、人物塑造:通過描述兩位主角的“出身階級、外在形象、心理狀態”,展現出鮮明差距,突出人物的對比張力。

人物描寫貴在寫出人物獨特的個性,運用對比的手法可以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鮮明,更加有代表性。《觸不可及》很好地運用了這一點,讓觀眾有代入感,同時也引發了觀眾對兩位主角所代表的“群體”“階層”“文化”的思考。

(一)出身階級

菲利普的出身階級,基本上保留了真實故事中的元素,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受到高等教育,在高雅藝術的薰陶下長大,家底殷實擁有豪宅、豪車以及私人飛機,可以一擲千金去購買一幅畫。

《觸不可及》:真實故事與對比藝術碰撞,呈現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德瑞斯的原型是阿代爾塞魯,是一名阿拉伯人,小時候被送給親戚撫養。但在電影中,德瑞斯由阿拉伯人改成了黑人,生活拮据、壓力繁重,因一次偷竊坐了六個月的牢,是剛刑滿釋放的社會底層人士,企圖靠政府補助來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經過藝術加工的處理,菲利普和德瑞斯的出身階級對比更加鮮明,人物的代表性更加突出,菲利普代表法國貴族群體,德瑞斯代表非洲移民群體,這樣的處理為故事的主題昇華做了鋪墊。

(二)外在形象

黑人男主德瑞斯,他壯碩健康,但是在力量中透露著一股野蠻,穿衣也很隨意,灰色的衛衣,黑色的褲子,加上一雙髒兮兮的白色球鞋,眼睛裡是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現世的厭惡。

白人菲利普儘管下身癱瘓,穿著打扮依舊十分精緻,身穿白色襯衣搭配西裝或者羊毛衫,時不時脖子上還繫個絲巾。他的言談舉止都體現著教養,給人以典型的法國紳士既視感。

一個充滿著生機和活力,但是卻在生活的底層摸爬滾打,差點走上歧途;另一個吃穿用度考究,但是卻喪失個人行動能力,沒法真正享受所擁有的財富,導演用這樣外化的方式凸顯他們社會地位及品位的差距。

(三)心理狀態

菲利普用良好的教養把自己包裹起來,他高癱的身體讓他開始自我封閉,妻子的死亡也成為他內心深處無法言說的傷痛。

《觸不可及》:真實故事與對比藝術碰撞,呈現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德瑞斯雖然大多數的時候表現得玩世不恭,但他的家庭生活窘迫,還坐過牢,他內心處處充滿著不如意,打算消極應對生活,領取政府的補貼過日子。

正如現實生活中的菲利普在自傳體小說《第二次呼吸》裡說的一樣:“旁人不能碰德瑞斯,否則就有被猛擊一拳的風險,而菲利普則因為自己身體的特殊狀況,讓他在私邸的高牆內如同外星人,旁人不能碰他。”

德瑞斯和菲利普見面之初各有心事,令觀眾更加期待這兩個人在接下去的心靈碰撞。

值得注意的是,導演通過對比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兩個個性鮮明的人,並不是凸顯是非對錯的道德取向,而是為了客觀展現兩個獨立的人,讓他們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和立場說話,向我們更深刻地揭示兩種不同的觀念,不同的人生。它就像音樂中的兩個聲部,用不同造就了藝術。

二、鏡頭語言:通過對色彩和景別的對比運用,細膩地刻畫德瑞斯和菲利普之間的情感變化。

鏡頭語言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導演的意圖,它包括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色彩、景別、場景調度等等。

《觸不可及》中的對比藝術不僅體現在人物形象上,還大量地被運用到了影片的色彩和景別上。這些對比的運用,並沒有使電影顯得刻意做作,反倒是很自然地流露出德瑞斯和菲利普情感之間的變化,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導演的電影訴求。

(一)色彩

通過色彩的設置和運用,電影藝術創作把主觀情感、理念、意圖灌注其中,色彩成為最具表現性和敘事功能的一種表現手段。

《觸不可及》中,溫暖的黃色調和陰冷的藍色調被大量運用,通過對比,讓觀眾感受到主角不同的心理變化。

在知道德瑞斯的家庭情況之後,菲利普認為自己不能一輩子綁住德瑞斯,要讓他迴歸自己的生活。可是在德瑞斯走後,菲利普再也找不到像他一樣可以當朋友的護工,新的孤獨又一次襲來,他開始不刮臉、不理髮,在生活日漸消沉,生活也慢慢變得一團糟。在展示菲利普這階段的生活時,影片大部分用了陰冷的偏藍色調,讓人感到壓抑和煩躁。

《觸不可及》:真實故事與對比藝術碰撞,呈現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在德瑞斯回來後,色調立馬變成了黃色。菲利普坐在房間裡,溫暖的黃色調讓人感受到他看到德瑞斯的喜悅心情,與前面的藍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直觀呈現了兩個主角之間日漸深厚的友誼,讓觀眾不禁為之感動。

(二)景別

景別指的是被攝主體在畫面中呈現的範圍,分為遠景、中景、特寫等。通過對不同景別的運用,展現人物的情緒、影片的氛圍。

  • 特寫鏡頭: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放大兩位主角的表情與穿著,突出情感變化與象徵意義。

影片以特寫鏡頭開篇,德瑞斯的髒兮兮的白色球鞋在一排鋥亮的皮鞋中,顯得格格不入,隨之鏡頭往上慢搖,給了德瑞斯不耐煩的表情特寫,一是揭露了階級的差異,二也暗示了德瑞斯對此次面試的不重視,對後面他只是來要張應聘證明埋下了伏筆。

《觸不可及》:真實故事與對比藝術碰撞,呈現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在德瑞斯進去面試時,鏡頭中一直模糊的菲利普第一次有了面部特寫,他開始和德瑞斯開始探討音樂,認真傾聽的態度展示了菲利普的包容心態,暗示了菲利普錄取德瑞斯的結果。

在影片的最後,當菲利普在餐廳裡看著埃莉諾出現,電影再次給了表情特寫,出其不意見到心上人的表情,那一雙笑中帶淚的眼睛和微微抽動的嘴角,將菲利普的緊張與歡喜演繹地淋漓盡致。此時德瑞斯回頭看菲利普,眼神裡滿含不捨與祝福,兩位主人公的表情特寫形成鮮明的對照,細膩地刻畫出了兩個人之間的感情。

  • 遠景鏡頭:電影中兩次使用遠景鏡頭,展現出廣闊的風景,兩位主角在拉遠的鏡頭中運動,暗示著他們尋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片天地。

當德瑞斯得知菲利普身體狀況不佳,趕回來後,德瑞斯帶著菲利普去海邊看日出,一路上,電影給了航拍的全景鏡頭,盤旋的山路和翠綠的山野,令人心曠神怡,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菲利普在德瑞斯出現後的放鬆和喜悅的心情。

《觸不可及》:真實故事與對比藝術碰撞,呈現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同樣的全景鏡頭在前期德瑞斯和菲利普去滑傘的時候,同樣也有被運用到。電影通過這些鏡頭的使用,極其自然地展現了菲利普和德瑞斯在一起時互相信任的舒適感。他們彼此理解,互相關愛,像一束溫暖的陽光照進了對方的生命。

三、主題呈現:現實的“寒冷”和電影的“溫暖”形成了對比,表達了法國人民心底對“自由、平等、博愛”浪漫主義的嚮往和呼喚。

2011年11月的法國,正處於冬季失業的“寒冷”,在現實生活變得逼仄、無奈下,在金錢至上、快節奏的冰冷都市裡,人與人之間純粹的情感越來越少,導演通過展現兩個主角的溫暖故事,也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思考與感悟。

(一)歌頌人與人之間的純粹情感

菲利普從一開始的封閉內心到敞開心扉,在德瑞斯的幫助下,從孤獨的世界走出來,完成了個人的蛻變。而德瑞斯從最初與社會格格不入,叛逆暴力,到後來學會關心別人,真誠奉獻,甚至學習畫畫,瞭解音樂,並在應聘下一份工作的時候以自己獨到的藝術見解得到了面試者認可,菲利普也在無形中讓他脫胎換骨,融入社會。

《觸不可及》:真實故事與對比藝術碰撞,呈現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影片詮釋了最純粹的友誼,同時也表達了導演關於追求真實自我的思考和讚揚。

(二)表達對文化融合的思考

2011年,法國正處於移民大潮的湧入階段,現實生活發生了很多對抗、流血的事件,導演通過這一部電影表達了對抗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解決方式:融合。

電影對菲利普的生日宴會進行了藝術化加工,現實生活中的“德瑞斯”找了舞女過來,舞女的熱情奔放,嚇得大家到處亂竄,把聚會搞得一團糟;而電影中,在德瑞斯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並激情洋溢地表演了屬於“下層社會”的舞蹈時,現場的人被他感染,原本枯燥的生日聚會變成了一場歡樂的Party。

《觸不可及》:真實故事與對比藝術碰撞,呈現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這樣的處理,讓整部影片變得更加溫情,同時也表達了導演對文化融合的希冀與盼望。

(三)呼喚“自由、平等、博愛”的浪漫主義

電影的高明之處,在於用最為真摯、樸實的故事細節來打動人心,同時也用冷靜客觀的鏡頭,側面反映法國社會關於黑人階層的許多問題,包括社會保障、就業、貧困、毒品等等。

影片一開場的飆車片段,警察見到開車的是黑人就直接摁倒;律師知道菲利普聘用了黑人當貼身護工,直接了當地說“貧民窟出來的沒有同情心”;菲利普女兒對德瑞斯一直是傲慢的態度……類似場景在影片中大量存在,令觀眾不得不注意當今法國社會非裔的生活現狀和當時熱議的移民問題,在法國引發了一場關於“自由、平等、博愛”的話題大探討,也許這些已經超越了一部電影的普遍價值。


寫在最後:

《觸不可及》作為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恰到好處地融入了對比藝術,在平淡的描述中增加了矛盾衝突和劇情張力,同時也深化了電影主題:在表現真實世界中發生的跨越階級的友誼外,還向觀眾傳達了“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文精神,賦予了這個故事新的思想高度和文化價值,令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